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
摘 要: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fā)起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當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學”模式,正是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定為“愉快教學”的基礎。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高效課堂;語文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因為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fā)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學得輕松且富有成效。但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要依靠各科教師培養(yǎng)、引導和激發(fā),因此,教師們在教學中都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使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最終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那么,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
一、減輕抽象思維,采用直觀手段
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態(tài)的變化著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而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學生都不約而同的迷上“動畫片”。針對這一現(xiàn)象,識字教學時,可以多媒體聲像系統(tǒng)為先導,通過多彩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誘發(fā)學生探尋知識的強烈愿望。如教“春”字,先出示“三個小朋友在陽光明媚、楊柳依依、草綠花紅的環(huán)境中游玩”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使他們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第一季的含義。接著,憑借畫面上三個小朋友在陽光中游玩的情景,與漢字“春”建立起識記聯(lián)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個部件,讓學生根據畫面意思編識字兒歌:“三個小兒樂悠悠,紅日晴天去春游?!比缓?,小結記字方法后指導書寫。這樣通過動畫、兒歌等形式,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識字,效果十分理想。
二、借助電教,直觀激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電教手段,結合課文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可以使學生的精神處于輕松的狀態(tài),讓學生從進入課堂開始,就仿佛倘徉在語言形象的園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徑探幽,得陶醉之情趣,盡求索之愉悅,走上一條到處充滿輕松,愉快的學習道路。如教古詩《鵝》,我先讓學生邊聽配樂小故事,邊觀賞色彩鮮明的投影片(白鵝戲水圖),激發(fā)學生興奮愉快的學習情緒,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寫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圖引學新字新詞”法,指導學生理解“項”、“歌”、“紅掌”、“清波”等詞義,尤其利用板畫,寥寥幾筆,不僅形象地展現(xiàn)了詩的主人公“鵝”的生動形象,而且連帶圖解了詩句,使學生在圖畫的刺激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重視美育滲透,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來源于寓教育于娛樂之中,讓學生學習中感到精神和諧,這就要創(chuàng)設好審美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美育滲透,生動而充分地展現(xiàn)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從而使學生心理上產生愉悅,精神上得到滿足,情感上產生共鳴,理智上得到啟迪,不知不覺地在美的享受中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人格。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教滲透基本上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達到:一是賞析詞句,品味語言美。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意境美。對課文的欣賞實踐,教師要指點門徑,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去揣摩語感,以景生情,從情聯(lián)想到境。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三是熏陶感染,體悟情感美。四是言行揣摩,領會形象美。五是引導誦讀,鑒賞整體美。六是拓展延伸,學習創(chuàng)造美。
四、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類課文的寫作是以地點變換或空間方位為線索的。由于低年級學生空間概念及其判斷能力還比較弱,離開具體參照物,僅憑想象,頭腦中很難正確理解復雜的空間關系。因此,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產生了厭學心理。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能積極思維,首先要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教師應緊扣教材重點,運用多種學生喜愛的直觀手段,結合富于表情的朗讀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類課文的興趣。例如《北京》一課中的方位描寫較復雜。同學們對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柏油馬路、立交橋、草坪、花壇、名勝古跡、公園的方位,在朗讀課文中僅能獲得一個模糊的印象,在教學中,我運用幻燈片展示了一幅畫面,畫面布局清楚,層次井然,空間立體感強,便于學生理解了這些復雜的空間關系,同時讓學生邊看圖邊聽我朗讀有關段落,這樣音形結合地再現(xiàn)美麗的首都北京,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邏輯性。
五、充分利用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
教材中“語文園地”的設計選取了學生喜聞樂見、靈活開放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激勵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激勵每位學生都去發(fā)現(xiàn),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如“語文園地一”中“我的發(fā)現(xiàn)”向學生提出“今天發(fā)現(xiàn)了兩種識字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嗎?”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哥──歌”“古──故”等13組字,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發(fā)現(xiàn)了哪種識字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學生可在互相交流中,根據自己的實踐所得對這些識字方法,進行選擇和完善,最終形成自己的讀書和識字方法。再如學習“語文園地四”中“我的發(fā)現(xiàn)”“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關,“扌”旁的字和動作有關,在識字中,先讓學生讀一讀“摔”“攔”“拾”“摸”“撥”“擦”這些字,而后將這些字編在句子里,如:“你摔了東西,我攔住你,又幫你拾起來,摸一摸你的手,撥開你額上的頭發(fā),擦掉你頭上的汗水”,并引導學生自己來編,這種練習學生最喜歡參與,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教給學生識記形聲字的方法,并讓學生在識記生字過程注意發(fā)現(xiàn)、運用,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既認識了字,又有總結出漢字形體的一定規(guī)律,從而體味到漢字的構字特點,引導主動、高效識字。
總之,我們要注意加強教材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隨時隨地學語文、用語文,課內所學在課外得以鞏固,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積累語文素材的習慣。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桂俠.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