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鮮
【摘要】愉快、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保證,大教育家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如果能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能使學生以一種快樂的心態(tài)對待學習,而且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從而去主動地尋求快樂、享受快樂,那么學習的效果會不會更理想呢?音樂恰恰具有這個功能,它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的心理體驗。音樂與語文教學有著久遠的淵源。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為音樂輔助語文教學帶來極大的可能。音樂可以作為語文課堂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為朗讀伴奏,可以在學生思考問題或默讀課文時促進學生的思維,可以延展語文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美興趣。
【關鍵詞】音樂 語文教學 激趣 冶情 啟智 創(chuàng)美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228-02
正文:
有人曾說:音樂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有輔助價值和意義的媒體。誠然如此。翻開古籍文獻可見,音樂與文學始終相伴而行?!端吹洹吩唬骸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爆F(xiàn)代文學當中也不乏這樣的作品,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光未然《黃河頌》,戴望舒的《雨巷》都是音樂和文學的完美結合。文學總是和音樂相約相伴,關系密切,淵源深遠。因此,在課堂上滲入音樂,有利于發(fā)掘學生興奮點,促使其思維活躍,反應敏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能力。那么如何調動音樂這個媒體來輔助語文教學,讓語文課靚起來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趣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美學觀點看,人的心理與外部世界有兩個“場”在起相互作用,形成“心理場——物理場”。 這里的“心理場”可以看作“情”,而“物理場”則可視為“境”。一堂語文課就是一次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就是對審美對象“形象”的感知,而感知則需要不斷豐富知覺組織的結構?!?】當音樂與教學文本的情感結構“同構”時,便喚起了學生對這類情感的體驗。如《安塞腰鼓》教學作這樣的設計(導入部分):課前布置預習(通讀課文一遍);學生陸續(xù)進入課堂教師便播放激越的“安塞腰鼓”曲。學生在通讀文本時,對文本(或者說“安塞腰鼓”)有了一個粗淺的感性認識。正是在這粗淺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激越粗獷的鼓聲沖擊著學生的聽覺,震蕩著學生的心靈?!扒椤焙汀熬场蓖昝澜Y合,完成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身心都被音樂牽引著,求知的欲望得到刺激,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學生有了濃烈的興趣,課堂有了良好的開頭,這堂課成功了一半。
二.配樂朗讀以冶情
教育家梁啟超先生曾經(jīng)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敝丶壗處熇罴忠舱J為:“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用直感的方式,使學生獲得比其它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2】因此,如果將文學和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結合為一體,進行語文教學,其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將起到很好的效果。曾聽過一位教師執(zhí)教《武陵春》,用《紅樓夢》中的《葬花吟》作配樂朗讀《武陵春》。凄婉、憂傷的樂曲輕緩地在課堂上流淌,教師則和著樂聲深情低吟易安的《武陵春》。聲情并茂的朗讀,凄凄慘慘的配樂將在座的師生都感染了。眼前是一個身負家仇國恨,孤寂無助,愁滿溢蚱孟的女詞人。這樣的教學遠勝過教師的講解。
配樂朗讀形式多樣: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個體配樂朗讀。一些可以輕聲齊吟的詩詞也可以讓學生進行配樂齊讀,學生在音樂的感染和帶動下,深情地低吟。因此,在讀課文時,加入音樂這一有聲的藝術手段,正好彌補了文學語言缺少的形象直觀。這樣,在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課文的整體意義。音樂媒體的介入,是對情感方式的一種補充。
三、輔助思考以啟智
音樂對開發(fā)人的智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音樂和詩(也指其他文學樣式)是天然契合的藝術。語文課堂上,學生有一些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如:默讀文本、思考問題、寫作業(yè)、寫作等。這種時間是相對安靜的,教師也普遍認為應該給學生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思考。但是,實踐證明,適合的音樂是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如教學文言文《愚公移山》時,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將江濤的《愚公移山》引進到課堂中來,聽聽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這耐人導味的歌詞,心頭便會有一種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在這樣的樂聲中靜心默讀文本,愚公的頑強精神自然在心底涌起,人物的形象不斷得到豐滿。
其實,學生在做比較機械的抄寫或記憶練習時,播放一些輕音樂也是有利的。因為輕音樂能消除大腦工作所帶來的緊張和疲憊,從而有利于學生記憶。保加利亞的專家曾研究將音樂與記憶結合起來的學習法,實驗表明音樂介入語文教學能明顯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因此,即便是學生自我學習的時候,播放適合的音樂也有助于學生思維、想象、記憶等能力的發(fā)展。【3】
四、音樂拓展以創(chuàng)美
現(xiàn)代音樂中有相當多的元素與語文教學有關。尤其一些古典詩詞,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蘇東坡的《浪淘沙》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多被今人譜上曲,廣泛流傳。正如上文所述可以利用幫助理解文本,把握文學形象。還有一些音樂則可以引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如《菊花臺》里經(jīng)典句子“愁莫渡江 秋心拆兩半”,以拆字的手法,將“愁”字分開來看,而“秋”“心”卻恰恰是情景的寫照。這些歌曲由青少年崇拜的歌手周杰倫來演繹歌唱,大大拉近了古詩詞與青少年的距離。當他們?yōu)檫@些歌癡迷時,教師加以合理有效的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喜愛的歌曲原來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詩詞有著這么緊密的聯(lián)系時,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將被極大地激發(fā)。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濃了,平時的寫作練習也常常作一些活用、引用古詩詞的嘗試?!?】因此,語文教師課余也可以留意一些流行歌曲,如果適合的不妨引入課堂。只要合理地使用。學生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音樂與文學聯(lián)系緊密,淵源深遠,讓音樂在語文課堂上流淌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回歸。當前,現(xiàn)代教學手段不斷豐富,為音樂這一有效的媒體介入語文教學提供了條件,只要科學合理地利用音樂這媒體,一定能讓語文課堂靚起來。
參考文獻:
[1]《教室里也有春天》李玲慧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02
[2]《學學名師那些事》孫志毅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02
[3]《教育勇氣》帕克 帕爾默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11
[4]《名師課堂經(jīng)典細節(jié)》詹明道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