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晨
摘 要:教師職業(yè),通常被人們稱之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當今的世界,多種文化充溢,關于教師素養(yǎng)的構成以及今后發(fā)展的各種呼聲此起彼伏,各方言論各具其觀點。到目前而言,僅對教師素養(yǎng)的定義形成了較為統(tǒng)一:教師素養(yǎng),一般稱為教師專業(yè)素質,是指能順利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個人認為,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哲學思考,文學表述,歷史底蘊,闡述如何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教育文化與當下一個歷史時期的教師素養(yǎng)培養(yǎng)結合,淺議教師作為一個社會職業(yè)人當具有的素養(yǎng)。
關鍵詞:哲學思考;文學表述;歷史底蘊
一、教育哲學與哲學的思考
在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闡述一下哲學的相關內容,當下關于哲學的一般定義為: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當下教學仍有著一定關聯(lián)。在當下對于教育的研究中,有一門學科稱為教育哲學,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的一門學科,對教育中的基本問題,用哲學觀點給以理論上的闡明。就教育學與哲學的關系來看,教育哲學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1832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所開設教育哲學講座,最早使用“教育哲學”一詞。在我國,王國維先生對“哲學是教育學的基礎”這一論斷是十分贊同的。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和哲學有著密切聯(lián)系,教育者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之一,必要的哲學思考注定是必不可少的。在當下很多教師的認識當中,如何提升升學率,如何更好地完成授課是當務之急。而哲學通常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又是一個枯燥乏味,理論性和專業(yè)性很強的學科,而在很多教師培養(yǎng)中,教育哲學又非具有極其重要和顯赫的地位,因而對于哲學對于教育的作用自然黯然,更繆提個人的哲學思考。筆者卻并不如此認為,個人覺得,教育哲學可以有助于分析教育的概念,確立教育的價值觀念,反思個人的教學活動,最終助其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者。通過教育哲學中所羅列的觀點,找出與個人思想的契合點,解釋,闡述自己在教育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團隊溝通交流,實現自我提升。
二、文學的表述
(一)璀璨輝煌的中國文學語言
縱觀5000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那一件件文明創(chuàng)新的華麗篇幅如同洪荒烈火粹煉的精金,是亙古風霜琢磨切磋的美玉,是古老中華民族獻給世界文明皇冠上的明珠。它不僅照亮了鴻蒙大地,更引領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走向日有所長的新生。不論是散發(fā)著溫爾濃雅的《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還是屈原所著的恢弘大氣《九歌.少司命》:“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币灾梁髞肀姸嗟奶圃?,宋詞,煌煌然使中華文明無比絢爛,那些唯美的語言,至今讀來仍讓人心動不已,”彼時明月今時望,奈何明月訴離殤。樓高明月人獨倚,又把明月醉成雙”,悠悠千年已過,我們卻依舊能從這些唯美的詩詞中,感受到平生留戀,獨步炎涼,世間哀愁,原來從來都是無止無休,輪回不過是一一從頭來過.流連在中華文明的史冊中,我們不禁驚嘆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將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學表述用于教育教學,將是筆者接下來討論的問題
(二)唯美的教育典籍語言
此段將以《學記》為例,簡單例舉教育典籍中唯美的語言: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簡短的文字卻體現出了教育對于為君治國的重要性,孔子曾將“庶,富,教”作為三大立國之本。個人認為先王法典,在此處可以理解為間接經驗,通過學習間接經驗可以明道理,自省于身。古語有云: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因此,讓人民學習先王法典,在于規(guī)范言行。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從查閱資料得知,庠起源于五帝時期,是原始部落存儲糧食或者飼養(yǎng)牲畜之所,往往由部落年長者看管,后成為養(yǎng)老敬老所在,由于部落老者擔負教育下一代任務,于是庠成為教育的所在。在學記的這篇中,提到了古代中國的各級教育機構,體現了古代教育的等級性。同時,文中提到了古代教育的考核辦法,依據年限,對不同層級的兒童進行不同的考察,從小成到大成,不僅要精通知識,還要尊師重教,友善對待同窗,全面教育的萌芽由此可以窺見一斑。
以以上兩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教育典籍當中,用詞之精準,內容涵蓋之豐富,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三)教師當具有的文學表述能力
教師語言表述能力是一位教師教學能力的核心,如何能將即將教授的內容清晰明確的講述出來,是一個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素養(yǎng)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在這里簡單闡述一下。眾所周知,教師授課所用的語言多是書面語,一般的俗語,口頭語不建議出現在課堂教學中,而筆者認為,教師在授課當中,應當發(fā)揮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優(yōu)勢,同一個詞語,可以教會學生通過的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體會這些相近而又有所區(qū)別的詞之間的聯(lián)系,相比會比直接灌輸近義詞要有趣得多。同時,教師和諧的語言節(jié)奏,準確豐美的文采,也將會一堂課增色不少。在網絡用語充斥我們日常用語的環(huán)境下,有誰還能記得,曾經有人用“彼年豆蔻,誰許誰地老天荒。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來傳遞那樣美的愛情,想必遠勝于今天充斥網絡世界的“親”吧??傔€常常想起唐寅那首《桃花庵歌》:“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碑斚碌娜藗?,縱然吐槽生活盡各種嬉笑怒罵之能事,恐在無人能寫出如此絕美的吐槽文章了吧。以這樣兩個例子,只是想闡明,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將這樣美好的語言用于課堂教學,何愁我們的傳統(tǒng)精粹會沒落。
接下來,闡述一下,如何增強教師的文學表述能力、其一:教師自身應當通過廣泛學習積累豐富的知識。關于語法學,修辭學。這是最基本的文學表述要素,首先能將即將要講述的內容準確無誤,清晰明了的講出來。在這個基礎上,有深厚的古文底子,對于璀璨的中華文明了然于胸,這樣在用時才可游刃有余,使用恰當。其二:虛心向表述能力強的人進行學習,獲取經驗技巧,提升自己。注意發(fā)揮團隊的力量,通過討論,交換經驗,聽取別人的意見建議,獲得進步。其三:注重發(fā)揮邊緣學科的作用,戲曲,音樂,都凝聚中國文化的底蘊,從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汲取提升課堂語言更的技巧和方法。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其四:勤加練習。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再多的理論積累,如果不付諸實踐,就會進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的困局,在實踐聯(lián)系中,積累經驗,總結不足,不斷提升。
三、歷史的底蘊
(一)東方醒獅的文化底蘊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主流是經世致用、積極進取、報效國家、回報社會,以天下為己任,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即使“出世”的道家、佛家也是如此,道家的出世,并不是厭世與悲觀絕望,不是逃避,而是追求精神的自由與超脫,是對自然的回歸;而佛家更是倡導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其實與儒家的經世致用是在不同層面上對民生的關照,不過儒家關心的是民生現實的生存與生活,而佛家關注的是終極關懷,兩者是殊途同歸的。縱然眾說紛紜,縱然百家爭鳴,但是不可否認,中華文化底蘊以“倫理”為核心,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奉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將“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作為終身奮斗的目標。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二)歷史中的教育
當中國的歷史巨輪,從原始社會刀耕火種的滾滾洪流中來到奴隸社會,經過夏商的歷史淬煉,到達奴隸社會的頂峰周朝時,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教育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成均,庠,序,校依次出現;由于彼時社會重視禮樂,瞽宗這種學校形式應運而生;學在官府,學術官守成為時代主流,辟雍和泮宮成為最早的學校分層的代表。春秋后期,隨著社會動蕩,禮崩樂壞,王權衰落,“周王問鼎,意不在鼎,而在天下”成為諸侯分戰(zhàn)的典型代表,在這種情況下,稷下學宮出現,百家爭鳴成為歷史的一個重要現象,此后,中國的教育圍繞著學院和思想兩條主線向下延伸:漢代太學,總景觀,國子監(jiān),書院依次出現;圍繞思想產生的選士制度的變遷,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直到科舉制。從中我們可以窺測到,中國教育的內涵之廣大,思想之多樣豐富可見一斑??v然其中印有封建時代特有的一些烙印,可是去偽存精之后,我們仍能發(fā)現其中眾多思想讓我們今日讀到,仍能覺得心動不已,例如《大學》提出的教育目標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睘閷崿F大學教育的三個目標,《大學》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朱熹稱為“八條目”。
(三)教師當具有的歷史底蘊
筆者認為,當今教師當厚積而薄發(fā),以自身深厚的歷史底蘊,感化學生,身體力行倡導學生去做謙謙君子。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拋棄傳統(tǒng)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沒有底蘊的民族無法長久存在,沒有精神底蘊支撐的民族必當淪落為陪襯。當今中國,經濟騰飛,曾經的東亞病夫已脫胎換骨成為今日的東方醒獅。乘著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東風,我們必需在思想領域有所突破,千年的文化積累,我們的先祖?zhèn)兞艚o了我們無法計數的文化財富,站在三尺講臺之上,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些瑰寶教授給我們的學生。這對當今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授之于人的前提是自身有所積累,學記中有云: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這樣的前車之鑒,我們必須警醒。我們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職業(yè)人;我們自身是否有足夠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我們是否能脫口而出一些先哲之言;我們是否明確五千年文化積淀的核心;文明有愛禮儀謙恭的個人要求是否能夠達到;有無慎獨,有無常反思自身不足;這些問題都當引起足夠的思考。
四、結論
“君子義以為質”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十五》,原文為“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意思是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筆者認為,這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語比較恰當,本篇文章從哲學思考,文學表述,歷史底蘊三個方面,闡述了教師素養(yǎng)的內涵,這也是做此文的出發(fā)點。通過十八大報告,以及之后的十八屆五中六中全會的會議精神,我們了解到,國家已將文化繁榮,傳統(tǒng)文化新時代發(fā)展作為一個重點,作為文化傳播中重要角色的教育者,當自省自身,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盡綿薄之力推動教育和文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友松.當代教育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135.
[2]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潛苗金.學記[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4]楊伯峻.論語[M].中華書局,2012.5.
[5]論語全解[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1.
[6]黃曉軍.提高小學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對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6.
[7]張岱年,方克立.高校教材《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8]龐樸.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M].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8.
[9]朱謙之.文化哲學[M].商務印書館,1990.
[1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