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梅
摘 要:閱讀理解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性技能,而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從而使學生漸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為使閱讀教學得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且能夠切實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師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改革的責任,不斷實踐研究,以便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诖朔N情況,從課內(nèi)外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闡述了有關觀點并提出相應方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所謂閱讀,既要“閱”覽,掌握文章大意,又要基于原有知識,“讀”出其中深意。閱讀能力是對學生發(fā)展至關重要的一項學習能力,如果缺失該能力則難以與其他項目的訓練進行良好的銜接。因此要切實開展閱讀能力訓練,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在閱讀中培養(yǎng)興趣,增強動力,讓閱讀成為學生的學習基礎,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各方面的啟迪和發(fā)展。所以開展切實有效的閱讀教學應著眼于以下兩點:
一、課內(nèi)創(chuàng)新課文講解,為課堂增添趣味性
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語文學習中占很大比例,而中學語文教學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培養(yǎng)時要結合當下課改形勢。首先對于理解能力、知識儲備尚未成型的中學生來說,開展深層次的閱讀活動好比雪上加霜,而淺顯的文字又不足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也達不到難度標準;其次孩子們開始承受升學的壓力,這無疑占據(jù)大量時間。當原本有趣的書本成為枷鎖時就遺失了其意義。所以要切實發(fā)展閱讀教育,就應注重科學性、合理性。并且此番改變應更注重實際,使得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力、運用力不斷增強,也將閱讀教育推向更深、更廣的領域。
語文教材不僅包括課文和習題,還包括作文、積累素材等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思維能力及情感價值等綜合素質的載體。教材以單元為單位,每單元都以獨立的主題命名,并且這些主題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能夠展開討論的基本論題。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內(nèi)資源,創(chuàng)新課本的講解方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化興趣為動力,增強其學習的自主性?,F(xiàn)行的教學模式大多是對每篇課文進行非常詳盡的講解,首先理解生字詞、標出段落并概括文章結構,再分析重點句段內(nèi)容,詳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而學生對這樣的課堂已經(jīng)習以為常,若要進行深入的學習,教師的創(chuàng)新力就至關重要,不但要注重細節(jié)和實際,還要建立新型課堂。使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力、運用力不斷增強,從閱讀中總結相關的詞匯、佳句及作文素材來投入學習。
例如,在教學《孩童之道》這篇散文詩前,可先讓學生搜集本文的作者、出處、創(chuàng)作背景等文學常識,并且整理成文。學生在此過程中進行預判性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展開獨立思考和分析,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上課時分享搜集資料成果,并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這為課文的講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也可以在課前提幾個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解答,比如泰戈爾的寫作風格、本文的結構特征等。這樣既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拓展了閱讀思維,同時促進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資料的形式不受約束,可以是圖片、數(shù)據(jù)、新聞等,也可以是書面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書本和資料來合作一篇調查報告。這樣一來,學生在自主查閱、思考以及準備的過程中就產(chǎn)生了興趣,并引發(fā)他們想要完成的動力,使課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科學地使學生得到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把語言的功能性完整地展示出來。
二、創(chuàng)建閱讀型課堂,化興趣為動力
有人提出:中學階段教材將近300篇課文,這些課文總計近幾十萬字的閱讀量,而課標要求學生達到的閱讀量則遠遠不止這些,所以即使課本內(nèi)容掌握得再好,仍然缺乏廣度。這樣的學習效果固然達不到我們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所以完成教學任務之后,一定要讓學生大量地進行閱讀,以增加知識儲備,達到慢慢積累細水長流的效果。其實所有語文教師都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但讓學生既能學好課內(nèi)知識,又能得到課外書籍的精神洗禮,就需要教師通過團隊的智慧來發(fā)揮作用。這樣學生不再對課外閱讀感到力不從心,而能把語言積累和閱讀方法靈活到位地運用起來。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時候困擾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的問題都源于興趣的缺失,由于缺乏興趣,他們達不到老師的要求,而得不到表揚鼓勵,因而變得沮喪或壓抑,這樣長期積累的情緒不是使他們自卑,就是導致他們憤怒和叛逆。所以在閱讀活動中,我們應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讓每個孩子在閱讀時都不受約束,在自己認為最舒適的狀態(tài)下完成這一任務,從而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每周設立一節(jié)專門的閱讀課,讓每個學生帶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或文章,先在小組內(nèi)分享,說一說其中最大的看點,然后再在全班內(nèi)用一句話推廣這本書。這樣在增加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能提升其口語表達和總結能力。再鼓勵學生互借圖書,共同交流,課后合作完成一篇簡單的讀書報告,這樣既能增強其團隊合作效率,也能讓學生的思想擦出火花,更好地理解。當然教師作為孩子行動力的引導者,要對自身的閱讀量有一定的要求。在每周的課堂上推薦一部作品,把自己的收獲傳播給大家,并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多去傾聽他們的想法,按照每個孩子的不同興趣來推薦一些讀物,課后也可以多和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感受、想法及自己的思考等。這樣把讀書的樂趣盡可能地放大,變樂趣為興趣,變興趣為習慣,那么閱讀教學的成效就會更顯著。
(二)課內(nèi)外閱讀緊密結合
當課堂的教學不再拘泥于課本,課外閱讀物也普遍進入課堂時,教師的任務就轉為課內(nèi)外閱讀搭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指出語文教材是種種其他書的一張?zhí)?,在課內(nèi)教學達到一定高度后,就能借勢向課外讀物延伸。所以,在課堂上貫穿一部分拓展內(nèi)容,有機地把課文內(nèi)容向外延伸,就能使一篇文章成為一類文章的鏈接終端,讓學生一旦觸及便會走入其中,最終掌握一類文本。這樣一來,閱讀既有深度又具廣度,讀書的意義更加突出,學生得以真正的受益。
例如,在每周的閱讀課上規(guī)定一個主題或者一個體裁的內(nèi)容,如關于夢想的主題,那么教師首先推薦一系列叢書或是對該主題進行解讀和指導,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選擇的書目,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從書的主題思想、片段、人物性格或作者入手,講明其中有關夢想的部分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最后進行總結和評價,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當然這個主題也可以更加具象、具體,若能讓學生自行選擇也是很好的選擇。
又如,選擇寓言體裁的文章和書籍,首先教師為學生奠定一個理解基礎,讓學生明確寓言的定義,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則寓言在班上分享,說一說喜歡的理由,并從語言角度說明對童話的理解。之后推薦學生將《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優(yōu)秀經(jīng)典名著完整地閱讀一遍,作為課外閱讀實踐,把課內(nèi)講解時對全書的認知延伸到課外,讓學生仔細地品析每則童話背后的深意,揭露其中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然后布置讀書報告并進行批改,并對報告的撰寫給出指導性意見。
課本上對閱讀環(huán)節(jié)其實也有所啟示,每本教材的書后都有推薦的書目,這些書可以在教材學完之后,讓學生在假期閱讀,以充實假期生活。每個單元也有一個主題,這可以幫助我們鏈接課外閱讀,例如,課本中有一個涉及祖國山水風光的單元,其中有大量描寫自然風光的片段。那么在這一個單元結束后,就可以讓學生展示有關風景的文學作品,甚至可以涉及旅行感悟、游記等題材,或關于天氣、地理等的說明文,以此加深對單元的感受,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感悟力, 最終提高學生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閱讀是一個人的終身技能,若能學會正確、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則不僅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更能助學生思想成熟,心智進步,綜合發(fā)展。閱讀教學是一門大學問,課內(nèi)外閱讀缺一不可,在課內(nèi)學習中掌握基礎,在課外閱讀中深化思維,做到雙管齊下,才能使學生得以真正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海彬.淺析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化閱讀[J].學周刊,2016(2):172.
[2]常海玉.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學周刊,2016(2):82.
[3]黨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學周刊,2016(8):2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