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平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初中必修的基礎課程,語文教學的改革工作已經受到教育部門和初中學校的廣泛關注。為了滿足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語文人才的要求,打破“理想化預習”的桎梏,“立足課堂,先學致疑,因學施教”這一教學改革思路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主要圍繞“立足課堂,先學致疑,因學施教”開展實踐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文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8-0051-01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前預習的問題分析
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理想化預習”的情況,相較于小學教階段,在初中階段,學生課業(yè)負擔比較繁重,沒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前預習,傳統(tǒng)的預習方式在實際學習中是很難有效應用。高效的預習是建立在所有學生都自覺完成任務的基礎上,但是這種情況太過理想化,很難真正實現(xiàn)。
據調查,在初中一個年級中隨機抽查100名學生的語文課前預習情況,一直保持預習習慣的學生占總人數(shù)的1/5,大多數(shù)完成的占3/10,有時候預習的學生超過2/5,幾乎不預習的學生大致占總人數(shù)的1/10。從這樣的結果可以大致了解到,初中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的情況并不樂觀,預習效果并不理想。
二、“立足課堂,先學致疑,因學施教”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思路應用
“立足課堂,先學致疑,因學施教”這一教學改革思路的含義就是取消“理想化預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其次,讓學生根據自學提出問題;再次,圍繞問題進行學習,從而找到答案;最后,再提出問題,然后找到答案。
(一)如何實現(xiàn)“立足課堂”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教學,而學生則是教學的主體。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活躍課堂的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將課程內容進行拆分并講解,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初中語文課程內容,進一步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等方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講解一些基礎知識,教師從旁輔助、引導,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課堂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加強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實現(xiàn)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二)適合實現(xiàn)“先學致疑”
所謂“先學致疑”就是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然后針對學習的內容提出疑問。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提問能力和邏輯思維,才能使學生深化語文知識的理解。要想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閱讀文章前,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文章,從而在文中找到答案。
除此之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寫作,例如:文章讀后感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集思廣益,拓展他們的思維,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達到提高他們提問能力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看云識天氣》中講述了天上的云,變化無常,千姿百態(tài),通過觀察云的形狀可以掌握天氣的變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即“文章中云的形狀有多少,分別對應的天氣是什么?”,“我們平時看見的云都是什么形狀的?”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通過閱讀全文和回顧生活中的現(xiàn)象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同時還掌握了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具有積極意義。
(三)如何實現(xiàn)“因學施教”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開展,“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如何實現(xiàn)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已經成為所有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等都是教育改革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但是如何實現(xiàn)因材施教已經成為困擾所有教師的難題。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重視學生所思所想和完成教學任務是相互矛盾的,教師為了完成學校制定的教學任務,追趕進度,就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很難實現(xiàn)教育公平性。
在對學生進行“因學施教”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進行教學,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協(xié)調好對學生人文關懷與完成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正所謂“哪里不會,教哪里”,充分發(fā)揮“因學施教”的教學針對性,同時,教師要減少課堂小規(guī)模考試,打破“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考試模式,要合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吸收、消化語文知識提供充足的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學改革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立足課堂,先學致疑,因學施教”也僅是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的一種嘗試性的教學模式。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就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改變成績至上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要,為真正實現(xiàn)教育公平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