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雪梅
【摘 要】建構主義提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行閱讀活動的,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需要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基礎的自主建構。本文在分析建構主義理論內涵的基礎上,探究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生早期閱讀模式實施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建構主義;小學語文;學生主體
建構主義是新課程模式實踐的重要支撐,開始承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只是形成的動態(tài)性。
一、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
(一)知識觀
傳統(tǒng)知識觀是客觀性,認為知識是獨立于學習主體,知識是客觀存在的真理,學生知識的積累主要是通過積累。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主體經(jīng)過自主建構和思考后,將知識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進行同化和順應,最后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知識不是獨立于學生的,而是與學生融為一體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知識,并最終發(fā)展為一種能力。
(二)學習觀
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相互聯(lián)系,發(fā)生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也就是說,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雙向建構的過程,學生不僅需要從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中提取與新知識相關的內容,為新知識的內容的學習提供支撐;而且需要看到已有經(jīng)驗和新知識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并通過調整來改變沖突,有時需要改變在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的錯誤觀念,有時需要納入新的認識。
(三)學生觀
建立主義提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活動中的,學生是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意義建構,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地從外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應該把學生的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增加點。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體驗中激發(fā)學生的已有知識并進行自己的理解,同時要增加學生同伴之間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圍繞每一個主體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借助同伴共同的經(jīng)驗和技能,提高學生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四)學習環(huán)境
建構主義提出,教室中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的營造,不是為了一種知識的傳授,不是為了教師的教學方便,而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課堂氛圍既應該有教學的嚴肅性,又應該有環(huán)境的輕松性和多元性,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環(huán)境和輕松的環(huán)境中,聯(lián)想到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更加愿意和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更加愿意以積極地情緒參與其中,愿意主動地運用搜集的資料進行自主建構。
二、建構主義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有效策略
設計微課視頻,為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提供支撐
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比較缺乏,在自主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這些難題使得學生很難繼續(xù)深入地開展學習。同時,還有一些不是班級學生共性的問題,不適合在課堂上集中花時間進行講解,這些內容需要教師的個性化指導,而微課視頻顯然是很好的方式,微課視頻是針對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過5-10分鐘的短小視頻,以動畫、視頻、操作以及演示等方式集中制作為視頻,增加學生的認識促進學生的深入化理解。例如,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課前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難點問題包括黃河經(jīng)歷的地區(qū),學生雖然能夠通過資料查找,明確省份和地區(qū)的名字,但是并不知道經(jīng)歷這些地區(qū)對黃河水的變化能產生什么影響;第二個重點是黃河變道的原因,學生很難情感參與其中,教師據(jù)此設計微課視頻,借助實驗室采用黃河水流向動態(tài)演示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立體的地質圖片,看黃河水的貢獻和可能存在的隱患,這樣就更有視覺沖擊,學生的學習也會更加積極和主動。在微課視頻的引導下,學生展開關于教材內容的仔細閱讀,關于課前資料的充分收集,形成對課程內容初步的個性化認識,明確自己的主要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增加學生的互動交流
學生具有主動地學習能力,學生借助自主學習基本能夠解決新內容中70%的內容,借助同伴互助和交往能夠解決20%的問題,但是能不能實現(xiàn)這樣的結果,關鍵看學生是否具備自主探究的方法。在同伴交往中,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是否積極地表達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學習結果,是否能夠傾聽別人的不同認識實戰(zhàn)分享。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學生的教育,小組合作學習中是否所有的學生都在表達,都在積極地探索,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發(fā)展,關系著課堂教學效率。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依靠客觀的要求,來形成監(jiān)督。例如,在《和時間賽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新內容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展示問題“作者為什么會憂傷、哀痛?”、“為什么會著急哀傷”、“為什么會高興、快樂”,帶領學生走進課程內容中,進行理解和分析,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在小組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又向學生提供問題,“爸爸說到哪些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引導學生進行詳細的閱讀,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展示了問題,起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并且促進學生交流的深入,而關于問題的答案則沒有采用,而是由學生討論后自主進行展示,課件制作的內容只有6頁,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并且促進了有效地交流和溝通,在課堂中學生仍然是互動的主體,學生的思維是主動的,這才是有效的課堂。
綜上所述,建構主義主張通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參與度和建構性,促進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新知識之間的碰撞,實現(xiàn)閱讀內容的自主建構,具體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微課視頻,為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提供支撐;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增加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周維維. 基于建構主義價值觀的小學語文發(fā)展性教學評價策略[J]. 亞太教育,2016,18:9-10.
[2]徐然林. 基于建構主義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56.
[3]張佳雯,齊曉東.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視野下的小學語文古代哲理詩的教學[J]. 語文學刊,2016,0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