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武 王國志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調(diào)研、歸納、跨學科研究法,從歷史學、哲學、文化學的多維視角對“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這一政治體系進行分析,對武者現(xiàn)狀進行解讀。研究認為,武者悲哀的源頭在于武術自身所蘊含的精神文化理念與統(tǒng)治階層追捧的“內(nèi)黃外儒”體系的不相兼容。古代社會滿朝上下的無為之風使得武者目不忍視,而武者剛毅的性格和不吐不茹的行為也造成君主和百官的不滿。在理念矛盾的斗爭下,武者作為弱勢群體陷入悲劇命運的璇渦成為必然。
關鍵詞:黃老 儒術 武者 悲哀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8—0028—05
由“黃老之學”引申而出的“君人南面之術”在后世成為了帝王階層修飾“無能”的領導方法;以教化理念維護社會秩序的儒家學說在后世成了禁錮人言行為的教育標榜。在善于玩弄權術的天子群臣面前,在“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這種內(nèi)外不相統(tǒng)一的制度體系下,性直勇武、愛憎分明的武俠或武將們總會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磨刀石。他們看不慣君主的“無為”,也受不了儒家學術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但無論是否敢言是否敢怒,他們的“不悅”都注定成為其悲慘結局的借口,在這一制度體系下,古代武者的命運實屬悲哀。然這種體系所導致的“武者群體”隕落的文化現(xiàn)象,迄今竟無人對其進行研究考察。故余將一些歷史沉積再度挖掘出來,對其所掩藏的深層含蘊進行剖析解答,欲為該研究領域的空白作一些填補,進一步豐富武術文化的理論體系,期以對“提高文化軟實力”這一國家戰(zhàn)略提供幫助,讓武術再度站在歷史前沿,讓其以“傳統(tǒng)文化”的姿態(tài)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1 黃老與儒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chuàng)建時期,都是如此。內(nèi)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1]黃老之術的精華正如老子《道德經(jīng)》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是無為而治,也是無為而無不為,此乃善也;儒家是以“孔孟之道”為主導思想,圍繞“仁”這一核心展開的學說理念,它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diào)道德感化,此亦乃善也。而正是這兩種本意為善的治國理念或方法,卻恰恰成為了帝王官宦玩弄權術手段的借口與仰仗。
就黃老之術而言,無為成了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成了肆意妄為。統(tǒng)治者們將自己的無能掩飾在“黃老”的紗衣下,打著修身養(yǎng)息的口號將天下政務置之度外。亦或是在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的緊要時刻,采取不管不顧的態(tài)度以求明哲保身。但需要注意的是,“無為而治”的無為是有條件的,它是以臣子的“有為”為前提,從而替君主的“無為”分擔重任。而內(nèi)化了的黃老之術,卻是從上到下集體的無所作為,并形成了“阿諛取容”的官場風氣。黃老之學中積極入世的無為變成了消極逃避的無為,滿朝公卿學會了依靠“無為”之術察言觀色且緘默不語,而帝王往往自恃至高無上的尊貴身份而不許他人忤逆,致使?jié)M朝“假黃老”的歪風邪氣盛行。
就儒術而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篇》)“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本該君臣相對的孔孟思想,在后世董仲舒的雜糅下,卻成了增強皇權權威的“新儒學”,此時的君臣關系已不再具有相對性,而是絕對的君尊臣卑;不再強調(diào)君主對臣下的態(tài)度,而完全強調(diào)臣下對君主應盡的職責義務。[2]本該“不言亂離怪神”的儒學,卻成了倡導“天人之應”、大搞“奉天尊神”的學說,目的是為了提高君主的聲望和權力。這里獨尊的儒術,說是獨尊了皇權也不為過。而內(nèi)用的“假黃老”和外示的“新儒術”使得歷史上多少名流將相都成為了“正統(tǒng)思想”這塊暗幕下的犧牲品,他們悲慘命運的緣由,值得深思。
2 李陵之禍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外戚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好趁此借軍功封侯,而讓李陵為李廣利的軍隊運送糧草。李陵不滿于此,主動請纓,愿以少擊多。隨后帶五千步兵進入單于王庭,與八萬強敵奮戰(zhàn)十日有余。而在匈奴被殺得軍心動蕩準備撤走的緊要關頭,李陵遭下屬背叛,泄露了軍機,導致其陷入絕境,最終寡不敵眾,抱著“欲得當以報漢也”的目的兵敗投降。漢武帝得到消息后龍顏大怒,并聽信訛傳,誅殺了李陵全家,使其“恐再辱”,至死都不愿再回大漢。作為一代名將,落得這樣的下場,實在悲哀。究其原因,從表面上看,是陵軍戰(zhàn)役失敗,降順敵國,再與故國決裂,但深入剖析,卻又不是如此簡單。
2.1 儒術之悲
“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與“毋騎予女”(《漢書·李陵傳》)的前后對比,表現(xiàn)出李陵對漢武帝“任人唯親”的不滿,以及漢武帝對李陵違逆旨意的刁難。在董仲舒推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背景下,漢武帝的儒術,本質(zhì)上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政策,是與政治專制相呼應的產(chǎn)物,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話專制皇權。[3]他對臣子百姓的要求,已經(jīng)脫離了原本的“仁愛”思想及君臣之道,在他的極權意志下,皇權至上。一切對自己的不滿與猜忌都是其皇帝仕途中的絆腳石。董仲舒“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將孟子“君臣有義”的五倫觀念轉變?yōu)椤熬秊槌季V”的主從思想,更是讓武帝在處理君臣關系的天平上,將自己提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與重量。而李陵在從儒家學說中剝離出來并成長的分支——武德的影響下,秉承“仁義”思想,踐行“忠君愛主”的理念。他本能地想指正武帝選將時的欠考慮,卻無意中觸犯了天子“貴為天”的中堅思想。在他的觀念中,提出異議是自己作為臣子“義”的表現(xiàn),是為君排憂解難的更好途徑,更是其作為武將忠于帝王報效國家的極好機會。只是他看錯了一點,他的武德之“義”與劉徹的帝王之“義”早已分道揚鑣。從根本上說,李陵精兵報國的理想追求與漢武帝的極權意志、李陵“以少擊眾”的軍事思想與漢武帝“任人唯親”軍事路線的沖突是釀成李陵軍事悲劇的根源。[4]漢武帝可以重用、信任這位有著“國士之風”的將才,但這一切都要以李陵的完全服從為前提,而這恰恰卻是一位有著錚錚鐵骨的武將所不能容忍的。李陵可以獻身軍旅,戎馬邊庭,深入匈奴,刺探軍情,教射演武,苦練精兵,但這一切都出自于他對君主的忠誠,對軍事事業(yè)的理想,和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追求。同為“儒家子弟”,一個頒布儒典,一個奉行儒學,卻在理念上產(chǎn)生矛盾,使得君對臣的態(tài)度由愛轉恨,由信變疑,由重用到輕視,這是釀成悲劇的第一步。
2.2 黃老之哀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保ā妒酚洝ね馄菔兰摇罚┎浑y看出,在“文景之治”的熏陶和竇太后的督促下,漢武帝無論愿意與否,都必須研讀黃老之道。而“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館、臧,館、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保ā妒酚洝ば⑽浔炯o》)更是讓漢武帝不得不采用黃老之道行政,直至竇太后去世。在此期間,武帝對黃老之道深惡痛絕,卻在潛移默化中被其思想侵占大腦,并潛意識地將其運用到國家的治理上去??稍诮跤谂涯娴乃季S灌輸下,致使武帝形成了較為強烈的自利性偏差,這不可避免地將黃老之術的使用推向了另一個極端。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自然無為,可到了武帝身上,“無為”真的成了無為。李陵率五千步兵,大戰(zhàn)數(shù)十余場,在與敵方周旋的同時誘敵深入,卻最終戰(zhàn)敗在離邊塞只有百里的地方。援軍在做什么?諸將在做什么?皇帝又在做什么!本該是一個殲滅敵方八萬大軍的絕佳良機,卻在武帝“欲陵死戰(zhàn)”的觀念下,變成了大漢折損五千精兵的悲慘結局。李陵由功臣名將的軍事高峰瞬間跌入了叛賊逆黨的深淵谷底。他的勇敢、智慧、生命和其他付出的一切,都在武帝的“無為”面前灰飛煙滅,而阿諛取容的大臣們也“深諳”黃老之道,對李陵部隊的遭遇境地麻木不仁,無人上書請愿,唯有剛正不阿的司馬遷大膽陳辭,卻被剛愎自用的武帝施以腐刑。由此可見,懂得黃老自保之術,便可全身而終,相反,則會受到排斥和打擊,這便是黃老之術在列侯封王中間得到崇拜的原因。[5]李廣利帶三萬精兵出征,卻也大敗而退,可文武百官諱言李廣利之敗,全委過于李陵。[6]是李陵的錯么?不是!作為武者,他只想止戈為武,還天下太平;作為上將,他只想忠心耿耿,以身報國。李陵沒有錯么?也不是!作為武者,他忠于本心,直言不諱;作為臣民,他只是飛將軍李廣之孫而不是武帝外戚!竇太后身為太后,在崇信孝道的西漢王朝地位極尊,常以太后的身份干預國政。她甚至糊涂地想立幼子梁王劉武為儲君的繼承人,曾兩次出面干預。171作為尊奉黃老之術的代表人物,也作為祖母,竇太后的這種“向親”理念也繼承到了漢武帝這,成為其“任人唯親”的誘因。真正固守黃老思想汲黯曾當眾批判武帝“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可到了李陵這里,除去司馬遷卻再無汲黯這般人物能替其求情?!巴馐救逍g”成了制度,而“內(nèi)用黃老”成了風氣,群臣百官只能看武帝的喜好臉色行事,這是天下的悲展,更是武者的悲展。
3 “武、帝”之紛
作為社會生活中美的一種形態(tài),悲劇展示人與環(huán)境的必然沖突。在環(huán)境力量的打擊下,具有正面素質(zhì)或英雄性格的悲劇人物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實現(xiàn),并以自身的失敗、難受,甚至死亡而告結束。[8]放到本文來看,悲劇人物即是李陵,環(huán)境力量即是“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的制度體系。放大到歷史長河中武者和帝王的對立面來看,“武”與“帝”的矛盾中樞則是武學思想理念和帝王統(tǒng)治思維的不相統(tǒng)一。而在對武與帝的矛盾原因進行剖析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武學的思想理念及其發(fā)展的背景成因。
3.1 武與“儒” “道”
武術是戰(zhàn)斗的力量、殺伐的手段,就必須納入一定的理論法則之中。這是中國武術倫理色彩濃厚的根本原因。[9]換言之,中國武術在思想的發(fā)展道路上受到主流思想文化的熏陶與指導,是無可非議的。眾所周知,儒、道理念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基石,而武家學說則盤踞在這兩家理念之中,以“儒”為養(yǎng),以“道”為鑒,在汲取養(yǎng)分的同時發(fā)展出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
兩千多年來,居于傳統(tǒng)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孔孟仁學,是中華武術理論、武術道德思想的核心,起著武術行為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取向的指導作用。[1()]“仁”是武的主要精神,“義”是武的內(nèi)在堅守,“禮”是武的表現(xiàn)形式,“智”是武的內(nèi)在需求,“信”是武的道德操守。在“五?!崩砟畹募s束下,武術自成一家并孕育出“武德”理念,追求自強不息,立己達人,但也與原本略顯板滯的儒家教條有所不同。豫讓的“士為知己者死”,子路的“君子死而冠不免”,聶政的“政將為知己者用”等等,便是只有習武者,只有大俠才有的情感操守和精神境界。武者以其高尚的道德力量、超然的道義精神和正義的人格踐行著一種民間傳統(tǒng),并以尊嚴與正義詮釋著俠義精神的內(nèi)核。[1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保ā盾髯印駥W》)筆者不是說武德取向高于儒家思想,但將儒家比作藍和水,將武家比作青與冰,就很好理解武學思想和儒家思想的關系了。
除去剛健有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硬儒”產(chǎn)物,武術還有因任自然、“以無為而有為”的“柔道”傳統(tǒng)。武之道注重內(nèi)外兼修,形神兼?zhèn)?,尊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得道法則,其頂點是視淵若陵,入水不沒,臨初不懼,百發(fā)百中,先天后發(fā),刺無不達,動靜結合的“神化”境界。這種主觀意識與觀念技術結合而成的“神化”,正是以后著稱的中國武術內(nèi)功理論的始祖。[12]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莊子的“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亦是后世武術中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理論原形。還有春秋時期齊國人孫武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也處處體現(xiàn)了道家的哲學思想,是道法與武學運用的完美融合,也是老莊哲學滲透軍事思想的極好體現(xiàn)。
中國文化素以“儒道互補”而著稱。[13]折射到武學理念,則是蘊含著儒道文化的剛柔并濟的思想。再具象化到某個武者身上,便是“武者之心”的表現(xiàn)。
3.2 武者之心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保ā俄n非子·五蠢》)古代武者都秉承俠義精神,以武德內(nèi)涵為精神支撐,并在儒學道義的大風氣下與世間的不公分庭抗禮。而李陵作為大將更是將國家安定樹為己任,主動請纓為國家分擔外患之憂。他的耿直勇敢是習武者的共性,他的忠誠率直是習武者的要求。戚繼光曾言,武藝是“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中華武術雖是殺敵防身的技術,卻也是停止戰(zhàn)斗的方法,它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夾雜了豐富的文化理念,一個武藝高強的強者,肯定也是一位有著崇高道德理念追求的大師,但對“武”的執(zhí)著和堅持,必定也是與大潮流思想不相統(tǒng)一的獨樹一幟。武術精神要培養(yǎng)習武者助人為樂、積極進取、主持正義、不怕邪惡的奮斗精神;培養(yǎng)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兼容精神;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敢于在民族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愛國主義精神。[14]武術培養(yǎng),使得李陵有著與其他群臣百官不一樣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操守,讓他不可能選擇與官場的“黃老之風”同流合污。李陵本可以只作為后勤部隊運送糧草,那李廣利的失利必然也與他毫無聯(lián)系,可武術講究的不是安身立命,而是自身內(nèi)心的安寧。在保衛(wèi)祖國利益安康的大義面前,李陵責無旁貸,選擇了與“黃老群臣”背道而馳的挺身而出。這是習武者對自身的要求,是不以時代變遷而變化的價值取向,而這不以統(tǒng)治者的喜好為依據(jù)的價值觀念,正是李陵悲劇的根源,也是歷代武者悲劇的根源,但更是“武者之心”被世人尊崇為民族精神的大義之所在。雖然在與匈奴的對抗中,李陵在某一刻甚至達到了武術中“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但是他還是戰(zhàn)敗了,然而他不是輸給匈奴,也不是輸給屬下的背叛,而是輸給了武帝的“無為”,輸給了文武百官的“不為”。這是一'種諷刺,卻也是一種升華,是只有武俠才配有的風骨,是不僅僅作為臣民而更是作為武者的與眾不同,它有如精良美奐的盔甲,卻有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厚重。在與匈奴大軍奮戰(zhàn)的數(shù)十天里,在天子腳下僅百里的路程內(nèi),沒有支援,沒有退路,可直至最后戰(zhàn)敗的一霎,李陵都沒有絕望,沒有認輸,而是想著“無面目報陛下”。
“忠”是武德之首要內(nèi)容?!熬覉髧弊鳛橹袊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之一,也是中華武德風范的最高境界。正是這種精神和情感哺育了歷代忠貞為國的民族英雄,熔鑄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之魂。[15]在這樣的思想熏陶下,李陵沒有懷疑過君主對自己的信任,也從未抱怨過沒有后備軍的支援,他只想著未能達成武帝的希冀,會令其失望。這是他最可憐的地方,也是武者最令人潸然的情結??鬃拥奈湫g道德倫理觀是提倡“仁義之勇”,其武術精神在于將武勇與仁愛和信義結合起來,強調(diào)武勇必須遵守禮樂,重視尚武崇德精神,注重仁義品德修養(yǎng)。[16]武帝打著儒家口號的“外施仁義”,讓李陵對武帝的崇敬忠義毫無懸念,毅然決然地選擇為其征戰(zhàn)沙場。而武學的“得道平天下”,也讓李陵不能像群臣一樣,對國家興亡冷眼旁觀,對天子的失策緘口不言。這是習武者的堅守,是武將的尊嚴,卻也是其末路的指向標,是“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體系下的異物。
統(tǒng)治者需要武將才子的文韜武略,卻不需要他們的武德操守及其內(nèi)涵,但在“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的武學要求下,但凡如李陵這般非凡的武中豪杰,都不可能屈身成為完全符合帝王喜好的“傀儡將領”,這便造成了一系列如“李陵之禍”的武家慘案。在皇帝眼中,天子貴為天,武帝只有一個,而武將卻可以有很多。對漢武帝來講,聽命與否最為重要,而膽略實才、人格品質(zhì)卻只在其次。這對于李陵這樣一名有著真才實干,抱負理想和武俠追求的武將來說,是毀滅性的觀點,更是悲劇性的根源。“俠”雖已隨歷史變遷而被邊緣化甚或退出社會舞臺,但因其超然的道義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為武術精神力量乃至大眾的審美范式代代相傳,從而也成就了武術審美文化的人文精神內(nèi)核——武術俠義精神,折射出人們對英雄崇拜、對正義期冀的民族文化心理。[17]“武者之心”早已從一種抽象的心理升華成一種意象寄托,是常人所沒有的,只屬于武者的恪守與職責。
3.3 帝王之過
武術人文理想,即是在武術運動實踐中實現(xiàn)人的生命的價值和尋找人的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僅僅把武術運動作為一種工具。[18]遺憾的是,這恰恰是君主看待武者時的盲區(qū)。“大將軍青侍中,上跟廁而視之?!?/p>
(《史記·汲鄭列傳》)堂堂一國的大將軍,卻在皇帝如廁時被接見,這是何等的輕視與羞辱!天子對武將的態(tài)度可見一斑,也為其在處理武將事物上的“無為”找到了緣由。
武者大多都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有著與眾不同的處事風格和道德追求,致使帝王在對武將的任用拿捏上難以把握。鮮明的人物特點是武者的特色,堅韌剛毅的性格特征使之常常與帝王產(chǎn)生糾葛。但值得注意的是,桀驁不馴只是武者的鋒芒卻不代表他們對君主有著違逆之心,他們只是以武者的角度來評判事物的對與錯。武將心系國家、忠于帝主,而在表現(xiàn)形式上與其他官宦別具一格,但這卻很容易造成在位者對武者姿態(tài)的不滿。正確的黃老之道理應是君主讓武將“憑心而行,任性而為”,給予武將充足的信任感,讓其為自己的國家立汗馬功勞,然名揚四海,后震懾四方。但更多的君主卻因懼怕武將的“功高過主”或看不慣武者的特立獨行,又或是其他理由,而將其推向毀滅性的邊緣然后棄之不顧。再以漢武帝為例,在李廣,衛(wèi)青,李敢,霍去病四名功臣名將之間產(chǎn)生矛盾沖突的時候,武帝冷眼旁邊,最終導致李廣自刎而死,霍去病受詛病亡,李敢遭霍去病射殺,衛(wèi)青愧于李廣的悲劇收場。武帝好大喜功,致使戰(zhàn)亂不斷,多少將領兵士為其征戰(zhàn)沙場,卻在“拋頭顱,灑熱血”的奮勇拼搏后,草草收尾,堙沒在歷史長流中,只因國家在利用完武將或視之無用之后的冷漠,不屑與無為。
無獨有偶,南宋檀道濟,北齊斛律光,北周高穎,隋朝史萬歲,唐朝高仙芝,北宋岳飛……這一代代名將都因其悲慘命運讓人耳熟能詳,其間不乏個性因素,但共性問題的根源之所在,都是武道與“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體系的無法兼容。當然,我們不能單說是武者和皇帝的矛盾導致了武者的悲哀,因為如果群臣都力挺“有過失”的武將,那天子也不得不思考是否是自己的一意孤行了。
4 結語
道圓融,儒方正,儒風道骨,內(nèi)黃外儒。西漢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南朝的元嘉之治,北魏的孝文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宋朝的咸平之治,明朝的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可以說,從西漢時期開始,幾乎所有的“盛世”都離不開“內(nèi)黃外儒”的方針政策,就從國家業(yè)績而言,我們不能否認“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這一體系所帶來的成功與收獲。但這種國家表面的國泰民安,卻更能突顯這一體系幕后的武者悲慘。
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在當今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的頂層戰(zhàn)略背景下,我們應當將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推崇出去。武術與古代政治體系的不相兼容是其敗筆,致使武者成為歷史舞臺上的悲劇。然而在當今社會,其精神道義和文化內(nèi)涵卻可以作為中華文化大發(fā)展的風向標。但需要注意的是,繼承傳統(tǒng)武術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堅持發(fā)展性繼承和進步性繼承的文化繼承原則。[19]研究和挖掘武術內(nèi)在的、作為靈魂存在的內(nèi)容,去掉形式上的糟粕,保存武術的傳統(tǒng)。[2()]
習近平曾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倍霌P武術精神恰好切實這一需求。我們應當以史為鑒,在社會與文化發(fā)展中,建立新的武術發(fā)展價值觀,以形成武術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21]再不以“無為”的態(tài)度摒棄武術文化,再不以死板的教條約束武術發(fā)展,而是發(fā)掘武術的精華,革新武術的糟粕,以武術精神所宣揚的民族氣節(jié)振興中華。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著述.南懷瑾選集:典藏版.老子他說,孟子旁通[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王云云,王紹東.從黃老之術到儒術獨尊轉變過程中的典型人物——汲黯[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19-22.
[3]宋晶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漢武帝劉徹治國之道[J].蘭臺世界,2013(30):45-46.
[4]張振元.試論李陵的軍事悲劇[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2):97-100.
[5]張玉林.儒生與豬同欄的由來[J].學習月刊,2010(15):142-144.
[6]崔榮華,陸麗丹.李陵之禍與司馬遷的人生之歌[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8-71.
[7]李傲雪.竇太后和老子的“三寶”思想[C]//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2009.
[8]張振元·試論李陵的軍事悲劇[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2):97-100.
[9]李朝旭,高偉.儒、道、釋三家對中國武術的作用與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⑴:15-17.
[10]李圣.儒道互補與武術人文精神[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3):53-54.
[11]陸小黑,唐美彥.中國武術俠義精神歷史變遷的理論詮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5):132-138.
[12]王平.武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芻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4):45-47.
[13]王仕虎,劉連發(fā).暴力的遮蔽和征用:中國武術尚力重心搖擺的權力架構[J].體育與科學,2014⑶:74-77.
[14]李斌.試論武術精神及其對民族精神的塑造[J].搏擊·武術科學,2005(5):24-25.
[15]來忠.武術 武德 武技[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4(5):103-105.
[16]郭守靖.文化學視野下孔子的武術精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4):27-30.
[17]孫剛,殷優(yōu)娜.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J].體育科學,2013(4):63-69.
[18]喬鳳杰.對儒道釋思想的武術人文考察[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⑶:69-74.
[19]王崗.武術發(fā)展的文化學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149-151.
[20]謝建平.全球化背景下武術發(fā)展的文化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1):33-36.
[21]王崗.武術發(fā)展的文化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01(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