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合鳳++王永亮
1.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河南大學外語教學部/英語教學與研究中心
摘 要:在社會科學研究的諸多領域,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及兩分現(xiàn)象普遍存在,外語教學研究領域也不例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應用語言學界的學者們一直試圖逾越這一困境,致力于利用大量的實證研究來校驗最新的理論假設。外語學習動機作為語言學習者個體因素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幾十年來無論是在理論建構方面還是實證研究層面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但動機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二元對立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表現(xiàn)突出。由David Lasagabaster教授及其同事共同編著出版的《動機與外語學習——從理論到實踐》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這個空白,本文將對本書內(nèi)容作簡要回顧與評論。
關鍵詞:動機 理論與實踐 外語學習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大學2015年重點教學改革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減退成因與應對策略研究”(編號:HDXJJG2015-18)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學習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李炯英、劉鵬輝,2015:34)。我國的學習動機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外語學習動機研究成果豐富,研究內(nèi)容多元,涵蓋了學習動機的本體概念、理論與方法、學習模型、影響學習動機的相關因素。國外外語學習動機研究方面,研究內(nèi)容不斷拓展,研究范式日臻成熟,各種理論層出不窮,論文集《動機與外語學習——從理論到實踐》一書集合了動機研究領域的前沿課題,多角度地分析了動機和外語學習的關系,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指向動機流(Directed Motivation Current,簡稱DMC)的概念。作為新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強化型的“動機路徑”,該理論成為外語學習者在長期學習過程中追求“理想自我”的動力和愿景。
二、 內(nèi)容介紹
該書主要由理論與實踐兩部分構成。理論部分共四個章節(jié),本部分提出了DMC的概念,并系統(tǒng)詳細地從學習者、教師和學習環(huán)境的維度介紹了外語學習動機的“多維性”。第五到第八章為實證研究部分,主要向讀者介紹了內(nèi)容與語言融合學習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CLIL),探討了該模式的實施步驟以及如何提高外語學習者在課堂上的學習動機。最后一章,即第九章融合了前面的理論與實踐兩大部分,指出語言教師要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對目標設置、課堂教學技巧和教學行為等問題進行反思。
第一章明確指出DMC不同于先前的動機理論。該章結合實踐論述了如何正確地培養(yǎng)學習者的指向動機流。首先,學習者要有明確的目標、詳細的“實施步驟”、“認知調(diào)控策略”。換言之,學習者應該先找到“理想自我”,再通過尋求積極的可實現(xiàn)的情感支持逐步接近目標。
第二章研究了學習動機和元認知之間的契合點,進一步探討了指向動機流對于提高長期學習動機的積極作用。本章指出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高年級的學習者因更難察覺學習進步而更容易出現(xiàn)學習動機減退。為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外語水平,老師應明確指出學習元認知因素與內(nèi)在動機的緊密聯(lián)系,學生要不斷發(fā)現(xiàn)“想象自我”并以問題為導向使學習動機和元認知之間產(chǎn)生互動。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焦點集中在教師和研究者為促進語言知識建構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師的教學動機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書強調(diào)教師培訓項目在提高教師隊伍質(zhì)量方面的責任。只有讓教師培養(yǎng)完美的“自我意識”,才能提高他們教學的積極性。
第五章探討外語學習者的學習信念,研究對象是瑞士語為母語的高中英語學習者。這些信念可以在生活以及課堂上影響學習者的動機和行為,所以研究者呼吁教師注重導入背景知識來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調(diào)控和自我認知。該章指出外語學習態(tài)度對于學習動機、自我效能、自我調(diào)控策略等方面均有影響。
第六章介紹了CLIL在歐洲的實施效果。本章探索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生之英語學習經(jīng)歷,結果顯示盡管學生認為語言能力有限導致無法全面理解所學內(nèi)容,但他們對該教學模式均持積極的態(tài)度。因此,為確保內(nèi)容與語言綜合學習模式更為奏效,作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互動學習。
第七章建議使用CLIL學習模式時,也應考慮教材難度的適切性。假如學習者使用母語學習尚有難度的內(nèi)容,并不適宜使用該模式,因為外語反而會增加他們的認知負荷。
第八章指出如果沒有詳細的目標設定、富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良好的反饋材料,而只是一味簡單地使用CLIL,并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九章聚焦雙語學習背景下的動機研究。本章探討了CLIL下的課堂中的目標導向行為,以及語言教育的“顯性學習”和“顯性動機”。
三、論文集評介
總體看來,本文集選材內(nèi)容新穎、理論視角別具一格、研究方法多元,給專注動機研究的學者耳目一新之感。第一,書中所選取的論文大多是2012年以來所做的實證研究,體現(xiàn)了編者與時俱進的編寫思路。第二,在理論建構層面,編者先用一定的篇幅簡介了DMC以及CLIL這兩個后續(xù)研究所依賴的理論基礎,為讀者掃清理解后續(xù)研究的障礙,突出了“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的認知規(guī)律。第三,研究視角呈現(xiàn)融合,書中涵蓋了多個學科的概念,如理論語言學、認知心理學、教育測量學等學科,甚至部分章節(jié)也涉及了動態(tài)復雜理論與心智加工(工作記憶)等應用語言領域的前沿課題。第四,DMC概念表征了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的四個維度:學習者愿景、認知、情感過濾與學習行為四個范疇的涵義,建立起了全人化的外語學習動機框架,DMC豐富了以往學習動機的構念向度。第五,該文集的研究樣本多樣化,包括了不同學習背景下的學習者,如歐洲、亞洲與北美的外語學習者,此外學習者的年齡跨度較廣,不僅關注成年外語學習者,也不忽視低齡兒童的外語學習群體。
本書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商榷。首先,編者認為二語習得應與社會文化理論進行有機整合,但很多想法仍處在基本假設階段。例如,作者指出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學習者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社會語境(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等)的差異來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規(guī)范,但作者并未提出具體的整合措施,也未清楚給出社會和個體差異所導致教學法的差別。此外,對于CLIL這個術語的概念內(nèi)涵闡述存在分歧。其次,DMC作為外語動機研究理論中的“新生兒”,其維度及各要素之間會構成一個紛繁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但從文集中的文獻來看編者似乎更專注于理論背景闡釋,對這一概念的運行機制沒有利用相關的實證研究進行證偽,比如哪些外在因素會影響這些所建構維度的有效性?哪些外在因素會影響其愿景的強弱?這一概念中的各構念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之所以如此,我們認為DMC理論與二語動機自我調(diào)控系統(tǒng)論有諸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強調(diào)語言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語言學習的外因作用。最后,編者在書中對于CLIL進行了相當篇幅的介紹,但此概念中的第一個“L”令人捉摸不定,它是指所有的語言還是只指母語或第一語言以外的所有語言?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諸多不確定性的解讀與闡釋,而作者的后續(xù)章節(jié)都是依據(jù)于此理論構念進行的相關實證研究,從這個層面上講作者想要控制的自變量有些模糊不清。我們建議我國有關CLIL的相關研究應充分考慮我國的外語學習情境,不應機械照搬或復制外國的教學案例。
誠然,任何一本學術著作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編者如此行文也必有其自身的學術考究??傮w來講,《動機與外語學習——從理論到實踐》突破了傳統(tǒng)的研究范式,以多語境文化下的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創(chuàng)造性地將二語研究中的動機理論與外語學習有機整合,為我國語言研究者及教學人員在課堂上開展動機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是動機理論探索方面極具開拓性的一本論文集。
四、結語
《動機與外語學習——從理論到實踐》一書提出了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指向動機流理論,體現(xiàn)了全人化的學習理念,代表了外語動機研究的新動態(tài),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為外語教師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語言能力,實施外語教學提供了參照依據(jù)。此外,該理論模型汲取了以往動機理論的精髓要義,使得外語學習動機朝著多維融合與跨學科的研究范式邁進,該文集為如何實現(xiàn)該理論模型進行了一些實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現(xiàn)有的動機研究框架。正如編者本人所言,本書從多角度、多語境情景下分析了動機和外語學習,因此語言教師及語言習得研究者均可從該書中獲得一定的啟示,以更好地指導他們的教學實踐??偠灾?,這是一部具有新意且值得研讀的學術著作。
參考文獻
[1] Ting,Y. L. T. CLIL appeals to how the brain likes its information: Examples from CLIL-(Neuro) science [J]. Interna
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 2010, 3(1):1-18.
[2] 李炯英,劉鵬輝..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回顧與思考(2004-2013)[J].外語界,2015(2):35-40.
[3] 米保富.內(nèi)容與語言融合型教學研究的新進展[J].現(xiàn)代外語,2015(5):71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