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鶴男 盧偉明 馬曉東
摘 要:微信公眾平臺在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各大高校也紛紛地將其創(chuàng)新性的應用到日常的學生工作中去。這些微信公眾平臺以學生工作為中心,服務學生用戶為目的,引導學生的思想政治發(fā)展。本文通過對河北省地區(qū)高校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建議以及對策。
關鍵詞: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學生工作;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59-02
一、前言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fā)展,手機等移動終端得到了普及應用,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中介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中,高校學生會傾向于使用微信獲取知識訊息,形成了獨特的學習模式和生活方式。面對時代環(huán)境轉變,高校通過創(chuàng)設微信公眾互動平臺,拓展學生管理工作的交互空間,實現學生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應用。
二、高校運用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新學生工作模式現狀分析
在對河北省高校相關的學生工作者進行訪談中,我們發(fā)現各大高校已經廣泛的開始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的訂閱號開展學生工作,為學生服務。但是,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高校在對微信平臺進行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運營團隊技術開發(fā)不足
高校在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學生工作中,時間較短,運營團隊缺乏必要的技術開發(fā),尤其是要培養(yǎng)建設能夠掌握微信平臺開發(fā)技術的專職團隊。關于運營者的問卷調查可以發(fā)現,71人參與微信平臺運營的時間在1年以內,占調查人數的71%。開發(fā)人員只有14人,占調查總數的14%,運營團隊建設比較缺乏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圖書視頻編輯、數據統(tǒng)計分析和技術開發(fā),分別是占比是50%、85%和66%。運營平臺資金的渠道主要包括校方資助和廣告收入,但根據調查數據表明,經費主要是來自校方資助占比是88%。在對不同的運營隊伍訪談中,還了解到經費也僅僅局限于首次認證所產生的費用,后期對于團隊的建設以及培訓技術方面的投入基本為零。由于運營團隊建設不足,缺失必要的技術性人才,以及資金、技術的支持,導致缺乏開發(fā)微信公眾平臺的高級接口,根據調查數據表明河北省高校公眾平臺的運營模式主要是編輯模式,占比高達82%。開發(fā)模式僅僅占到調查總體的18%。開發(fā)模式的功能更加強大,可以實現對微信公眾平臺的二次開發(fā),真正的實現微信公眾平臺的DIY。在對學生工作者的訪談中,他們比較認可采用開發(fā)模式進行學生工作,但由于技術和人才的欠缺,只能采用編輯模式。編輯模式下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較為單一,嚴重影響了學生工作的開展。
(二)運營團隊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高校學生工作者能夠基本的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學生工作,但仍然受到傳統(tǒng)學生工作思想的影響,堅持權威性忽略學生的主觀感受,展示的內容比較簡單,缺乏趣味性,更新速度緩慢且間隔時間較長,只關注消息的傳達,脫離學生工作實際,造成了訪問量低下。在關于學生的調查問卷中,數據表明不接受和非常不接受學?;驅W院采用校園公眾平臺進行學生管理的人數分別是14人和5人,總占比9.13%。但是了解學校公眾平臺,并且已經訂閱的人數是92人,占比不足45%。并且在調查總體有68人退訂過校園微信公眾賬號,占比高達32.69%。其原因主要認為由微信平臺內容不夠吸引人,占比58.33%。對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態(tài)度認為非常好和好的分別占比10.1%和36.54%,認為一般的是47.6%,差和非常差的分別是3.37%和2.4%,從側面可以反映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內容一般,缺乏特色。在對運營者關于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學生工作的阻力的問題上,有73%的人歸因于運營團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面。對運營的平臺關鍵詞回復中關鍵詞設定的問題是只有12%的人進行過調研,根據服務特點和專業(yè)特點設定的總占比是58%,使得關鍵詞的設定忽略了學生的現實需求。
(三)運營團隊推廣力度不夠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力度不夠,用戶數量不多,影響力有待加強。由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用戶較少,使學生工作的成效大大降低。對不同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調研發(fā)現其粉絲關注量普遍在3000-5000左右,占比61%。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廣方面,只有34%的運營平臺參與了推廣合作,增加學生關注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微信投票、展板宣傳、強制要求、學生活動以及保持現狀,占比分別是17%、26%、8%、39%和10%。在這推廣方式里面,只有微信投票是基于公眾平臺實現的。83%的高校運營團隊未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管理,以及71%的運營團隊未對關注學生進行過滿意度調查。因此,可以得知現階段的高校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廣方面處于被動的局面,造成了學生群體的缺失,使學生工作的范圍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影響到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學生工作的作用的發(fā)揮。
三、高校運用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新學生工作模式對策研究
高校學生工作者要適應網絡時代發(fā)展的特色和學生生活學習的特點,利用微信公眾賬號為平臺依托,積極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拓展學生工作空間。為了使該平臺能夠在學生工作中切實的發(fā)揮作用,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推進運營團隊技術開發(fā)
在微信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工作者要積極的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學生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管理,豐富自己對于學生工作的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更新自己的運營開發(fā)技術,熟練平臺操作。因此,為了實現高效學生管理工作隊伍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斷加強技能培訓,以及加大資金扶持。各個高校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應用的培訓、社會調研等方式增強學生工作者對于構建微信公眾平臺的認識,加強各個高校對于運營微信公眾平臺的技術交流,強化學生工作者自身的運營技能。同時,結合高校學生工作的特色積極的對微信公眾平臺的開發(fā)模式進行技術開發(fā),真正的設計出符合本校學生工作特色的學生工作平臺,使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生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切實的發(fā)揮。只有解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技術難題,才能在學生工作中,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達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二)激發(fā)運營團隊創(chuàng)新能力
互聯網時代,紛雜的信息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高校學生工作者如果固守傳統(tǒng),將難以發(fā)揮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生工作的作用。這就需要高校學生工作者要與時俱進,更新學生工作的模式,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大膽的嘗試運用微信公眾平臺功能接口,培養(yǎng)自己學生工作的新思維,促進高校學生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例如,通過對河北省高校的學生調研發(fā)現,他們參與微信平臺互動的形式主要包括信息咨詢、聊天、參與活動、在線互動和投訴建議。其中有134人選擇了信息咨詢,占調查總數的64.4%,但在功能模塊中只包含群發(fā)消息和自動回復兩個接口,由于高校采用的訂閱號開展學生工作,因此群發(fā)消息就會受到條數的限制;其次自動回復的主要定位是為了輔助群發(fā)信息查閱歷史消息的。使學生工作的交互性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難以滿足學生對于信息咨詢的服務需求,使學生工作難以開展。如果高校學生工作者能夠激發(fā)團隊的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模塊下的添加功能插件的“多客服”選項,以此來實現功能的創(chuàng)新轉移,通過在學生工作模式中引入該功能選項,可以極大的促進微信公眾平臺的交互性,打破群發(fā)消息的缺陷,實現一對一的學生互動式管理與服務。
(三)強化運營團隊推廣力度
要成為有影響力、真正服務學生的微信公眾平臺,除了內容創(chuàng)新、充實,平臺的宣傳推廣也必不可少,運營團隊的推廣力度直接決定了平臺的關注量和閱讀量。首先,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綁定第三方應用,群發(fā)消息中只有一個投票的應用用于互動,并且只有一個投票選項,難以實現增加投票選項或者組織活動,以及早期的微信平臺的推廣主要是以投票形式進行,其默認的只有關注微信公眾賬號之后才能進行,帶有明顯的強制性要求,其產生的后果就是短期學生關注的數量為明顯上漲,但是掉粉的現象也會再所難免。因此,基于微信平臺自身的限制,可以借助第三方應用來豐富推廣的形式。其次,微信公眾平臺是以微信為依托的,因此可以借助微信的朋友圈,提升消息的轉發(fā)次數,進而擴大微信公眾平臺的影響力。再者,微信公眾平臺可以采取跨平臺的推廣方式。由于新浪微博同樣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有高度的普及率和相當的關注量,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和新浪微博采取跨平臺合作的方式,推廣自己的平臺,進而實現增加關注量。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經貿大學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項目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東生,李軍凱,柴媛.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工作研究[J].成才之路,2016,01:20-21.
[2]孫曌聞.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策略淺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02:149.
[3]郭志勇.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以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理論視野,2015,0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