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錫貴
摘 要:在進行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時,一定要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背景下,怎樣應對學生學習能力不統(tǒng)一的情況,已經成為教師重點研究的問題。分層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使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時可以充分使用,對高中數學課堂中分層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分層教學;活動設計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層次,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并且布置適合學生的作業(yè),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分層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培養(yǎng)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層次較高的學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對于層次較低的學生可以獲得適合自己的發(fā)展空間,最終實現每個學生都能良好發(fā)展的目標。本文對分層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一、學生的分層
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的教學時,應該充分分析學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本的知識以及能力上的差異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高等、中等以及低等三個層次,也就是A、B、C三個層次,其中中等學生占大多數,高等學生和低等學生沒有太大的差異。為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產生負面的效應,教師可以單獨和學生進行溝通,不要在全班學生面前公布。對于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好、學習興趣比較濃的學生應該分為A層次;學生中等、學習態(tài)度一般的應該分為B層次;學習成績比較差、有厭學心理的學生分為C層次;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的教學時,可以按照學生的層次進行分組。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高等、中等以及低等層次的學生按照1∶2∶1的形式進行分組,使這三種層次的學生在三角函數的學習中互相幫助,互相討論,進行合作學習,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使學生充分了解三角函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備課和教學方法的分層
在進行高中數學的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秉承精講的原則,所謂的精講,就是選題的內容一定要典型,而且要少,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由支配,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針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按照學生的需求,要求其完成相應的任務。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三章《函數的應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復習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以及冪函數,之后再講解一些相應的習題,列舉具體的例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且還可以利用空閑的時間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內容。
三、探究活動的分層
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說,都是在探究活動中進行學習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探究活動的創(chuàng)建時,也要注意學生的不同層次。在進行實際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新的知識分解成為不同層次的知識,從而形成不同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進行知識的研究。教師在教學時,還要正確認識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區(qū)別,注重問題的形成,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集合與函數概念》中“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的教學時,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形式,讓學生層層深入地去了解,充分認識到集合的含義,了解元素和集合之間的關系,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親身體驗,從而形成自己在集合方面的學習
體系。
四、作業(yè)和練習的分層
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層次和實際能力,可以分為鞏固性的練習、擴展性的練習以及綜合性的練習等。針對C、B層次的學生,在布置作業(yè)時要聯(lián)系教材,C層次的學生只要能完成教材中大部分的習題就可以,特別是其中的基礎題;B層次的學生要完成教材中的全部習題,并且充分掌握;對于A層次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習題,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對變形題也能很快地做出。在作業(yè)中也可以布置選做題,但是A層次的學生是一定要做的,而且還要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分層次布置作業(yè)的形式,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還能避免高層次學生吃不飽、低層次學生吃不好的情況,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二第三章《直線與方程》的教學時,完成教學任務之后,教師要布置相應的作業(yè),對于C層次的學生,只要求能夠掌握教材中大部分關于直線與方程的基礎知識,而B層次的學生要全部掌握,A層次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還要能夠舉一反三,在現實生活中廣泛
應用。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因此,教師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教學中使用分層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分層,還要對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以及作業(yè)等進行分層,從而使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滿足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良好
發(fā)展。
參考文獻:
張順燕.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J].數學通報,2005(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