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調研結果表明,新常態(tài)下中職生勤工助學營造了開放型職業(yè)教育空間,能夠提升中職生綜合素質,改善學習條件,是家長、學生、學校、企業(yè)多贏的自然選擇。各級職能部門應深入調研,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將中職生勤工助學納入學校學生資助工作中,按照學有余力、自愿申請、信息公開、遵紀守法的原則,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有組織地開展。
【關鍵詞】 中職生;勤工助學;調研分析;對策建議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教財〔2007〕7號文件指出: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國學生勤工活動起源于1915年,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在巴黎成立“留法學生儉學會”,目的是幫助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學習西學,參加勤工儉學運動的留學生,包括周恩來、鄧小平等。同時勤工活動對象也逐漸影響大多數的國內學生,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中國國民生活條件和綜合國力已今非昔比,勤工儉學的發(fā)展早已跳出了原先陳舊的體制和形式,原有“儉學”內涵完全更新成“助學”,學生不僅希望通過勤工助學改善生活,更希望得到自身綜合素質的錘煉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強對社會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勞動與智育和體育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人的唯一一種方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fā)展的全球展望》:未來社會人口增長、科技飛速發(fā)展并日益深入到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現代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都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終身教育時代的學習期與勞動期將更經常地同時與交替進行,……并成為課程整體設計中的內容。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近年來,貴州省很多中職學校普遍開展了假期勤工助學活動,主要以假期工的形式組織學生到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相關企業(yè)從事短期工作。
一、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對象
2013、2014、2015年,分別在貴州省貴陽市、遵義市、畢節(jié)市、安順市、黔南州隨機選取九所中等職業(yè)學校,其中省級兩所、地級兩所、縣級兩所、企業(yè)辦學一所、民辦兩所,涉及專業(yè)有鐵路工程、軌道運輸、駕駛與維修、汽車修理、電子技術、幼兒師范、物業(yè)管理、園林技術、畜牧獸醫(yī)、建筑、農村醫(yī)學、護理、中草藥栽培等,2013、2014、2015入學的在校中職學生。
2、調查方法設計
以國家職業(yè)教育的相關政策、文獻資料和研究情況,作為調查方法設計的理論基礎。設計“貴州省中職學生勤工助學調查問卷”,將每個學校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分為勤工助學前和勤工助學后兩個組,分別從各組隨機抽查3個班級進行統(tǒng)計。
二、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500份,收回有效問卷1423份,回收率為94.9%,經過對調查問卷進行分類、整理和統(tǒng)計,調查結果如下:
1、對學生家長的調查
以調查問卷為基礎,對學生家長進行電話調查,勤工助學前與勤工助學后的學生家長認同度分別為占調查總人數54%和83.7%,呈明顯上升趨勢(調查結果見表1)。
認同勤工助學的學生家長認為:勤工助學能緩解經濟困難、了解社會、增長見識、學生假期的照管、崗前職業(yè)體驗、培養(yǎng)獨立生存能力和培養(yǎng)吃苦耐勞精神,(調查結果見表2),從表2可看出:通過勤工助學體驗,家長對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的認同度均有上升,尤其在學生假期管理、學生生存技能訓練和崗前職業(yè)體驗方面表現出明顯上升趨勢。
家長不認同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原因則主要是:家長擔心安全問題、認為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無關、學校利用學生掙錢、怕自己孩子吃苦受累等。
2、對學生的調查
對勤工助學前的學生進行的隨機調查結果為:占調查總人數69%的學生贊同參加勤工助學,對勤工助學后的學生進行隨機調查,占調查總人數84.5%的學生贊同參加勤工助學,勤工助學前與勤工助學后的學生對勤工儉學的認同度分別為69%和84.5%,亦呈明顯上升趨勢(調查結果見表3)。
通過對已經參與過勤工助學的學生進行認同勤工助學原因調查:占調查總人數62%的學生認為能積累工作經驗;占調查總人數75%的學生認為能培養(yǎng)吃苦耐勞精神;占調查總人數65%的學生認為能了解社會、增長見識;占調查總人數52%的學生認為能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習慣;占調查總人數51%的學生認為能培養(yǎng)獨立生存能力;占調查總人數50%的學生認為能增強人際溝通能力;占調查總人數43%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正確對待人生挫折;占調查總人數41%的學生認為能訓練獨立求生技能;占調查總人數36%的學生認為能培養(yǎng)服從管理的意識;占調查總人數38%的學生認為能提升學習動力;占調查總人數24%的學生認為能改善經濟。
通過對學生不認同勤工助學的原因的調查:占調查總人數52%的人認為與所學專業(yè)無關,占調查總人數34%的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中途中止或不愿再次參加勤工助學。占調查總人數14%學生不信任學校。
3、對學生經濟情況的調查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2015年上半年貴陽城鄉(xiāng)居民收入與消費報告顯示,城鎮(zhèn)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860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554元。與表4調查數據相比較,中職生生活費用明顯偏低,貧困生多,學生營養(yǎng)不良、偷盜現象頻發(fā)、部分學生甚至被迫輟學。
三、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從調查結果可見,學生及家長大部分認同學校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尤其是已經參加過勤工助學的學生及家長的認同度分別高達84.5%和83.7%,
1、推動職業(yè)教育的職業(yè)化
在貴州省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由于教育教學資源不足、自然條件惡劣,絕大部分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留守家庭、多子女家庭、單親或組合家庭,普遍存在厭學、被動學習、自卑、缺乏人生規(guī)劃、心理素質脆弱、認識偏差等問題,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就業(yè)時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或過度低估自身價值,在工作中缺乏進取精神、沒有歸宿感、自私自利、人際關系緊張、團隊意識薄弱、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等,職業(yè)教育必須樹立“職業(yè)教育就是就業(yè)教育”的觀點,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糾正心理、認識偏差、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人生挫折的同時,注重轉變學生學習觀念,注重培養(yǎng)吃苦耐勞精神、強化求生技能訓練,使學生真正成為合格的職業(yè)人。
2、營造開放型職業(yè)教育空間
在我國,由于長期受封建社會文化和觀念的影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理念根深蒂固,形成了“重普教、輕職教”,“重科學、輕技術”,“重知識、輕能力”的文化傳統(tǒng),人們思想觀念上的阻力巨大。職業(yè)教育不被民眾廣泛認可,很多家長認為職業(yè)教育浪費時間浪費錢,不如早點外出打工實在。初中畢業(yè)不能繼續(xù)升學的學生,由于年齡太小或者因為家庭無法管教,家長送子女入學,是為了給孩子找個托管的學校,順利渡過“準成人”階段。其次由于教育體制和辦學條件封閉,開放性辦學不足;職業(yè)教育特色不突出;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教學區(qū)別不明顯;教學過程與社區(qū)、企業(yè)結合不緊密;職業(yè)培訓不廣泛等缺陷,嚴重影響中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占調查總人數72%的家長和占調查總人數62%的學生認為勤工助學能經歷職業(yè)體驗、積累工作經驗、能夠促進學生了解社會、開拓視野、增強人際溝通能力,勤工助學能夠讓準成人接觸成人的世界,體驗成人的生活,感受如何學做成人,給學生成長一個開放的空間,而不是把他們關在學?;蚣彝?,聽家長或老師說教。
3、改善學生經濟狀況
從調查結果看,家長和學生認為勤工助學對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作用不大,按目前貴州省中職生每年3個月的勤工助學時間計算,平均每個學生可收入1萬元左右,除去3個月的零用錢開支和往返交通費等,每個學生可掙回大約7千元,對于改善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拮據狀況,穩(wěn)定特困生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4、提升學習動力
中職生厭學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基礎教育階段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或過分嬌寵以及學校應試教育體制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二是50~75%左右的留守學生,父母外出務工,無人監(jiān)管,很多學生雖然人在學校,早已做好外出打工的心里準備。通過勤工助學,學生能感受無知識無技能外出務工的艱辛,體會到學好技能的重要性。
5、假期間學生的托管
按現行的教學計劃,中職生每年寒暑假合計有100天左右,中職生放假回家后,父母很難監(jiān)管,容易沾染不良社會風氣甚至違法犯罪,或發(fā)生安全事故,尤其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學生,放假不能繼續(xù)留在學校,又無家可歸,跟隨老師和同學勤工助學既解決了假期托管的問題又有一定經濟收入。
6、鍛煉教師
中職教師絕大部分直接來源于高校或長期處于學校相對封閉的工作環(huán)境,直接參與企業(yè)管理、接觸生產實際的機會很少,勤工助學的管理教師在融入企業(yè)管理的過程中,不但要配合企業(yè)參與生產管理,又要擔負學生勤工助學期間全方位的生活管理,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很強的責任心、突發(fā)事件應變能力,還要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協(xié)調企業(yè)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能轉變照本宣科、脫離社會、脫離生產實際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四、存在問題
中職生是不同于大學生的特殊群體,國家有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沒有針對中職生勤工助學的法律法規(guī),各地各學校開展工作混亂,在社會上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學生合法利益受到損害的現象時有發(fā)生。
五、結論與建議
中職生勤工助學既是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是家長、學生、學校、企業(yè)多贏的自然選擇,各級職能部門應該深入調研、考察、研究,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按照學有余力、自愿申請、信息公開、扶困優(yōu)先、遵紀守法的原則,由學校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有組織地開展。規(guī)范學校、企業(yè)等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勤工助學的用工制度,保證學生合理的經濟報酬和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07〕》[Z].http://www.chsi.com.cn/gjzxdk/zc/200708/20070808/1044602.html.
[2] 姜旭萍,丁桂蘭,胡剛.高校勤工助學政策的落實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27)39-41.
[3] 樊春芳.淺談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J].安康學院學報,2008(3)6.
【作者簡介】
張文鳳(1964-)女,漢族,貴州鳳崗人,碩士,貴州省林業(yè)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林業(yè)有害生物及林業(yè)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