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 楊曉星 丁之光
作者簡介:李翠萍(1988.03-),女,漢,山東菏澤人,河北醫(y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楊曉星(1981.06-),女,漢,河北邢臺人,河北醫(y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普通心理學。
通訊作者:丁之光(1968.02-),男,漢,河北石家莊人,河北醫(yī)科大學副教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經(jīng)過分析比較和充分論證,針對現(xiàn)有心理健康教育課存在的問題,設計、應用主題工作坊式教學模式,結合團體輔導、角色扮演等,把知識傳授與心理體驗、行為訓練完美結合。教學效果采用行為分析和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進行評估,效果較好,主題工作坊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授課方式直接應用到教學中,有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085-02
一、背景
工作坊(workshop)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中,是目前越來越流行的一種提升自我的學習方式。工作坊是以一名在某個領域富有經(jīng)驗的主講人為核心,10-20名左右的小團體在該名主講人的指導之下,通過活動、討論、短講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某個話題的活動形式。工作坊目前更多地被心理培訓機構應用在短期培訓中。主題成長工作坊是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的組織形式,每次活動設定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設計、組織活動,讓參加人在活動中有所感悟,促進他們的思考,獲得個人成長。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國,美國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最為完善的國家,但他們的學校并沒有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從本世紀初開始,國內(nèi)有個別高校開始開設此課,發(fā)展至今,大多數(shù)高校以必修或選修的形式開課,基本都采用大班課堂講授的方式。經(jīng)過十幾年的探索,本課的發(fā)展也遇到了瓶頸,即學生把本課當作普通的公共課對待,失去了它應有的特色,原因是本課的課程內(nèi)容和授課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
二、成長工作坊的特點
在總結10年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本課題以人本主義觀點為理論基礎,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知識傳授與心理體驗、行為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活動引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形成“我要學”的主動的學習動機。本課題通過活動的形式可以加強師生互動,有效地拉近師生距離,為教師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可以有效地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上完課就走人、學生不認識老師”的尷尬局面。本課題在深入研究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是對體驗式教學的一種有效探索。
主題成長工作坊不同于一般的課堂理論教學,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方面還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一是體驗:這種體驗是整個過程的基礎。學生通過參加活動,以觀察、行動等方式進行體驗。因為這種場景和真實的生活情境相似,學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當中,才能接受多元的刺激,才能更好地學習,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
二是分享:成員之間的相互分享是工作坊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體驗過程結束之后,學員要分享自己觀察和感受到的結果。分享可以給成員帶來“共鳴”,形成一種支持性的力量。這對消除個體“自卑”等不良情緒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三是交流:交流是在分享的基礎上的探討,它有利于成員之間多元價值觀和信息的“碰撞”。同時由于背景、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等不同,相互之間的交流有利于成員打開解決問題的思路,學會多角度、多方位看待問題。
四是整合:總結和歸納階段,這也是整個課堂的“點睛”之處,每一次課堂都有一個核心主題,在活動的恰當時間點提出以幫助參加者進一步定義和厘清體驗的結果。
三、《教學滿意度評價問卷》測驗結果
主題工作坊一則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健康知識,二則注重加強學生的親身體驗,促進行為訓練和個人成長,充分體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三位為一體的教學特色。課題采納余東芳和潘柳燕編制的《教學滿意度調(diào)查表》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該問卷信、效度較好,被試量大(960名大一學生),測驗結果如表2。以表2中的均值為常模檢驗值,對主題工作坊的單個變量進行單樣本T檢驗,將檢驗結果進行匯總如表3,其中臨界水平為005。
在表3中,由于雙側檢驗值Sig=0.000,得出主題工作坊的十二項條目得分與常模相比都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表1和表2,工作坊教學效果顯著由于課堂教學。
四、總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由于大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課程一方面提高普適性教育的同時,另一方面要滿足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由于傳統(tǒng)課程本身的教學特點,主題工作坊集知識傳授、親身體驗和行為訓練三者為一體,通過借助團體輔導的形式,融合心理劇扮演和拓展訓練的內(nèi)容,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形成以團體活動為主要載體的新教學形式。在開展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工作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身份,啟發(f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問題情境當中,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心理調(diào)適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通過行為評估、問卷調(diào)查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較好。
另外,由于課堂學生規(guī)模較小,一般是30~50人,想要全員學生參與其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授課方面,教師要擁有較強的業(yè)務能力和組織能力,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等;這些問題存在都將阻礙課程的普及。雖然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但通過一線教師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相信主題工作坊式的教學形式會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作者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項目來源: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GJJG060)
參考文獻:
[1]胡尚峰,田濤.教育探索[J].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2003(11).
[2]方雙虎.中國教育學刊[G].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出路,2007(8):53-56,
[3]姚本先.中國教育學刊[J].論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傾向與發(fā)展趨向.2000,(4).
[4]崔景貴.教育研究[J].我國學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和變革,2001(5).
[5]張恩明.體教書育人[J].學術理論驗式教學在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2004(12).
[6]余東芳,潘柳燕.社會心理科學[J].《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期望值與滿意度比較研究,2011.9:66-70.
[7]劉震,吳廣等編著.SPSS統(tǒng)計分析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