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斌
摘 要: 童年的語文學習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小學語文課要關注兒童的地位,從引入故事情節(jié)、借助游戲形式、開辟想象天地等方面增強童年色彩,讓兒童喜歡語文、擁有語文,讓兒童在語文的天地里健康成長。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兒童色彩 故事情節(jié) 游戲形式 想象天地
近期語文教學改革,“兒童立場”備受關注。原國家督學成尚榮指出:所謂“兒童立場”,是指教育是為了兒童的發(fā)展,教育是依靠兒童展開和進行的,教育從兒童的需求出發(fā)??鞓返耐辏瑢τ谛腋5娜松陵P重要;快樂的語文學習,對孩子健康的成長意義深遠。小學語文課堂學習,需要從兒童出發(fā),以謀求兒童的發(fā)展為中心。
一、引入故事情節(jié),增加童話色彩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梢哉f,缺乏故事的語文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學習。尤其是兒童,對于故事情節(jié)和故事形象具有與生俱來的興趣。雖然教材選擇了為數(shù)不少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課文,但在教學時我們的處理常常會“剝皮抽筋”“剔骨取肉”,提取其中的所謂知識、技能訓練點,置兒童對精彩情節(jié)的需要于不顧。因此,我們在適當關注文本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應把學習自然引入兒童感興趣的相應故事情境中,對兒童產(chǎn)生無可比擬的吸引力。富有童話色彩的學習過程,一定能贏得童心的青睞。
比如教學《恐龍》一課時,可以借助故事情境展開教學。
恐龍是孩子們極其感興趣的事物形象,課文運用列數(shù)據(jù)、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形象生動地介紹了幾種恐龍及近親的特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列表概括恐龍的特點,同時學習說明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整理信息的能力。但這是得益于兒童對恐龍的興趣,科學說明類文本及解讀文本過程在專業(yè)性偏強的剝離解析中,難以喚起兒童整個身心的興奮狀態(tài)。于是,可以創(chuàng)設為“我們一起穿越侏羅紀”的故事情境:
一次,借助霍金假想的超級列車,我們一起參與體驗“穿越時空”的實驗,來到了侏羅紀時代。霸王龍、劍龍、翼龍……恐龍的世界太精彩了??墒?,我們被驚心動魄的場面所驚呆了,忘了及時按下回轉按鈕,一下子停在了“侏羅紀”時代,而我們并不知道停錯了地點,認為回到了今天。于是,我們下車了……
接著,借助多媒體動畫(來自電影《穿越侏羅紀》片段等),演示遭遇幾種恐龍及其近親的歷險經(jīng)歷,引導學生在緊張、好奇、驚險的故事情節(jié)中,觀察恐龍的外形動作,介紹恐龍的習性本領,向同伴詢問、訴說這群史前動物們的方方面面。這樣活用文本語言,超越閱讀體驗。
然后,老師發(fā)現(xiàn)時空錯誤,帶領學生登上時間列車,回到今天人類時代。我們簡要總結文本中介紹恐龍的方法,談談學生心中產(chǎn)生的奇思妙想,布置課外用上學到的方法和語言,虛構一個自己遭遇某種恐龍的故事,看誰的故事更精彩。因為學習過程富有故事情節(jié),孩子們?nèi)缤哌M一個童話世界,主動地研讀文本、展開想象,產(chǎn)生“身臨其境”般的體驗,運用文本語言同時富有個性情感地表達交流。這堂課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成了一個令兒童難忘的童話故事。故事情境,讓童心在語文的世界里放飛。
二、豐富活動形式,增強游戲色彩
傳統(tǒng)的閱讀強調(diào)“披文以入情”“讀書有三到”,要求閱讀者直面文本,心無旁騖;成人的閱讀更是以“咬文嚼字”“品詞析句”追求“讀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閱讀主體是“兒童”,他們對文字的理性解讀不具備足夠的心理基礎和文化基礎,要借助大量記憶中的直觀表象和生活中的活動經(jīng)歷化為思維語言。因此,在閱讀中組織適當?shù)幕顒?,采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方式,激活每一顆童心,打開每一條通道,共同走進語文學習的天地,閱讀對話就成了快樂的經(jīng)歷。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誰知道“氣勢洶洶”的意思?(老師喊來幾位舉手的學生到講臺前)
師:這幾位同學都懂了,還不懂的同學請看我們表演。我當小稻秧,你們幾個當雜草。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你們應該怎么站?(學生把老師圍住。笑聲)
師:你們,你們要干什么?
生:快把營養(yǎng)交出來。(聲音低)
師:沒有讀懂。要兇,聲音要大,把腰卡起來。
生:快把營養(yǎng)交出來!(卡腰,大聲,兇惡地)
師:我們剛搬到大田,正需要營養(yǎng),怎么能交給你們呢?(學生不知所措)
師:(對全體同學)他們應該干什么?
生:他們應上前搶營養(yǎng)。
師:對,要搶。營養(yǎng)在地里,快!
“雜草們”一擁而上,搶起營養(yǎng);“稻秧”沒精打采垂下頭。(學生哈哈大笑)
師:雜草厲害不厲害?兇不兇?
生:厲害,兇。
師:這就是“氣勢洶洶”。雜草野蠻不野蠻?
生:野蠻。
師:講不講道理?
生:不講道理。
師:這就叫“蠻不講理”。各位“雜草”,雜草讓小稻秧說話了嗎?
生:不讓。
師:這就叫“不由分說”,請回去。(笑聲)
在這堂課上,閱讀理解成了身臨其境的表演,解讀對話成了快樂的游戲,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語言,而且使教學過程趣味盎然,達到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用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訓練的目的,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活潑。
三、開辟想象天地,增強詩意色彩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毕胂罂梢哉f是童年的代名詞。兒童的想象靈性十足,無拘無束,新奇而富有詩意。在兒童的言語想象中,綻開的白玉蘭是“發(fā)射香氣的大炮”;臺風陣陣突襲,樹枝一頓一頓的是在“立定跳遠”;蝸牛慢慢地爬,孩子“好想知道它晚上爬到哪里睡覺”;一條條柳枝垂在水面,孩子看做是在“比賽釣魚”……和成人偏重理性分析的閱讀方式不同,想象是孩子們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方式,閱讀過程中通過想象,孩子才能“眼中有形”,才能“如臨其境”、“物我交融”,進而達到共鳴的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我們都會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放飛學生的想象,如在學生品讀“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一句時,可不失時機地引導:小鳥在我的肩上睡著了,在這可是寬厚溫暖又值得信賴的肩頭,小鳥會夢到什么呢?讓我們放飛想象,說一段話。學生思維的火花一下子會被點燃,憑著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與小珍珠鳥之間友誼的多元解讀,暢所欲言:“小鳥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它把我的肩頭當作溫暖的絲絨床,正夢到誰在媽媽溫暖的懷里呢……”“小鳥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它正夢見跟主人在書房里捉迷藏呢……”“小鳥夢見夏天的傍晚,主人帶著它來到草地上來到小河邊快樂地玩耍、嬉戲呢……”孩子們的想象就像自由自在的鳥兒無拘無束,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豐富了文本形象。此時教師應珍視每一個孩子的獨特體驗,給予針對性的欣賞激勵,使學生思維更開闊,語言更靈活,真正享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語文閱讀的詩意色彩。
周一貫先生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考慮到“小學”這么一種學業(yè)水平,更要考慮“兒童”的心靈感受和精神家園。小學語文要保衛(wèi)童年,讓兒童喜歡語文、擁有語文;要用小學語文呵護兒童的生命發(fā)展,潤澤兒童的精神世界。這應當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旨歸。為了真正把兒童們領入童性的語文園地,讓童心在快樂的學習中自由飛翔,讓童年在生命的詩意中健康成長。小學語文學習,理應更多地關注兒童特點,切切實實地以兒童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