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然
【摘 要】留守學生小偉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外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使他產生了成人感的強烈愿望,一方面希望擺脫童年時的一切,一方面想盡快進入成人世界,極力想尋找一種全新的行為準則,去扮演一個全新的社會角色,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但由于心智不夠成熟,加上小時候與母親的“被迫”分離,導致他在種種新的追求中,非常害怕與母親的再次分離,被拋棄感特別強烈,極其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現實生活恰恰背離他的愿望,這就使他感到困惑,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沖突和壓抑,身心受到了來自成長中帶來的“痛”。
【關鍵詞】自我成長;親子關系;社會化
一、留守學生小偉基本情況
小偉,七年級學生,男13歲,有一個哥哥,16歲上高一,父親初中學歷,母親小學文化,家有一臺鉤機,近幾年他母親隨父親常年外出,他從小學三年級起就在城里上學,租住在別人家里;目前現狀是:據房東和小偉姨媽介紹,在晚上小偉很不適應居住在現在的出租屋,總是莫名其妙地煩惱、睡不著,有時,會感覺肚子疼或者全身不舒服,情緒很低落,很抵觸;在小偉姨媽強烈要求下,小偉搬到她的家里,小偉不適的現象更為嚴重,表現為一天晚上,小偉臨睡時大哭大鬧,夢靨時出現呼吸短促,一度昏厥,小偉的姨媽一度叫來醫(yī)生來處理,小偉在情緒穩(wěn)定后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回家!”
二、留守學生小偉在學校的情況介紹
1.班主任:小偉的成績屬于中等偏上,遵守紀律,集體活動也能參加,與同學關系一般。
2.任課老師:成績中等偏上,作業(yè)能及時完成,上課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主動舉手提問題的現象幾乎沒有。
3.同學:有禮貌,與同學關系一般,關系親密的不是太多,對同學之間的活動或者玩耍不是太主動。
4.小偉的姨媽:不主動去她家里,很聽話,親密度、依戀度低,在提到讓他住到她家里時,表現冷漠,在提到他父母外出打工掙錢都是為他時,不與反應,在問到他學校情況時,他總是說:“不好!老師不喜歡我,同學也孤立我,沒有老家的學校好!”
三、留守學生小偉的父母的訴求
小偉的母親曾經動員家庭主要成員及親戚做小偉的工作,說服小偉在城里繼續(xù)讀書,小偉是因為性格內向,不合群,才沒有朋友的,希望他還繼續(xù)在城里上學,住在他姨媽家里,不要回家上學,希望老師幫忙說說。
四、留守學生綜合現狀分析
1.留守學生小偉真正需要的是安全親密的母子關系。
2.父母本身原因:小偉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小偉父母自身對親子關系重要程度認識程度不夠。
3.家庭系統(tǒng)原因:小偉父母家庭人員構成狀況和家庭經濟現狀的決定:小偉的爺爺、奶奶年邁多病,勉強自理,小偉的母親在外地生下小偉,小偉不屬于計劃內生育;小偉在不到1歲時,被父母送到姥姥家里,六歲時又被送回父母身邊,為了生意,在小偉八歲時,又被送到城里上學,住到別人家里。小偉兩次親情的被剝奪,使他幼小的心靈被刻上了“被拋棄”的烙印,也造成了無法抹去的“痛”。
五、造成留守學生現狀的深層探究
造成留守學生小偉自我價值感脆弱,敬而遠之式的冷漠,究其原因是他與母親情感共鳴不好的原因:小偉在嬰兒期12月至18月之間及之后到6歲的發(fā)展階段,與母親情感連結不好,導致小偉在發(fā)展認知能力的時候,在健康的自我概念認知方面有所欠缺,無法得到適當的反應,慢慢地對自己的需求采取壓抑、忽略,覺得自我勝任能力差,不能完全掌控,進而不斷累積,否認自己在內心深處渴望別人對自己的心理期待進行積極關注并愿意參與的心理意向,隨著這種“隱形矛盾需求”不能滿足的時間增長,痛苦就隨著增大,慢慢就會出現否認這種需求是不真實的控制,但這種需求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會以隱蔽的方式掌控著他與別人的關系。
六、輔導目的
積極構建留守學生小偉的自我認知,有序彌補他童年早期,由于缺乏與母親良好互動而產生的個體社會化過程的不足,逐步完成小偉對自我社會角色的體認:
1.小偉的逃避形態(tài)是心理活動中的防火墻,必須主動予以拆除,他需要逐步積極體驗以前所忽略的各種情感,明白一個人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采取從感受中憂郁地退卻的消極防衛(wèi);而是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向新的信息敞開建設性的期待形態(tài),逐漸體認“我值得信賴,我可以,”良性螺旋形循環(huán),及時回饋、述說、整理各種感覺,突破自己內心因否認自己的內心需求,而落入孤立和危險感覺的心理疤痕,喚醒談論各種事情的情感面,以彈性的方式體驗并思考自己的感受,積極檢視積極的情感反應,把控自己的需要是否吐露他人,學會向別人分享自己的經驗,穩(wěn)固并不斷成熟自我系統(tǒng);改變以前在需要支持、安慰或凝聚力時,只敢靠幻想滿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是以逃避退卻的方式去隱匿,而是要對自己的感受逐漸熟悉與接納,積極發(fā)現自己能在學習和生活中對自己新發(fā)現的勝任感,即時感到高興和自豪,以輕松的態(tài)度處理這種感覺,增加自我價值感,讓自己從經驗中學習,克服心理發(fā)展的障礙,使行為不再單純地受到先前的成見所控制。
2.父母要科學理性地陪伴,彌補在親子關系形成關鍵時期的缺失,耐心傾聽他訴說,精神上時刻伴隨著他,支持他向前走,陪伴著他最終達到恢復心理健康的目的。
3.如果一個人在心理方面出現了“破損”,別人是不可能為其“修復的”。但是,針對小偉這一現象,家長、學校和社會可以營造一種有利于留守學生小偉“生長和改變”的氛圍或環(huán)境,使他得以充分發(fā)揮內因的作用,積極尋找機會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在溫潤的環(huán)境呵護下,完成其社會化過程。
4.小偉在自我認知方面要重新建構,逐步完善,并且不斷檢視自我認知??梢試L試做以下幾方面的練習:
沖動:我是否喜歡憑借直覺和憑借沖動做事;
開朗:我是否精力充沛,是否善于言辭,是否喜歡在眾人中交談;
坦率:我是否喜歡公開地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堅強:我是否思路清晰,并有強烈地把事情完成的需要;
分析:我是否很謹慎,是否具有批評性,是否力求精確;
沉默:我是否很敏感和安靜,是否在眾人面前能否表達自己的感情,是否會感到不自然;
耐心:我是否具有忍耐性,很平靜,是否非常小心,在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時是否會冒犯別人;
動情:平時,我是否很具有同情心,是否能夠理解別人,是否善于對別人的感情做出反應;
總之,生命系統(tǒng)有著很強的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修復能力,人具有一種保護自己心理健康和尋求恢復健康的自然驅力,伴隨著成長中的風雨兼程,留守學生小偉會科學有序完成他的個體自我定向,完成“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