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陽
探析當今我國武術道德建設
孫冬陽
本研究從武德的概念出發(fā),進一步探析武術道德建設質之問題并深入分析當今武術道德建設的原因,為當今武術道德建設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探析 武術道德 建設
武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武德”一詞是中國古代軍事倫理思想術語。始見于《國語·晉語九》:“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武德是一種道德現象,故武德也就是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左丘明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對武德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边@是我國最早的條款性的武德標準。
自古以來,武術界都把武德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并不斷將其發(fā)展,使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所以武德的發(fā)展是應該與武術本身的發(fā)展相適應的。歷代武術家都十分重視武德教育,尚武崇德乃武者之信條,它是武術界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在《武術理論基礎》一書中對武德的概念作了初步的定義:“武德,即尚武崇德的精神,它是武術界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在后來的對武德研究的不少文章中也有許多對武德的定義,如周偉良把武德定義為:“在長期習武群落中形成的對習武者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趙鐘暉對武德闡述為“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倫理思想的培育與規(guī)范下形成了武林之人應該共同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等等。在后來的對武德研究的不少文章中也有許多對武德概念的定義,然而,以往的武德概念比較模糊,且它所適應的對象也僅僅以“習武者”、“武術界”等詞來圈定,但隨著武術運動在當代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武術的分類越來越細,武術的價值和功能也在不斷地擴大,越來越多的人以不同的目的參與到武術當中來或者說有更多的人與武術發(fā)生著一定的聯系。隨之而來的就是武德所適應的個體范圍不斷擴大,它所體現的社會價值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武德的定義進行新的界定。當代武德的概念是指:在武術領域中或武術領域與其他領域發(fā)生聯系時所有與武術發(fā)生功能關系的人所表現出的與武術有關的道德品質,同時它是調整武術工作者之間和武術工作者與非武術工作者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總和。
現有武術道德規(guī)范科研成果中,基礎研究相對較多。有關武術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研究成果尚待進一步檢索。表現在研究方法滯后、研究目的模糊、研究范圍偏窄、研究角度匱乏、研究內容明顯淺薄,不具有時代性、超前性和適應性。
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是習武者自身的認識和武術道德體系的滯后性引起了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高度不協調性造成了目前的武德的發(fā)展問題存在。也就是講整個國家的國民道德體系都是出于這樣一個復雜的交匯、融合、嬗變之中,我們武術界的道德體系又何嘗不是呢?無論如何我們習武者是不能脫離國家、社會、民族而獨立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多的習武者參與了經濟活動,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經濟利益。一些習武者誤認為只要有利可圖,得到實惠就行,武術道德操守通通可以漠然置之。
由于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大量引進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精神文明還存在較多問題。幾千年來,中國武術始終給人們留下與行俠仗義、尊師樂道等相關的傳統美德。武術道德也成為中國武術的精髓與靈魂,更是中國武術最高修為的追求。然而,武術的發(fā)展幾經變遷,非但沒有取得一個實質性的發(fā)展階段,就連武術的靈魂——武術道德這一精神也被人們遺棄,習武者的精神世界也隨之空虛了。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及道德理念對國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影響下,人民個體合理的需要和適度的消費逐步被扭曲、過度的生理需求所替代,物質、金錢的刺激使人們摒棄了原有的精神動力和社會理想。在武術界,以教拳為名,招搖撞騙、假冒正宗、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敖鹋啤焙统煽兂闪私叹殕T和運動員追求的終極目標。在這種終極目標的導向下,人們的精神生活及價值觀失衡了,導致了在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中出現了真空。
傳統武術道德由于其時代的限制,難免精華與糟粕并存、真理與謬誤混雜,因而傳統武術道德對當代武術道德產生正面作用的同時,也有其無法回避的負面影響。處在混合的東西方倫理價值觀之中,難以讓人分辨誰是誰非,出現了較多的道德行為漏洞,也導致了習武人對道德價值取向的迷茫與失衡。太注重個體而忽視集體,武術道德評價的缺失和武術道德調控機制的弱化等原因。
面對目前國內外武術道德規(guī)范發(fā)展的現狀,武術界應該積極合理的吸收與武術道德規(guī)范體系構建相關的基礎理論與實踐資源,對于傳統武術道德規(guī)范內容,應進行挖掘整理,繼續(xù)深入研究,客觀合理的吸取國外武技道德的優(yōu)點,為我國構建一個相對科學合理、完善可行的武術道德規(guī)范體系做好前期工作。
[1]栗勝夫,寇建民,姚偉華.武術在服務國策培育民族精神過程中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科學,2005(1).
[2]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信陽學院)
孫冬陽(1982-),男,信陽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