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摘 要:國家實施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已有十多年。國家義務教育相關政策的逐步實施,在城市已基本得以體現。但在目前,我國農村的中小學素質教育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美術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學校都只是重視高考所要涉及的科目,而美術只是形同虛設。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也無暇顧及美術課程 。
關鍵詞:農村美術教育;現狀;走出困境
從教育的最高目標看,美術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進人格的全面發(fā)展。而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面臨著極大的困境,作為美術教師,該如何迎接挑戰(zhàn)?本文對此作了一個粗淺的探討。
一、無奈的現狀
目前,在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學生在農村學校讀書。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表面上,他們象城里的孩子一樣接受學校教育,似乎也在全面的發(fā)展。但事實不是這樣,這些占全國中小學生人數一半以上的孩子,基本只是在接受著應試教育,所謂的素質教育只是一種口號。而這些孩子將來會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中的一員,他們的人格能得到全面發(fā)展嗎?這是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
在農村的中學,大家把所有的學科按其重要性劃分了等級:一等課語、數、外;二等課政、物、化、史、地、生;三等課音、美、勞。其中美術是“下等”學科之一。作為美術教師,深感悲哀。
造成農村美術教育的這種現狀的原因,概括地說,在三個方面:
一是觀念的陳舊。應試教育體制仍舊在起作用,和考試無關的學科,可有可無。
二是經濟的滯后。經濟的滯后,導致師資力量的薄弱、以及教學設施的不完善等等。
三是文化的落后。在一種文化較為落后的大環(huán)境中,美術教育很難得到良好發(fā)展。
二、美術教育應有的功能
對于美術教育的功能,簡單來講,正如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所說:“不求學生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yǎng)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的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平和”良好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乃至一生都將有積極的影響。
英國著名藝術教育家、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赫伯特?里德對此作了更為深刻一些的看法,他提倡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兒童人格成長,認為兒童具有許多與生俱來的潛能,并有不同表現類型(依思考、感情、感覺、直覺,將兒童分為八種表現類型),美術教學應該按不同類型分別予以指導。里德認為藝術在教育中的地位很高,把藝術看成是適應社會的人的個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認為人類的不幸主要溯源于個人自發(fā)創(chuàng)造力受到壓制,人格自然的生長受到阻撓。教育唯有運用藝術,才能擺脫這種狀況,達到自我實現。這就是說,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促使少年兒童自發(fā)創(chuàng)造力與人格自然地成長。
從教育、教學角度來看,美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幼兒教育離不開美術。在中小學的教學中同樣也要注意形象性和直觀性,配置圖片講解,教學質量就能大大提高。在一些中等專業(yè)學校中,如旅游學校里的服務專業(yè)和烹調專業(yè)就需要懂得較多的美術知識。其它如建筑、工藝、陶瓷、衛(wèi)生等學校,也都不同程度的需要一些美術的知識和技能。
綜上所述,美術和社會各部門中相當多的專業(yè)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美術是有助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
三、如何走出困境
對這個問題,大多數美術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從心,個人的努力好象是杯水車薪。然而工作還得繼續(xù)做,得開辟一條新路,走出這種困境。對此,我個人也有一些看法,提出來和同仁商討。
1. 改變觀念,提高認識。
美術教育是中小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獨特的教育功效是其它學科不能替代的。教育出現的困境,目前來說,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經濟上的,而是觀念上的。經濟上的困境是暫時的,或者說是可以解決的,而觀念上存在問題卻是致命的。教育主管部門改變了觀念,就會改變評價體系,改變了評價體系,學科就不會有“貴”“賤”之分;學校改變了觀念,就會在師資及教學設施上作應有的投入;家長改變了觀念,就會對孩子作精神上、經濟上的小小的支持。當所有的人改變了觀念,學生自然也就改變了對美術學科的態(tài)度,增強了學習興趣。
2.揚長避短,利用資源。
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不如城里的孩子見多識廣,對高樓大廈,高科技產品比較陌生,但是和大自然接觸得多,自小與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為伴,出門即鳥語花香,放眼是田園風光。這都是可貴的資源,是城里的孩子不能擁有的。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揚長避短,教材上脫離實際的課要適當刪減,多開發(fā)和孩子們生活實際接近的課程。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可以把學生帶到室外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免費的資源。
3.摸清學生心理,促進興趣的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每個少年兒童早期對美術都是很感興趣的,教師應多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表現特點。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需要對事物表達時就有繪畫的沖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fā)其熱情,因而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作自由,讓學生從興趣開始,讓他們產生“階段性”的成果,對畫得較好的學生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再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使學生乘勝進步。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心理,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yǎng)其興趣,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只有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從自身出發(fā),了解學生,轉變觀念,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工具,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美術教育才能得以改善和發(fā)展。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