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榮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面臨教學理念落后、師生關系疏遠、教學方式刻板和學生興趣低下等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從問題本身入手,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本文根據初中數學教學的必要因素,著重分析問題,并提出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所謂有效性教學,就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用最快的時間和最少的精力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一教學效果直接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決定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化程度。數學是一門理性思維較強的學科,初中生的年齡尚小,理性思維還未完全建立,對于初中生來說數學是所有科目中較難的科目,教師想要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分析學生的年齡及個性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制訂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套路,不僅要依托新課改的新要求,也要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初中數學教學,從而帶動課堂有效性的提升。
一、更新教學理念,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理念是教學策略的指導,教學內容的設計要依據教學理念,然而目前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遵循著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將考試成績作為檢測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實際上,對于數學這門學科,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體現在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試卷模式是固定的,但實際問題卻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想要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從教學理念入手,將新課改的要求融入教學實踐中,樹立創(chuàng)新的教學思維,脫離應試教育的陳舊模式,保證課堂效率的提高。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將不同階段學生的教育目標區(qū)分開來,明確定位,既要做知識的傳授者,也要做人生道路的引導者,為學生帶來更加人性化的學習體驗。例如,對初中一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時,注重學生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時,關注點放在重點知識內容的講解上,讓學生遵循數學規(guī)律學習;對即將步入高中的初中生教學時,要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二、重視師生互動,豐富教學方式
一直以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都比較緊張,教師為了管束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往往比較嚴厲,然而初中生年齡比較小,對教師的這種約束方式比較恐懼和抵觸,加之教師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講解答題套路而非學習技巧,使學生對教師的印象普遍不好,甚至產生厭學的情況。針對這一點,教師要注意師生之間的互動,保持師生之間和諧、平等的伙伴關系,讓學生能夠質疑,敢于討論,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精神。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拉近師生關系,在講解三角形的內角性質時,向學生提問:有誰能夠發(fā)現所有三角形內角的特點?態(tài)度要和藹、親切,并鼓勵學生舉手回答,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不要急著批評,而是要引導學生發(fā)現錯誤、改正錯誤,學生在感受到教師平和的態(tài)度后,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會越來越高。
三、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水平
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因此,教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豐富閱歷,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師培訓,或者多校聯合數學教師自行組織“初中數學學科研討會”,各個學校的數學教師共同研究教學問題,探討高效教學方式,借鑒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加以改進,從而形成一套完善而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為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幫助。
四、加入現代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現代科技發(fā)展迅速,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同樣離不開科技,教師要適當利用現代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使刻板的文字更加直觀,如講解“多面體”這一內容時,運用PPT課件或視頻向學生演示多面體的動態(tài)畫面,模擬多面體打開后的圖形變化,學生不僅會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有趣,又可以直觀地發(fā)現多面體的組成規(guī)律,教師再進行講解會更加容易,課堂有效性也隨之提升。
初中數學是整體數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階段,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提升其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依據教育發(fā)展的形勢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素質,豐富教學方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錫鳳.淺談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
[2]溫議鳳.優(yōu)化課堂,激發(fā)學習——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130.
[3]羅堅實.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