達瓦
摘要:很多人單純地認為品德就是思想教育,和其他的事物沒有關系,科學就是一些工科知識,和思想道德沒有多大的關聯(lián),但是縱觀古今,品德與科學都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換句話來說,品德與科學是有相互作用的,品德是科學的深化,科學進一步促進美德,品德與科學總是相互支持,它們就像生命的螺旋體一樣相互扶持、逐步上升。
關鍵詞:小學品德;小學科學;相互作用性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32-01
小學科學與品德社會教學是以小學生的生活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能力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課程,是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理應受到廣大教師與學生的重視。
1.品德與科學的相互作用性
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時期所學到的知識、修養(yǎng)是最充分的也是最難以改變的。羅伯特說:"在幼兒園學到了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美好的品德。當一個人擁有善良、團結、勤奮、熱愛勞動、懂得分享這些優(yōu)秀的品德后,他的成功指日可待。雖然科學需要專業(yè)的文化知識,但是一人之力難以改變世界,只有團隊的合作或是借鑒前人的成果才會有所作為。品德作用于科學的學習,科學又反作用于品德。
2.有何相互作用性
小學品德課程都會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在過馬路時紅燈停,綠燈行。學生在接受這樣的品德教育時難免會提出疑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也就是在問品德與科學有何相互作用性呢?小學品德會教導學生:只有遵守秩序,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生活才會更加美滿,個人的道德素質越高才會受到尊敬和喜愛。但是,紅燈和綠燈是怎么出來的呢,我可不可以自己制造這些東西呢?這就啟發(fā)了孩子們對科學的探討,讓孩子對這些電器充滿了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積極地去提問,去學習科學知識。
3.改變觀念,重視科學課的教學
在一些地方,特別是落后地區(qū),往往不重視科學課的教學,在他們的觀念里,小學的主要課程就是語文、數學,其他的都不重要,所以他們往往是以應付的態(tài)度來對待的。配備的科學課的教師不是專業(yè)的,有的是兼職;課堂上照本宣科,毫無課堂藝術之感,更別說學生是收獲有多少了。還有的干脆就不開科學課,學生發(fā)下的科學課本只有自己簡單看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得不到這個階段應有的教育,是孩子在開發(fā)智力和潛能的重要時段得不到開發(fā),使孩子在以后真正的接觸到自然、物理、化學等學科到時候,覺得無所適從,很陌生的感覺,當然學起來會更加的吃力。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他們的潛能沒有得到開發(fā),造成對他們思維的一種禁錮,雖然他們在以后努力的學習,可是他的思維觀念、他的創(chuàng)新高度已然無法達到所期望的那個頂點。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無一不是有一個很注重開發(fā)智力、重視科學的童年。所以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視這個問題,一個關乎千秋百代的重要命題。
4.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的。"小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豐富的生活世界里,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我們的現(xiàn)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割裂生活與教學的關系,只能讓我們的教學遠離生活,也遠離了學生,學生所學到的也只能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無法與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更不要說來指導我們的行為,來為生活服務。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我們要樹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學觀,以生活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教學?,F(xiàn)行品德與社會教材非常重視與生活的聯(lián)系,向學生敘述了一個個生活事件。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大膽地取舍,使教學更加切實本班本校學生的學情。教學《愛護公用設施》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著手,讓學生來分析在自己生活與學習的地方都有哪些公用設施,舉實例來說明它們對我們生活與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相聯(lián)系,更能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更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公用設施的認識,使學生樹立愛護公用設施的意識,增強保護公用設施與環(huán)境的公德意識。
5.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小學生有著極強的表演天賦,他們喜愛表演,善于模仿。而現(xiàn)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以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來向學生講述道理,有著較強的故事性與情節(jié)性,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特點與教材的編排特點,我大膽地將角色扮演引入課堂,選取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的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這樣的教學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他們認真地閱讀教材,分配角色,積極地練習,認真揣摩,以期能夠更好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特征與故事的情節(jié)。這樣通過一臺臺人物鮮明、情節(jié)生動的課本劇,學生真正融入具體的情節(jié),可以更好地領會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如在學習了《紅燈停,綠燈行》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分別扮演交警指揮交通,扮演行人與司機來過馬路。在此為基礎上可以適當地進行拓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各小組成員積極地設計,課下積極排練。然后集中一節(jié)課讓學生進行扮演,學生的設計才能與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有的學生設計了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編成幫助老人過馬路,有的扮演由于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造成人身危害等等。這樣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對交通規(guī)則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與理解,這也為學生日后遵守交通規(guī)則埋下了伏筆,同時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6.引進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
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結合,以圖文聲像來傳遞信息,更利于創(chuàng)造一個有聲有色、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可以多角度、多側面地來展現(xiàn)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與形象性,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從而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基礎知識與認知規(guī)律為出發(fā)點,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實現(xiàn)視覺與聽覺的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以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7.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們的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不能局限于理論的學習,要開展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達到知行統(tǒng)一,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促進道德行為準則的內化,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以此來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如開展"愛護公共設施""尋找校園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等等,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具體的行為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提升認識,同時可以激勵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熱情參與到今后的學習與活動中來,從而使學生愛上品德與社會課,將德育教育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使學生素養(yǎng)與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我們在思考小學品德與小學科學的關系時,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正常的,是符合規(guī)律的,因為從哲學方面來講,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品德與科學的相互作用性也印證了這樣的真理,我們只要在教學中多多利用它們的相互作用性,讓孩子在得到品德教育的同時也學習到科學文化知識,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