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的必修課之一,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但是,在學前專業(yè)都普遍存在歷史課程的課時量和學生的重視程度都嚴重不足的問題。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歷史教學進行改革就顯得尤為迫切。教學改革的目標、內容和方式的改革會對以后教師的歷史教學和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的提高產(chǎn)生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學前教育 師范生 歷史教改 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13-01
學前教育專業(yè)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弘揚愛國主義,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二是培養(yǎng)民族精神,煥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當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現(xiàn)狀和文化課的處境很難對歷史教學的課程目標的充分實現(xiàn)。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莫過于歷史教學長期墨守成規(guī),不能與時俱進。要改變現(xiàn)狀必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怎么改,如何改是當前擺在歷史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歷史課的思考和研究,希望能對今后歷史教學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
歷史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文化必修課,它的具體特征呈現(xiàn)出來的是綜合性的,所以教學方式也要呈現(xiàn)出綜合性的特征。教學改革的思路應該從綜合性入手,把歷史課程真正的綜合性體現(xiàn)出來。因此,歷史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歷史課改研究。
一、教學上開展互動模式教學
師生互動的模式能很好地解決當前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對于歷史只需要死記硬背的僵化學習,是將來文化課課改的一大趨勢?;幽J浇虒W具體操作可以分為小組討論、主題辯論、個別演講、師生互動等方式展開,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法。這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對于學生的教育有諸多優(yōu)勢,分別是: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歷史課堂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非常容易調動學生的興奮神經(jīng)。如秦始皇的暴政、石崇的奢靡、萬歷的怠政等,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述和學生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拉近學生和歷史課的距離,尤其對大多數(shù)是女生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來講更是如此。
2.強化學生的德育工作
當前的個別不懷好意的媒體和海外敵對勢力故意抹黑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形象,如邱少云、羅盛教、黃繼光等烈士都曾經(jīng)被抹黑過。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應該告訴未來的幼兒教師什么是真相,通過還原歷史真相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展開歷史細節(jié)討論讓學生走進歷史,從內心接受英雄形象,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感情和靈魂深處的觸動。
二、拓展教學資源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主要局限于課堂教學,對于教學任務的基本要求一味求快,反而忽視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吸收,尤其是近現(xiàn)代史的講授。教學改革應該充分利用地區(qū)文化優(yōu)勢,開展訪談和實地考察的方式拓展教學。如天津地區(qū)的發(fā)展可以作為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意式風情區(qū)”“周鄧紀念館”“五大道風情區(qū)”、塘沽大沽炮臺等歷史名勝的探訪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的認知水平,通過實地的看和聽能收到遠勝于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資源的進一步拓展,有利于對學生的知識面和閱歷都是大有裨益的。課堂的延伸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不僅僅要求只講授課本上已有的知識,還要求對課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純熟。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不僅學生受益而且對老師的長期教學工作的開展也很有幫助。
三、教學內容的調整
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的歷史教學不應該直接為應試教育服務,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教學不能一成不變,應該結合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要求和特點不斷變化,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能力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
學前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將來面對的就業(yè)方向是幼兒園,所以學生普遍認為學前教育專業(yè)沒有必要學習歷史。大家對歷史的重視程度不高加之以前學習歷史都是應試性質,實際掌握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實踐中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應調整教學內容,太過艱深晦澀的知識點要給學生講透講明白。對課堂的重難點分析到位,讓學生不至于產(chǎn)生畏難情緒。
歷史教學要擺脫以前純理論教學和“填鴨式”教學法,學前教育專業(yè)要摒棄“學前歷史無用論”的觀點。歷史教學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在新教改的方案推動下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顯而易見的。歷史課堂上講授的歷史故事用生動的語言應用于幼兒園,對孩子們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歷史不僅有用而且學習歷史的意義還非常深遠。
四、考試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
考試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有效手段,師范生歷史考試通常都是以試卷的形式出現(xiàn)。學前教育專業(yè)很多學生臨時抱佛腳,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講,臨考試前兩周突擊背誦。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僅有害于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對歷史學習和知識掌握都是非常不利的。學生在考完試以后基本上把老師教的東西最后都還給老師了,沒有起到鞏固學習的效果。
所以考試形式是教改繞不開的一個問題,除了閉卷考試之外,可以嘗試論文寫作,探討某歷史人物以及公開辯論賽的形式展開,成績評判應該以學生材料準備情況和過程以及在考試中的表現(xiàn)作為采分標準。
五、小結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歷史課程的教改旨在喚醒當代幼兒師范生對歷史課程的重新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創(chuàng)新,擺脫以前狹隘沉悶的歷史教學窠臼,研究歷史課程新時期的特點以及開展歷史課的方法和原則,為歷史課的展開提供一定的操作模式、經(jīng)驗及理論,改變過去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交流與學習配合的能力等。
參考文獻
[1]金相成.歷史教育學[M].浙江:浙江出版社,1994.
[2]劉軍.歷史教學新視野[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朱長珍.探索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增強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學而生之友,2001(3).
[4]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歷史與文學[J].當代教育科學, 2003(10).
本文系天津師范大學2015年“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歷史教學改革方案”教學改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學前教育學院歷史課程教學改革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曹琳(1981年7月— ),男,天津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歷史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