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賢
(江蘇省啟東市合作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引導文本細讀 提升語感能力
朱紅賢
(江蘇省啟東市合作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文本細讀是一種高效化的閱讀形式,通過文本細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提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標點,體驗語言精妙;細讀文本字詞,感受文本意境;細讀文本句子,體驗文本情感。
文本細讀;語感能力;提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一些細讀點引導學生開展細讀,以此促進學生語感能力得到提升。
標點符號對于文章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一些教師常常對標點符號不夠重視。作者在寫作文章時,通常利用標點符號來增強文章的旋律感和節(jié)奏感,進而使情感更好地被傳達。通過標點符號,作者可以把文章所描寫人物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讀者通過標點符號能夠更好地對文章情感和思維進行理解。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注意文章中標點符號的使用,對文章細細品讀,從而讓他們領(lǐng)悟到文章的語言美[1]。
例如,在《跳水》這篇文章里,其中一段出現(xiàn)的感嘆號數(shù)量達到了七個,這七個感嘆號的使用表現(xiàn)出了船長的急切心情。在開展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閱讀文章,讓學生整體上對文章進行把握,然后對七個感嘆號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感悟。在學生品讀完文本之后,他們的語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使他們在以后的寫作中更加注重對標點符號的使用。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特殊標點進行細讀,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讓學生體驗到了文本語言在表達上的精妙。不同的標點符號所傳達的意思是不同的。所以,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標點符號要保持敏感。教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好,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寫好。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標點符號的重要性,讓他們學會如何使用標點符號,從而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
寫作實踐和語言的表達都是基于字詞的,字詞就像底座,文章就像寶塔,沒有底座是不可能建成寶塔的。教師們通常會說學生寫的文章太過平淡,沒有什么深意。想一想,假如缺少調(diào)味劑,飯菜會香嗎?一樣的道理,如果缺少字詞的積累,學生所寫的文章是不會出彩的[2]。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他覺得文章里面所有的字和詞都非常重要,字和詞好似一幅形象的美畫。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文章里面所包含的字詞,讓學生通過字詞來對文章的深意進行理解。
教材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包含很深的意境,意境要通過某些字詞才能表達出來。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著重品讀重點字詞,進而對文章所表達的意境進行感悟,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才可以走進文本,和文本在心靈上進行溝通。
例如,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這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然后讓他們對“一擁而上”和“氣勢洶洶”的意思進行猜想。在閱讀后,學生們都舉手示意要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認為氣勢洶洶的意思是氣勢很強,一擁而上的意思是很多人一起沖上去。學生們所回答的基本符合詞語意思,筆者表揚了他們。然后,筆者組織學生們一塊兒做了角色扮演的游戲,筆者化身為小稻秧,學生們化身為小草,小草圍在了小稻秧身邊。師:“小草們,你們?yōu)楹螄谖疑磉叞??”生:“我們要把你身邊的養(yǎng)分全部吸走,趕快把營養(yǎng)給我們!”(一學生扮演惡霸,向筆者大吼。)師:“營養(yǎng)也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正在長身體,我不可能給你們營養(yǎng)?!贝藭r,筆者問道:小草們該如何做呢?學生們都說小草們會一擁而上,爭著去和小稻秧搶奪營養(yǎng)。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并沒有簡單地告訴學生們詞語的意思,而是首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之后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們在感受詞語的同時,也在快樂中積累了詞語,感受到了詞語鮮活的一面。
教材里面包含的詞語很多都意蘊深刻,如果學生能夠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這些詞語,學生便可以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品讀這些詞語的意思[3]。
例如,在教學《海倫·凱勒》這一課時,筆者在針對“不屈不撓”一詞進行教學時,多次深挖該詞意蘊,以便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詞語的意思。師:在對這篇課文閱讀之后,大家能夠知道,海倫耳朵聽不到東西,而且開始時是不能夠說話的,不過她沒有氣餒,而是奮發(fā)努力,最終取得了很高的成就?,F(xiàn)在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回顧一下。生:對于“水”這個字,因為我們平時經(jīng)??吹剿?,所以在學習該字時非常容易,不過這對于海倫來說非常困難。她聽不到聲音,只能通過觸摸老師的口型來感覺發(fā)音。師:非常正確,同學們還學到了什么精神呢?生:不屈不撓。海倫兒時由于看不到東西,僅能利用觸摸來學習,因為長期觸摸她手指都流血了,不過她依然沒有放棄。師:對,我們可以把這叫作不屈不撓。在上面的案例里,教師圍繞“不屈不撓”來引導學生,讓他們在理解時逐漸深入,進而使學生最終理解詞語的深刻含義。
在一篇文章中,句子作為語言單位而存在,一個句子能夠表達出特定的意思。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學生一定要理解句子深層次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品讀一些重點語句。在對《東方之珠》這篇課文中的第二段進行教學時,筆者挑選了一些詞語,并將其展示在教室前面的屏幕上:浪平沙細、陽光和煦、金色的沙灘、輕柔的海風、浪濤拍岸、舒服極了。
師:大家朗讀一下我給你們展示的詞語。(學生們朗讀,之后教師挑選一些學生站起來獨自朗讀。)師:大家在朗讀之后,有沒有發(fā)現(xiàn)詞語的相同之處呢?生:屏幕上展示的詞語均是描寫海灘風景優(yōu)美的。(將“淺水灣沙灘”的風景圖展示在屏幕上。)師:大家看一下,沙灘風景確實非常漂亮,通過這些詞語,風景的漂亮被完美地表達了出來。現(xiàn)在大家重新朗讀,通過朗讀聲來對其中的美進行展現(xiàn)吧。(學生重新對詞語進行朗讀,可以發(fā)現(xiàn)進步了很多。)師:大家有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的沙灘呢?生1:見過,我在海南看到的沙灘和這一樣美。生2:沒有,只在視頻里看到過,太漂亮了,我很想去看看。師:大家對沙灘的感受是不同的,假如讓我們用一個字來形容沙灘,則會是:沙灘真…生:美!師:現(xiàn)在大家?guī)е星槿@一自然段品讀一下吧。(大家一塊兒齊讀第二自然段。)
在上面的案例里,筆者按照設計的計劃進行教學,分層次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逐漸深入地閱讀。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課文所蘊含的意境中,另外還使他們的生活體驗得到了激活。這樣能夠讓學生通過朗讀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感受到語言的“溫度”。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以語言表達訓練為基礎(chǔ),積累語言詞匯,引導他們品讀標點、字詞和句子,進而通過閱讀來使他們的語感得到提升。
[1]張英楠.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文本細讀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2]賀夢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3]繆劍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細讀方法的實踐與研究[D].延邊大學,2011.
朱紅賢(1978),女,江蘇啟東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