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式。如今小學的朗讀教學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造成這樣一種狀況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現狀
朗讀教學已經成為當今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新課標也要求我們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特別是低中年級多選一些文質兼美的散文,或是一些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語言民間傳說。這便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朗讀,在讀中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重點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切勿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忌諱對文章進行支離破碎的講解,這樣既破壞了文章本身的美感,也容易使學生對課文對語文失去興趣,所以朗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朗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記憶能力
俗話說熟讀成誦,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情感,了解文章的語言特色,從而達到輕輕松松背誦課文的目的。拿到一篇課文,對于小學生而言,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沒有具備一定的默讀能力,可以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從而達到背誦的效果。另外,默讀文章使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心思不易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過去,那么背誦課文就更是難上加難。在朗讀時,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喚回書本,集中到課文內容上來。
(二)朗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古人曾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白居易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朱自清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由此看來,我國自古以來便意識到了朗讀的重要性,通過反復朗讀,文章的含義也便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古往今來均是如此??梢?,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早已被我們前人所證明。
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充分熟悉課文中的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調動頭腦中已經具備的語言背景和經驗,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整體把握。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能夠在語境中自然地感受文章的不同言語形式,由淺入深,一步步慢慢理解。而一遍又一遍的反復朗讀,則對理解文章內容及思想感情起了妙不可言的推動作用。
(三)朗讀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所謂語感,就是能夠比較直接、快速地領悟語言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文章語言文字的分析、理解、領悟、吸收全過程的一種高度濃縮。語感具有一定的經驗色彩,是可以通過反復朗讀,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大家更多聽到的是關于英語學習中的語感,通過反復讀單詞、讀句型,從而拿到題目就能自然而然想到答案,這種對語言的感覺、感悟便是語感,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也是如此。
(四)朗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對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
小學生自身的言語表達能力還處于形成和發(fā)展時期。想要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必須進行大量有針對性的訓練。朗讀教學就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朗讀多了,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積累也就多了。表達能力就會不斷提高,表達起來就能夠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如教學一年級“春風吹綠了小草,吹開了杏花?!苯虒W時教師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到春天的美麗,以及吹字的妙處。由此學生便能將書本上的文字記在心頭,在之后的表達練習中便能做到靈活的運用。某一次單元測試卷,最后有一題看圖寫話,學生便能夠將課堂學過的內容在考試中加以運用,將這句話運用到她的答題中,增色不少。
小學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階段,也是形成語言習慣的最好時期。讓學生能夠直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的表達方式。
二、原因分析
現如今的朗讀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那么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古語有言“對癥下藥”,搞清楚了原因,我們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應試教學的大環(huán)境,朗讀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雖然素質教育實行了這么多年,素質教育的口號也喊了這么多年,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素質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在中小學教學中仍然是應試當道。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必然偏重知識、字詞、文本的講解,輕視朗讀。就算老師想要重視起來,但是應試、升學的壓力也逼得老師不得不暫時把朗讀放在一邊。而且應試大環(huán)境已經實行了那么多年,想要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這便是當前教育者面臨的一個大難題。
(二)教師缺乏指導學生的能力,自身水平有限
韓愈有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朗讀水平,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行之有效的指導。但是,如今我們的師范教育中很少會涉及專門的朗讀學理論知識以及專門的朗讀技巧的訓練。導致師范專業(yè)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欠缺朗讀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大部分教師對此一知半解,因而不能對學生進行較好的朗讀指導和訓練,就是指導往往也是浮于表面,對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幫助不大,這也就導致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匱乏。
(三)教師不重視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
一些語文老師過多重視自己對字詞句的講解和課文重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交流,漠視了學生與主人公之間的心靈感應,忘記了孩子只有真正融入課堂,融入文本,才能激發(fā)出內心的真正情感,才能真正感悟課文的內涵與意義,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很多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感悟和體驗,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文的段落大意、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把感性、生動的語文教學變得死板,索然無味,從而打擊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
作者簡介:張璇,女,1991年生,江蘇常州人,大學本科,小學二級,主要研究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