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建軍
(作者單位:沈陽工學院)
?
從“文本主體”到“社會主體”
——費斯克對大眾文化解讀過程的重構
佟建軍
文本主體并不是受眾在閱讀當中真正的主體位置。當社會體驗與文本加合起來共同作用的時候,受眾會從文本主體移向社會主體,由社會體驗決定他對文本的解讀。
社會主體 文本主體 認同 快感 社會體驗
“社會主體”比“文本主體”更進一步,強調人的社會性,同時也強調其歷史性:
“社會主體是有歷史的,存在于特定的社會結構之中,是由復雜的文化歷史組成的,而這個文化歷史既是社會的,也是文本的。主體性來自‘真正’的社會體驗以及想象的或文本的體驗?!雹?/p>
在具體的社會歷史中的人所能進入的主體位置是“社會主體”,而正是“真實的社會體驗”使大眾文化研究的主體概念從“文本主體”轉向“社會主體”,也正是它,主體性與日常生活相關聯,從而實現大眾文化的相關性。
文本主體的同質化力量滲透于資本主義的各個角落,因為敘事遍布社會生活,而資本主義的敘事方式是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文本主體生成的機制。各種文本所塑造的主體性位置共同指向一處,即維護和再生產資本主義秩序的意識形態(tài):
“這里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這些社會力量并不局限于電視:它們在電視現實主義中的確很容易發(fā)揮作用,因為它們代表了在社會中積極起作用的那些力量。電視可以為我們構建一個主體地位,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社會力量一直在以同樣的方式構建我們的主體性。一般說來,意識形態(tài)企圖否認這些社會力量之間的矛盾,企圖把它們統(tǒng)一成相互支持的結構,可是我們的社會體驗更有可能使我們意識到這些矛盾、緊張關系以及種種差別。”②
意識形態(tài)則是統(tǒng)一的,它要統(tǒng)一個體的社會體驗,并與資本主義相統(tǒng)一;但是社會體驗最終來自身體,它無法被文本完全統(tǒng)一。社會體驗不能被文本的同一性力量所統(tǒng)攝,是因為文本主體的產生來自優(yōu)勢觀看地位帶來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同時也是快感。換句話說,個體進入文本主體的動力在于,這樣的全知全能地位同時也是與社會相統(tǒng)一的狀態(tài),這使他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回到了一個可以依靠的總體性之中,這樣帶來的快感當然非常有誘惑力。但是社會體驗也是在快感當中破壞這種統(tǒng)一的。
社會體驗在文本主體的諸種力量之間中介。如果社會體驗與文本主體相容,那么文本主體帶來的快感則毫無疑問可以輕易獲取,個體也因此順利進入文本主體;如果社會體驗與文本主體相抵觸,那么最終占上風的是社會體驗而非文本主體,個體會排斥這個特定的文本主體,而在否定這種主體性位置中獲得些許快感。這就是社會主體性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中介方式。
社會主體性的生成也是在這種中介方式當中:
“意義是社會決定的,也就是說,是由適應社會的讀者與文本結合的產物?!雹?/p>
在大眾與大眾文化相連接起來的具體解讀中,社會主體性與文本主體性同時存在。在社會體驗的中介作用下,個體最終進入的主體位置是不能預先確定的,而是他的社會主體性與文本的文本主體性相角力得到的:
“解讀電視文本是對現存主體位置與文本提出的位置之間進行協(xié)調的過程,而在這種協(xié)調中,力量的均衡取決于讀者。主要不是讀者的主體性服從于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力量,而是文本中發(fā)現的意義朝著讀者的主體位置偏移?!雹?/p>
在“文本主體”理論中,文本的力量是強大的,意義是封閉的,讀者-觀看者在這個結構中完全沒有任何空間和力量,這當然是一種結構主義的洞見,毫無疑問具有深刻意義;但是從人種學研究來看,個體在同質化的強力面前并非毫無還手之力,他對不愿接受的意識形態(tài)仍然會采取拒絕的態(tài)度和立場,由此可見,真正的決定權在大眾一邊,真正的決定因素是真實的社會體驗,真實的解讀過程是社會主體與文本主體的較量……這就是費斯克整合的“社會主體”理論:“社會主體性在意義構建方面的影響要大于文本產生的主體性,因為后者只有在閱讀文本時才存在?!雹?/p>
注釋:
①菲斯克.祁阿紅,張鯤譯.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87.
②菲斯克.祁阿紅,張鯤譯.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73.
③菲斯克.祁阿紅,張鯤譯.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4.
④菲斯克.祁阿紅,張鯤譯.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2.
⑤菲斯克.祁阿紅,張鯤譯.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87.
[1]菲斯克.祁阿紅,張鯤譯.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費斯克.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3]約翰·斯道雷.楊竹山,郭發(fā)勇,周輝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沈陽工學院)
佟建軍(1982-),男,遼寧沈陽人,博士研究生,沈陽工學院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大眾文化與后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