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聲生++何春麗
【摘 要】分析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xiàn)狀與目標,闡述高職學生的學習特征,探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項目教學法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系統(tǒng)設計 項目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院校的公共必修課,適合大一新生各專業(yè)學生修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共4學分,排課總學時為72課時,采用電子工業(yè)出版社的《計算機應用基礎項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訓(Windows 7+Office 2010)》兩本教材,一本用于課堂項目化教學,一本用于課外實訓,相輔相成。本文探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應用項目教學法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過程。
一、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xiàn)狀與目標分析
(一)教學現(xiàn)狀?,F(xiàn)階段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全部采用計算機機房進行授課,學生的實操性強,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各位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盡相同,實訓過程有分組訓練也有學生個人完成,因此學生在實訓的完成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另外,不同的機房安裝的操作系統(tǒng)也不一樣,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統(tǒng),同一班級的不同上課時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這些都給教學實施產生了一些影響。
(二)目標分析。總體目標:培養(yǎng)學生應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質,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試。具體目標:培養(yǎng)學生具有操作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與基本工具軟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網以及辦公軟件的操作技能,同時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處理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二、高職學生的學習特征分析
學習者分析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情況及其學習風格,為學習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學習目標的闡明、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用等教學外因條件適合學習者的內因條件提供依據(jù),從而使教學真正促進學習者智力和能力的發(fā)展。通過對學習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設計針對學生的教學過程,選擇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高職學生的一般特征與初始能力。高職學生一般都已經成年,認知趨于成熟,學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值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為學生的成長背景、專業(yè)、愛好都影響著他們對計算機的興趣,所以他們對于各個模塊的學習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職學生經過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或中職的計算機基礎的學習已經具備學習該課程的能力。因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公共必修課,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實現(xiàn)的目標也不一樣,有些學生單純地為了獲得該課程的學分,有些學生是為了考級,有些學生則為了配合本專業(yè)專業(yè)課的學習。正因為在目標技能上認識不同,導致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上也不盡相同,基礎比較好一點的學生,為了獲得該課程的學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礎差一些的學生,為了一個操作要想很多辦法;為了考級的學生,則相對比較努力;而為了配合本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學生,則有選擇性地對相關的內容更加努力學習。
(二)高職學生的學習風格分析。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不強,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缺乏,學習方式也相對單一,基本都是以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在學習上對教師具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任務驅動與項目化教學可提高這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對老師的依賴,做到以自己為主地學習。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項目教學法教學系統(tǒng)設計過程
何克抗等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或教學目的)、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計劃的系統(tǒng)化過程?!庇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也是應用系統(tǒng)方法,從情景的創(chuàng)建開始,應用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并在實施過程中更注重學生的操作與訓練,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學習情景創(chuàng)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增加課程各項目的吸引力,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建要結合專業(yè)的特點,增加能解決專業(yè)問題的條件。提出問題時要盡量貼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緊密相連,這樣學習情景的懸疑性與吸引力將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項目一“我選自己的計算機”應從學生平時自助裝機入手,這樣就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需求;又如,項目三“Excel2010電子表格應用”應結合各專業(yè)的需求來提出,會計類相關專業(yè)應從實際應用中的函數(shù)入手,金融類相關專業(yè)應從市場實際交易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入手等。
(二)項目素材的設計及要求。每一個項目的設計,都是根據(jù)項目知識點由入門到深入,項目素材的設計應符合項目知識點的需要,做到簡潔實用,能結合各個知識點,這樣能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練習到每個關鍵的知識點,從各知識點中體會到項目給我們帶來目的明確的結果。
(三)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最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演示法、任務驅動法。直觀演示法即是通過引入項目后,按操作步驟直觀地給學生演示,演示完一項操作后,學生根據(jù)內容進行相關的操作,用具體操作來鞏固知識點。另外,如項目一“我選自己的計算機”涉及的硬件知識,可采用實物演示的方法,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務驅動法即是老師根據(jù)項目的某個任務,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要求獨立或分組完成,最后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四)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媒體可以從可適應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這四個方面來考慮,那么從學習計算機的角度來看,只有計算機機房才能更好地適應課程學習的需要,計算機機房座位數(shù)一般都大于班級人數(shù),這個在排課的時候已經考慮到。功能不同的計算機機房都能滿足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錯。
(五)項目實施設計。具體如下:
1.自主訓練。學生根據(jù)老師布置的任務,參照課本給出的步驟,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對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筆記。學生自主訓練,可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識盲點與操作技巧的弱點,經過此過程,在教師演示訓練時會特別注意,并會加強弱點的訓練。這樣就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以學生中心,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2.協(xié)作訓練。協(xié)作訓練是學生自主訓練的升級版,即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完成對應的項目。那么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因為小組成員之間水平各不相同,他們可以對知識進行相互補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鑒、學習,在訓練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個人碰到的問題通過小組協(xié)作完成,同時在完成的過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識。
3.教師指導訓練。學生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也應對學生碰到的問題進行指導,重點對難點進行引導、操作與示范。在學生完成項目后,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再根據(jù)完成的效果對項目進行演示講解,特別對學生多犯的一些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使學生第一時間能改進操作方法,然后再進行一次完整的訓練,這樣就使學生系統(tǒng)性地掌握了該項目的知識。
4.項目實施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以調控和改進完善為主要目的的評價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評、一對一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在自主訓練階段可通過讓學生自評、一對一評價進行自我總結提高,如果是協(xié)作訓練則通過小組評價或小組互評的方式進行總結,最后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指出學生碰到的問題,改進訓練操作方法。通過老師的評價,學生已經熟悉自己在項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過老師有針對性的詳細演示和指導,學生應能更快速地掌握該項目知識。老師根據(jù)兩次完成情況進行對比,并進行總結性評價,得出學生在項目操作上的弱點,掌握項目知識的能力等,繼續(xù)改進訓練方法與內容。
(六)根據(jù)實施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調整教學方法、策略、教學媒體等。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完成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動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評價更能指導教師調整教學方法,改進教學策略,重新選擇教學媒體等,以適應學生的學習。
(七)教學設計過程。如下圖所示:
四、課程整體評價
實踐類的課程評價應以平時的各項目為主,以期末整體考核為輔,所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總成績=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40%。平時成績的比例占比大,凸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對平時實訓的重視,做到以過程為主,以學生為中心。
【參考文獻】
[1]邵洪艷,王巖.《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設計[J].科技資訊,2011(30)
[2]胡春芬.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法的教學過程設計[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2
[4]黃林國.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項目化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1(14)
[5]蔡韶華,詹澤慧,葉惠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12)
[6]羅祖玲.基于就業(yè)能力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09(30)
【作者簡介】溫聲生(1983— ),男,廣西國際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工程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教學管理;何春麗(1988— ),女,南寧市江南區(qū)江西中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