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茂華
【摘 要】新課程的實施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但目前依然存在低效、無效的問題,嚴重地阻礙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因此,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教師要針對什么樣學生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切合實際,不斷實踐方能讓小學語文閱讀課程上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探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啟迪?!苯處熞訌妼W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教師要靈活把握閱讀教學過程,優(yōu)化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高效的閱讀課堂。
一、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把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放在首位,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閱讀能力是在小學基礎教育中的語文教育體現出來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也使語文素養(yǎng)隨著提高,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成了語文教育的重點和難點。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就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大有所獲。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花鐘》一課,學生對花不太熟悉,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識或現象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其能樂于閱讀。
二、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針對教材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課文作為例子,是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養(yǎng)成語系的習慣,掌握讀懂句子,讀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課堂中學到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的閱讀實踐中去。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走進信息世界,讓童心、童言、童趣會給課堂,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方法是朗讀、默讀、精讀、略讀和瀏覽等方法的整合。“略讀”和“瀏覽”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讀。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讀是側重于主要內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瀏覽是側重從閱讀材料中找所需要的內容或關鍵信息。它們的優(yōu)勢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發(fā)揮自覺思維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分別提出了學習略讀和瀏覽的要求。因此,略讀和瀏覽是閱讀教學必須完成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注重略讀和瀏覽。既然《語文課程標準》把略讀和瀏覽定位為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教師就要在課堂的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略讀和瀏覽的培養(yǎng),并讓學生在課內外進行實踐,尤其是要在課外閱讀中運用略讀和瀏覽。
三、發(fā)展學生思維,強化學生閱讀能力
“質疑”是學生在對教材深層次理解和探究基礎上的一種求真、求異的思維過程,它蘊含著學生可貴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師需指導學生學會思維、開放學習思維的質疑點。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象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有學生質疑,這句話是說花生米跟平常一樣多,沒有增加分量。我先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自主探究,大體把握全文脈絡,啟發(fā)學生抽絲剝筍:先由“一小碟花生”感受其少,其次由“可以數得清顆數”表明其“少”,再由“好像”的辨析提示其“少”,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蓄勢、層層進逼,突出花生米“少”與總理生活簡樸有機融合了,花生米如此之少,但是總理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對比何等鮮明!學生對此感觸甚深,自然悟解,總理的精神印入心中。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fā)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把對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系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例如,教《種魚》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貓種魚,能收到魚嗎?(齊答:不能。)小貓種魚為什么收不到魚?它怎樣做才能收到魚?很多學生都爭著發(fā)言,有的說:“小貓應該把魚養(yǎng)在魚塘里就能收到魚?!庇械恼f“魚不能種在地里,應該養(yǎng)在水里。”有的說:“小貓把魚養(yǎng)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魚?!弊寣W生通過讀課文,認真思考,引導學生用完整、準確、通順的句子回答,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和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語規(guī)范化,發(fā)展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四、提供參與機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現自我。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并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fā)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jié)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實現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并以此為契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的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參考文獻】
[1]李霓虹.《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