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玲
摘 要:初中數(shù)學教材中,例題是知識和習題的起承轉合,三者共同組成了數(shù)學教材。教材中的例題都是專業(yè)人士經(jīng)過科學設計的。因此,教師要發(fā)揮例題教學的有效性,將例題積極應用在學生對知識點鞏固運用、規(guī)范答題、思路拓展、參考回顧和章節(jié)復習上,貫穿到數(shù)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去,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例題;知識點
例題作為知識點和習題練習的起承轉合,以其強大的示范功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數(shù)學能力的提高。教師的任務是在教授知識點后,加強對例題的應用,讓學生通過例題達到數(shù)學學習的整體提高。本文將以數(shù)學教學的整個進程作為切入點,分析例題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的各個階段達到它的最大應用效果。
一、教學初期,應用例題鞏固知識點的學習
在初期的教學中,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往往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達到對知識點的理解,自認為學習內容很簡單,出現(xiàn)驕傲自大情緒,不虛心學習。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出現(xiàn)忘記使用知識點的現(xiàn)象。而學困生不一定能對老師的講解全部吸收,也需要用例題來加深對知識點的學習。
以八年級上冊《三角形》第一章第一小節(jié)的學習為例,老師講述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后,帶領學生探究了三角形三邊之間的大小關系,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這樣的文字性結論學生理解卻不記得去運用。請老師板書出課本第3頁例題:用一條18 cm的細繩圍成一個等腰三角形,能圍成有一邊的長是4 cm的等腰三角形嗎?為什么?請兩位同學上臺進行解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解答。經(jīng)過觀察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假設在4 cm長的邊是腰時,設底邊長為x cm,運用等式2×4+x=18,解出x=10,然后直接解答了這條細繩可以圍成三條邊長分別為4 cm、4 cm和10 cm的等腰三角形。問題時他們忘記了三角形三邊的大小關系,沒有驗證出4+4<10違背了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學生們只有在自己解答并對照例題講解后才會意識到,自己忘了將剛才所學知識運用起來,并且會加深對三邊結論的鞏固理解,在以后的答題過程中,也會時刻記得用三邊關系對自己的答案進行驗證。對學困生而言,例題的插入教學,可以留給他們緩沖時間,結合例題對老師講解的知識進行再次理解,進而鞏固知識點。
二、示范解題思路,指導答題規(guī)范
學生雖然初步學會了數(shù)學等式的運算,但在應用題的解答中,還需要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思想和清晰的解題思路,為獲得完美解答,答題也需要得到規(guī)范。學習觀察和思考也是新課程改革對數(shù)學課程教學提出的重要要求。因此,教師要利用例題的講解,在學生分析例題、思考例題后,引導學生梳理答題思路,并按照規(guī)范答題。為保證教學效果,學生事先沒有接觸過例題答案為佳。
以七年級上冊《解一元一次方程》第94頁例題2為例。題目為:一艘船從甲碼頭到乙碼頭順流而行,用了2 h;從乙碼頭返回甲碼頭逆流而行,用了2.5 h。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 km/h,求船在靜水中的平均速度。老師根據(jù)例題提供的分析方法,請同學們思考這道題目的等量關系,即往返路程相等。然后請學生根據(jù)s=vt列出等式兩邊的算式:順流速度×順流時間=逆流速度×逆流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接下來請學生假設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x km/h,根據(jù)上述公式填入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一時想不通稍顯抽象的東西,如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順流速度,這屬于邏輯思維上的缺陷,需要老師放慢進程對此解釋,完善例題教學效果。之后,強調答題規(guī)范,寫上“解”和“答”,保證解題卷面的規(guī)范整潔。講解完成后,請學生對此做答后,比較例題的解答,再比照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完善。老師在平時的示范教學中,也要按照清晰的解題思路和整齊條理的書寫方式,為學生做好示范作用。
三、應用例題進行變式,拓展思路
學生對講解過的例題只停留在單純的模仿解題中,不能理解題目中考查的知識和解題方法。當例題稍作改變時,或者意識不到例題已經(jīng)變了,或者完全混亂,不知如何解答。因此,老師在對例題講解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來接觸的考查形式,并運用自己的思考,將例題進行多種變式,使學生在多次變式例題的練習中,清楚題目要考查的知識,才能達到對知識點的熟練運用。
以七年級上冊《有理數(shù)》教學為例,這一章中講解了有理數(shù)的加減乘除以及乘方,每一小節(jié)的例題大都只是單獨針對本小節(jié)的學習內容展開的,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幾節(jié)的考查點綜合起來,對例題進行升級修改。比如,第43頁的例3。
題為:2×(-3)3-4×(-3)+15,可以將其改變?yōu)椋?/p>
A.2×(-33)-4×(-3)+15
B.2×(-3)3-4×3+15
C.2×33-4×(-3)+15
D.2×(-3)2-4×(-3)+15
E.2×(-32)-4×(-3)+15
F.(-2)×(-32)-4×(-3)+15
如上所示,通過改變,使學生觀察其中的差異,思考每個改變的算式背后的考查點:負數(shù)的奇偶次冪、正數(shù)的任何冪、負負得正以及括號的運算順序等。讓學生在不斷的變化學習中,拓展解題思路,掌握知識要點。學生在體會老師的變式方法中,也學到了老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總結習慣。
四、習題練習時,應用例題參考回顧
例題基本包含了所有知識點的考查,學生在課堂講解中聽懂了知識點,在老師的訓練下也解決了例題的回答。但是,學過的知識是需要不斷地鞏固才能深刻記憶的。因而,學生在做課后的習題時,往往已經(jīng)記不清課堂所學的東西了,在解決習題的過程中遭遇阻力。老師可以提醒學生例題回顧的重要性,請學生在做練習題時,比對課本例題,找準考查的知識點。參考例題解答步驟,在回顧的基礎上舉一反三,使學生達到基礎知識和數(shù)學思維的雙重培養(yǎng)與鞏固。
比如,在九年級《一元二次方程》中,第21頁的復習題1中,要求解6個方程。這道復習鞏固題是綜合了前面所學的所有解題方法出的題,因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做題時,思考每道題適合用哪種解題方法,用配方法、公式法還是因式分解法。參考例題形式,比照習題,總結什么題型適合哪種方程解法。
五、章節(jié)復習時,應用例題串聯(lián)知識點
數(shù)學章節(jié)復習課,是初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能幫助學生回顧、熟悉、鞏固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條理化、體系化。因此,教師要對此引起高度重視。但是復習課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沒有新意,造成整節(jié)課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卻心不在焉地聽。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化復習課教學方式??紤]到課本例題基本總結了各章節(jié)的知識要點,老師可以利用課本例題進行高效復習,將一節(jié)復習課擴展成兩節(jié)的時間。
在復習課開始前,老師將課本例題題目整理到Word文檔里,對其中的數(shù)字和形式稍作修改,結合教學重點難點進行題型補充,爭取整理出一份考查點全面的例題試卷,并打印成多份試卷。在復習課開始時,以考試形式發(fā)給每一位學生一份試卷,請學生收起課本,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完成整份試卷的解答。收起試卷后,請老師告知學生,這些題目都是課本例題,問問他們都會做嗎?考試會讓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有一個估算,在得知自己做的是課本例題后,他們會覺得自己練課本例題都沒能答對。這樣的認知打擊了學生的盲目自信心,使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水平。老師在第二節(jié)復習課開始時公布成績,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能對復習課提高重視度。這時,老師再根據(jù)本章知識結構圖,帶領學生進行簡單的系統(tǒng)回顧。在理論知識復習完后,結合例題試卷的情況,對學生普遍答對的問題輕描而過,對大部分學生都沒掌握的問題深度講解,并進行題后考查點總結。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度進行評價,使學生對答題質量和答題卷面整潔度同時得到重視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李麗娟.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數(shù)學教學課堂效率[J].成功:教育,2010(5).
[2]張驥.從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談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才智,2010(16).
[3]李文兵.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反思法的巧用[J].才智,2010(1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