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qū)沿江鄉(xiāng)黑通小學 王 輝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應該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確保閱讀教學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使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將談話法巧妙地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我總結(jié)出:“巧解文題,走進文本(抓題眼);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抓文眼);把握事物的緊密聯(lián)系,按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閱讀;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體驗人物情感;品味語言,合理想象,置身景物,體驗情感”等五種行之有效的基本教法,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每種教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步驟做以簡單的介紹。
小學語文課文一般都淺顯易懂,很多課文的文題都會包含有“誰”“什么”“怎么樣”的字眼,而這通常就是一篇文章的精華所在。它或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蘊含了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通過對文題正確、合理、的解析或質(zhì)疑,可以使文章的線索顯露出來,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埋下伏筆。
如在《流淚的托爾斯泰》一文中,文題的主體是“托爾斯泰”,定語是“流淚的”。我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
“托爾斯泰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聽夏里亞賓演唱的過程中,托爾斯泰為什么會流淚?”
“為什么結(jié)尾處說流下眼淚的托爾斯泰是最美的?”
這樣,在“巧解文題,走進文章”的過程中,由“解題引出問題,再走入文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課文,升華主題了。
在寫人敘事的課文中,大多數(shù)都有反映人物或事物主題的句子(即中心句)。這樣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或結(jié)尾處,其表現(xiàn)形式大多以評價、感嘆、贊美、陳述的句式出現(xiàn)。
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學生通過閱讀就會知道文中所寫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接著我讓學生思考:
“課文中的哪句話可以概括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是怎樣的?”
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次閱讀課文后,我又進一步指出:
“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總理的勞苦?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總理的簡樸?”
學生再次細讀課文后,經(jīng)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得出結(jié)論:總理勞苦表現(xiàn)在: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總理簡樸表現(xiàn)在:辦公室的擺設簡單,飲食量少。這樣,整篇的課文的線索就清晰起來,學生也就輕松地理解課文了。
在寫人、敘事的閱讀教學中,將“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這種方法運用到閱讀教學中,就會使課堂教學的線索清晰,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敘事性的課文中,找出事物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再去理解課文,就會輕易的突破重、難點。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這是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墓适?。我設計了第一個問題:
“小女孩幾次擦亮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分別看到了什么?”
接著,我設計了第二個問題:
“小女孩為什么會看到暖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在此基礎(chǔ)上,我又設計了第三個問題:
“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們的身邊,會發(fā)生這樣的悲劇嗎?”
這樣,通過“把握事物的緊密聯(lián)系,按事物的發(fā)展發(fā)展過程”這種方法,就理清了課文的思路,再加以適度的點撥,就理解了課文,也深化了主題。
寫人的文章,主要就是通過任務的塑造,來反映人物的特點或某種精神。這就需要我們真正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與人物心靈相通,從而揣摩、體驗任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做到這一點,“角色換位”和“舉例體驗”不失為好的策略。
如《豐碑》一文,這是一篇感染力極強的文章。為了使軍需處長這個形象鮮活起來,在學生自由朗讀了第3—13自然段的基礎(chǔ)上,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當將軍聽說前面有位老戰(zhàn)士凍僵時,他的心情怎樣?當他知道這位凍僵的老戰(zhàn)士就是軍需處長時,他的心情又怎樣?”
在學生不斷的討論中,我們知道了將軍表情與內(nèi)心活動的變化,也使得軍需處長的形象漸漸飽滿起來。接著,我又設計了一次“角色換位”:
“如果你是這位將軍,面對這位可敬的軍需處長,在敬禮的同時,你會說些什么?”
在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敘述中,流露出了他們對軍需處長的崇敬,為我們有這樣的軍需處長而感到自豪和驕傲,使軍需處長的形象立體起來。
由此可見,“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體驗人物情感”,通過“角色換位”“舉例體驗”等方法,更容易理解人物,領(lǐng)悟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文章,其主要特點就是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展現(xiàn)景物的特點,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這類文章的教學,我們就要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找出景物的特點,再進行合理的想象,將自己置身于景物之中,來體驗作者的情感。
如方紀先生的《三峽之秋》一文,這是一篇極其優(yōu)美的散文。通過閱讀,學生明確了清晨描寫的景物有:橘柚樹,變化的露水和峽風;三峽的早晨的特點是“明麗”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他同學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然后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所出現(xiàn)的畫面?!?/p>
同學們紛紛暢所欲言,仿佛他們真的就站在三峽邊,站在橘柚樹林中一樣。由此,我又引導:
“他們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
以此,帶領(lǐng)學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寫景課文的教學中,“品味言語、合理想象、置身景物、體驗情感”,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更快、更深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體驗。
閱讀教學是一種積累,也是一門藝術(shù),老師只有通過與學生的巧妙的談話,才會教會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人物對話,才能從中更好地揣摩理解作品的主題。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恰當?shù)狞c撥,才能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讓我們的學生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會積累,在積累中學會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