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貴州省安順市第二看守所)
貝克·雷米療法對心理問題的咨詢報告
胡妍
(貴州省安順市第二看守所)
汪某,女,52歲,小學文化,因涉嫌故意殺人被安順市公安機關關押于安順市第二看守所,三個月前得知三位兒女均表示要與其脫離母子關系而產生焦慮、煩躁、悔恨、情緒低落、失眠、無法參加生產、學習和平時常常發(fā)呆、頭昏頭疼乃至于昏倒的情況、與同監(jiān)室人員關系緊張,影響到其參與正常司法訴訟及改造。通過診斷,是一例典型的嚴重心理問題。本案,心理咨詢師針對汪某的具體情況,經過分析原因在于求助者存在錯誤觀念和主觀推斷、選擇性夸大和過度概括的自動思維,咨詢師采用認知療法,通過七次咨詢,達到了咨詢目標,建立了新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讓其逐步擁有了積極改造爭取減刑,早日重返社會的信心。
嚴重心理問題 認知行為療法
1.1 一般人口學資料
汪某,女,1964出生,漢族,身高155CM,貴州省安順市寧谷鎮(zhèn)大井村人,喪偶,小學文化,2015年5月因涉嫌故意殺人罪被關押于安順市第二看守所。
1.2 個人成長史資料
該求助者自幼身體健康,無家庭精神病史。自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在養(yǎng)父母家中排行老四,養(yǎng)父母靠打零工或農活供養(yǎng)四個孩子,由于家庭貧窮該求助者僅讀到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回家?guī)椭鲛r活。從小性格內向、偏執(zhí)、愛鉆牛角尖。17歲嫁與鄰村張某為妻,共育有2男1女,婚后8年張某因犯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8年,刑滿釋放回家一年后患中風癱瘓在床至被汪某伙同情夫羅某殺害,因此獲刑。大約三個月前,其得知三個孩子都不肯認她了。
1.3 精神狀態(tài)
該求助者囚服整潔、舉止緩慢、眼圈發(fā)黑、精神沮喪、談話中呼吸不暢、頭不由自主搖擺、情緒低落。
1.4 身體狀態(tài)
睡眠不足,頭昏頭痛,失眠,食欲下降。
1.5 社會功能
求助者無勞動欲望,學習中非常被動,常與同監(jiān)室在押人員發(fā)生沖突,經常被民警批評,無法正常參加生產、學習。平時常常發(fā)呆,影響管教和改造。
1.6 心理測驗
(1)SCL-90自評量表測驗結果,該表每一個項目均采用1-5級評分標準,總分超過160分,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其他五項均高于2分。可以考慮篩選陽性。
軀體化 強迫癥狀 人際敏感 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 其他 總分2.1 1.7 2.0 2.4 2.6 1.8 1.7 1.6 1.4 2.1 180
(2)選用SAS測驗,用來了解其焦慮情緒狀態(tài)及程度。結果SAS:標準分66分,表明求助者存在中度焦慮情緒;
(3)選用SDS測驗,用來了解抑郁情緒狀態(tài)及程度。結果SDS:標準分63分,表明求助者存在中度抑郁情緒。
2.1 主訴
近三個月來,頭昏頭疼、焦慮煩躁、悔恨、情緒低落、失眠、食欲下降、感覺糟透了,對什么事都沒有興趣,看不到希望。尋求幫助。
2.2 個人陳述
自從我2015年5月26日被關押之后一直沒有子女們的消息,也沒有誰來看望我,10月27日我從辦案單位人員那里知道他們多次與我的三個孩子溝通,三個孩子都說不認我了,要和我斷絕母子關系。得知這個消息后我心里太難過,我知道我對不起他們,我罪大惡極,不配做他們的母親,他們不認我也是應該,加上對我丈夫的愧疚,覺得槍斃我都是對的。我做出這樣的事讓孩子們幾輩人在老家都要受到旁人的恥笑,永遠抬不起頭來,他們不接受我,我就算坐牢出來也沒有什么意思,沒有家人,處處受人白眼,生活已經沒有希望了。我該怎么辦啊?所以我對什么事都沒有興趣,不想做生產、不想參加學習、心里極其煩躁看誰都不順眼就想吵架、打架。我感覺快承受不住了,心情非常糟糕,接下來不知道怎么辦,幫幫我吧。
3.1 咨詢師的觀察
求助者在初次咨詢時情緒較低落,但言語流暢,思維清晰,反復責怪自己,在談到自己的心里矛盾時出現焦慮、痛苦。有尋求幫助的意愿,對自己的癥狀有一定的自知力。
3.2 監(jiān)區(qū)民警提供的情況
該求助者心理比較敏感和脆弱,且近來情緒低落,比較孤僻,時常發(fā)呆,無勞動意愿,易怒,民警多次談話教育,效果不理想。
3.3 同監(jiān)室人員對求助者的反映
晚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仿佛有心事。容易發(fā)怒,飯量小,不參加勞動,時不時發(fā)呆嘆氣。
4.1 對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
求助者犯罪入獄后,悔恨情感較為強烈,積極配合辦案單位和管教,在關押期間得知子女的態(tài)度感覺自己已經被家人拋棄,人生沒有希望,導致產生抑郁、焦慮情緒,影響司法訴訟和管教。證明其知情意是協調一致的。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且有主動求助的行為,根據郭念峰的“病與非病三原則”判斷屬于咨詢對象。
4.2 診斷及診斷依據
(1)對該求助者的診斷是:嚴重心理問題。
(2)根據郭念鋒教授判斷心理正常與異常三原則,該求助者主客觀世界統(tǒng)一,知情意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wěn)定,有自知力和主動求醫(yī)行為,無邏輯思維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排除精神病。
(3)對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出焦慮、煩躁、失眠等癥狀。從病程標準看已有三個月。從嚴重標準來看,該求助者反映強烈,子女的放棄使求助者產生痛苦情緒,這些不良情緒都是由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心沖突引發(fā)的,不良情緒出現了泛化,對社會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從除外標準看,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較嚴重。故可以排除神經癥性心理問題和一般心理問題。
(4)心理測驗結果及相關資料等支持本診斷。
(5)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4.3 鑒別診斷
(1)與器質性病變相鑒別
根據入所體檢診斷,該求助者身體健康,其心理問題無器質性病變基礎。
(2)與精神病相鑒別
根據三原則,求助者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tǒng)一,無妄想、幻覺等癥狀,知情意協調一致,人格相對穩(wěn)定,可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3)與抑郁性神經癥相鑒別
抑郁性神經癥的主要癥狀是興趣減退,對前途悲觀,有無助感,感到精神疲憊,自我評價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沒有意義,癥狀持續(xù)兩年,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處于抑郁狀態(tài),而求助者僅具備上述部分癥狀,且癥狀持續(xù)時間只有一個月,因此可以打井隊抑郁性神經癥。
(4)與焦慮性神經癥相鑒別
焦慮性神經癥的主要癥狀表現是:有焦慮的情緒體驗和身體表現,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決,對社會工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出現泛化和回避,反應與初始事件本身不相關,持續(xù)時間大于3個月或半年,而該求助者僅有部分癥狀,且焦慮情緒沒有泛化,尚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和邏輯思維,持續(xù)時間只有3個月,因此可以排除焦慮性神經癥。
(5)與一般心理問題相鑒別
引起一般心理問題的原因,是由不太強烈的對人妨礙不大的現實因素激發(fā)的,從產生焦慮情緒開始,持續(xù)時間不到兩個月,焦慮情緒僅僅是由最初的事件引起,情緒沒有發(fā)生泛化現象。而該求助者持續(xù)時間已經三個月,已經出現泛化,社會功能已經受損,一定程度影響正常的改造生活,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問題。
4.4 對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4.4.1 生物因素
該求助者身體健康,入所檢查體檢資料和談話了解,無重大軀體疾病史。無明顯器質性病變。
4.4.2 社會原因
(1)家庭原因:自幼被親生父母遺棄,成長家庭貧困,文化程度較低。
(2)負性生活事件:自出生即被遺棄,童年生活比較艱苦,結婚后丈夫服刑18年獨自撫養(yǎng)三名子女,犯罪入獄,刑期較長,年老再次被遺棄(子女)。
(3)不善于與人交流,管教民警談話效果不理想,缺乏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
(4)誘因:子女怨恨其伙同情夫將丈夫殺害,欲與其斷絕母子關系。
4.4.3 心理原因
(1)存在錯誤的認知,因為間接導致丈夫的死亡,所以認為自己也該償命,孩子們都不原諒也是正常,內心充滿內就和負罪感,同時又接受不了子女的拋棄,所以情緒方面被無助、焦慮、煩躁所困擾,自己無法解決。在行為模式上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長刑期和親人放棄而無能為力。人際關系上與同監(jiān)室人員或管教民警缺乏溝通,交流。
(2)從小性格內向、偏執(zhí)、愛鉆牛角尖。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依據具體、可行、積極的原則,與求助者協商,確定以下咨詢目標:
5.1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
(1)改變求助者的錯誤思維方式及認知觀念。
(2)降低焦慮,緩解不良情緒。
(3)減輕求助者的內疚感,增強信心,恢復正常社會功能,發(fā)展正常的人際關系。
5.2 最終長遠目標
使求助者的認知結構得以改善,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最終達到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標。
6.1 主要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
(1)主要咨詢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的流派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貝克.雷米的認知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
(2)適用原理:
有貝克的理論中有幾個重要的技術要點:共同感受、自動化思維、規(guī)則。
所謂共同感受,是指人們用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工具。它常以問題解決的形式出現,包括從外界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經驗,提出問題和假設,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并加以驗證等一系列過程。如果人們不能正確使用這個工具,對外界的信息不能做出適當的解釋和評價,就會使上述的過程產生局限,造成認知歪曲,從而導致錯誤觀念并最終引起不適應的行為。
人們在使用共同感受這一個工具的時候,常常因為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認知過程。因此,許多判斷、推斷和思維是模糊、跳躍的,一些自動化的反應,這就是貝克理論中的“動化思維”的涵義,這樣,思維過程中的一些錯誤觀念也因為個體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緒習慣而被保存下來,使個體自身對這些錯誤的認知觀念加以反省和批判。
個體在認識現實世界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他們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社會認可的行為準則。如果個體不對照客觀備件,過分按規(guī)則行事,也會使其行為不能與現實環(huán)境相協調,從而導致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
貝克認為如果個體不能正確使用共同感受這個工具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或是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中某些錯誤觀念不能加以內省,或是過分按規(guī)則行事,無論哪種情況,都會造成認知歪曲,產生不良的情緒和不適應的行為問題。
雷米的理論和貝克的理論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都是認為導致不適應行為和情緒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知過程和觀念。雷米提出:基本錯誤觀念并不是一開始就表現出來的,這些觀念往往隱藏的比較深而且不容易被發(fā)現,只有解決那些表層的或邊緣的錯誤觀念,才能逐步揭示出那些處于中心位置的基本錯誤觀念。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揭示那些中心的,深層次的錯誤觀念,而治療的手段則應該從邊緣、表層的錯誤觀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層并最終予以糾正。
6.2 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1)求助者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略)
(2)咨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略)
6.3 時間和次數及收費
(1)咨詢時間每周1次,共計7次,每次60分鐘。
(2)按照相關規(guī)定為在押人員咨詢不收取任何費用。
布置家庭或讓求助者閱讀有關認知療法材料的方式給求助者提出相應的任務,這實際上是前面幾個咨詢過程在實際生活情景中的進一步延伸。
8.1 咨詢階段:
(1)診斷階段:了解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2)咨詢階段:分析問題,探尋根源,改變認知
(3)鞏固階段:促進健康,鞏固效果
8.2 具體咨詢過程
(1)第一階段:商定咨詢方案,本階段咨詢了一次。(2016年1月29日)咨詢師以尊重、熱情、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的咨詢態(tài)度,與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收集信息,做出診斷,商定咨詢目標。
第一次心理咨詢中的摘錄:
咨詢師:你好,有什么我能幫助你的?
求助者:(求助者目光呆滯、頭不由自主地搖擺、反應遲緩)我……(手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時而雙手抱拳,時而放在兩腿之上,時而垂下)
咨詢師:你不要害怕,不要緊張。想說什么都可以,請相信我(向其闡述咨詢保密原則),(為其到一杯熱水)
求助者:(求助者慢慢喝完熱水)幫幫我吧(同時開始抽泣)
咨詢師:你把具體的情況說出來吧
求助者:……
(2)第二階段:心理幫助階段(2016年2月5日、2016年2月19日、2016年2月25日、2016年3月3日)
本階段共咨詢了四次,主要是通過提問、自我審查將求助者引導到特定范圍內,要求她注意具體的問題和可以觀察的事實。而這些往往都是她平時忽視的,引導她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反省。
咨詢師:你說你是這個家的罪人,十惡不赦時,我的心里很難過,你真是這樣的人嗎?
求助者:是的,我是罪人,槍斃都不為過。
咨詢師:你丈夫入獄18年,是誰幫助你把三個孩子撫養(yǎng)長大?是誰把這個家支撐的?
求助者:沒有誰幫助過我,那18年里我做苦力,賣菜……什么都做,但是我沒有去做違法的事。三個孩子也很乖,學習很好,現在生活得不錯(臉上露出自豪的微笑)。
咨詢師:沒有你的付出這個家會是什么樣子?
求助者:我想孩子們要流落街頭吧。
咨詢師:你現在明白你對這個家的意義了嗎?
求助者:哦,我好像明白一點了。
咨詢師:上次我聽你說你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后來情況這樣?
求助者:是的,我一出生就被遺棄了,后來我長大了我還是回去親生父母家看望他們的。他們很高興,我也很高興。
咨詢師:你被遺棄不是應該恨他們嗎?
求助者:小時候還是恨的,當長大以后明白畢竟是我的親生父母,慢慢地就原諒他們了。
咨詢師:你是個有愛心,心胸寬廣的人,在你的教育下我相信你的孩子也應該如此,你說呢?
求助者:我想是吧。
咨詢師:你的案件雖然涉及到孩子們的父親,他們現在一時接受不了,但是你有沒有主動先和他們聯系,安撫他們受傷的情感呢?
求助者:是哦,先是我錯了,我應該主動獲取他們的諒解,我的孩子我了解,他們都很善良。(面容不再僵硬,逐漸放松)
布置作業(yè):①讓求助者在回監(jiān)室后對同室人員的語言、語氣語調及非肢體語言等進行觀察分析,從中學習什么樣的語言對溝通是有效的,什么樣的語言容易導致人際沖突。
②讓求助者回監(jiān)室后試著與他犯溝通,溝通應注意語言、語氣語調及非肢體語言等,為避免人際沖突,讓求助者盡量與同室表現好、較穩(wěn)重的人員進行溝通;
③讓求助者嘗試聯系家人,詢問家人近況。
通過引導和培養(yǎng)求助者從正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新思維方式。在這樣受保護、安全、溫暖的氛圍中自我探索主動展開。
(3)第三階段:本階段咨詢了兩次。(2016年3月10日、2016年3月17日)
咨詢師根據情況檢查求助者前幾次的作業(yè),并對前面這些過程進行總結,請求助者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發(fā)現其開始自省,對求助者的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利用其勤勞的特點去幫助同監(jiān)室的在押人員,積極參加生產勞動,主動學習、遵守監(jiān)規(guī)等發(fā)現自身的價值,得到肯定和贊許能提升認同感,有助于自我肯定、自我鼓勵、自我悅納、自我指導。隨著過去形成的概念自我評價所產生的認知評價反應的去除,使得機體直接評價反應得以發(fā)揮,更好地獲得自我和經驗的一致性。
測試了SCL—90、SDS、SAS、結果與咨詢前對照。同時對今后的服刑改造生活給予指導,希望其嚴格服從看守所管理,認真學習,踏實勞動,積極面對未來,爭取早日回歸社會,一家團聚。
9.1 求助者自我評估
看守所與辦案單位共同聯手做通了汪某子女的思想工作,答應與母親溝通。求助者近期睡眠狀況改善,焦慮煩躁情緒減退,與同室人員有了溝通的基礎和經驗,改造信心增強,心情好多了,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信心。
9.2 社會功能
求助者在情緒上有所好轉,不再易怒,與同室人員之間的人際關系也得以改善,已與子女聯系。已能主動參加生產勞動,積極參與學習討論。
9.3 管教民警對求助者的反映
求助者最近心情開朗很多,愿意主動與人溝通,睡眠改善,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勞動效率上升。
9.4 心理測驗評估(咨詢結束(1)SDL-90量表(1)SDL-90量表測評:軀體化1.6;強迫1.2;人際關系1.8;焦慮1.4;抑郁1.5,敵對1.5;恐懼1.5;偏執(zhí)1.5;精神病性1.3;其它1.6。總分134。
(1-5級評分)
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懼 偏執(zhí)精神病性其他總分咨詢前 2.1 1.7 2.0 2.4 2.6 1.8 1.7 1.6 1.4 2.1 180咨詢后 1.6 1.2 1.8 1.5 1.4 1.5 1.5 1.5 1.3 1.6 133
根據減分率公式:減分率=(咨詢前總分-咨詢后總分)/咨詢前總分。減分率為26%,該減分率大于25%表明求助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有所緩解。
(2)SDS量表,總分45分,未超過標準分分界值,抑郁現象得到改善。
(3)SAS量表,總分43分,未超過標準分分界值,焦慮現象得到改善。
9.5 咨詢師的評估
求助者能夠客觀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能夠認識并修正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提高處理問題能力;實現了近期和具體目標,同時在最終目標的實現上有良好趨勢,促進了心理健康和自我發(fā)展。
9.6 相關癥狀改善情況
困擾求助者的心理、生理、癥狀的改善情況也可以是評價咨詢的指示之一。通過咨詢,求助者解決了內心沖突問題,憂郁、焦慮癥狀緩解了,入睡時間縮短了。
[1]郭念鋒虞積生 心理咨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鋒虞積生 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鋒虞積生 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林秉賢郭勇.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天津:天津科學出版社,2012
[5]許又新心理治療基礎.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