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旦宏
摘 要: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作者以《壓強》教學為例,闡述新課標下的物理課堂教學,并努力從課堂教學的新課引入、新課教學、課堂鞏固和課堂小結(jié)四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打造靈動課堂,讓學生聯(lián)系和感受生活,在激發(fā)并保持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通過學習和探究,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關鍵詞: 新課引入 課堂教學 鞏固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秉承新課標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精神,本節(jié)課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感受生活,在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讓他們通過學習和探究,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一、新課引入“以情動人”
新課的引入通常采用新穎的、奇特的、生動的演示實驗。這種做法固然是好的,但本堂課是從三維教學目標的另一個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入“壓強”,以情動人,引導學生以積極態(tài)度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視頻:新聞——“60歲老人掉入冰窟窿消防員匍匐冰面救人”。一老人在水庫滑冰掉入冰窟窿。消防戰(zhàn)士和民警及時趕到,救援人員匍匐上冰面用繩索將老人拉向岸邊。經(jīng)一小時救援,老人最終被拉上岸。消防部門提醒:切勿盲目在冰上活動。
教師:“同學們,我們被消防員和民警的英勇無畏而感動。消防員和民警不是盲目地進行救援,可以看到消防員和民警是匍匐前進的,這里面有什么樣的物理知識呢?”
通過震撼人心的視頻引入,深深觸動了學生內(nèi)心,看得出他們眼神中流動著對消防員和民警的敬佩之情,被他們的機智所吸引,為這節(jié)物理課的學習打下良好開端。
二、新課教學“動靜結(jié)合”
1.感受壓力“蠢蠢欲動”
對于初二學生來說,壓力既熟悉又陌生,要讓學生了解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人人親自體驗壓力。因此,可以讓學生進行活動:用手托起文具盒等物品。通過活動,學生真切感受到壓力的存在。在此基礎上,順利建立壓力的概念:像這種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并進一步強調(diào)壓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物體表面的。
2.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動人心魄”
教師: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呢?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各種猜想:“與壓力大小有關”、“與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教師: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學生討論得出: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時,要使受力面積相同;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時,要使壓力大小相同。
教師:如果給你海綿、礦泉水瓶和適量的水,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方案:將礦泉水瓶放在海綿上,通過海綿的凹陷程度可以看出礦泉水瓶對海綿壓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瓶內(nèi)裝水的多少可以改變壓力的大??;將礦泉水瓶正放或倒放可以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
然后學生分組實驗,每個小組選擇一個猜想進行探究,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
最后,各小組匯報實驗結(jié)果,師生共同總結(jié)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3.建立壓強概念“順勢而動”
基于學生的探究結(jié)論,教師引導學生“順勢而動”,提出壓強的概念: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壓強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
根據(jù)壓強的定義建立壓強計算公式:p=F/S,明確壓強的單位:帕斯卡(Pa)和壓強的物理意義。
在此基礎上,舉例壓強的計算:“一輛坦克的質(zhì)量為20t,每條履帶與水平地面的接觸面積為2m2,求坦克行駛時對地面的壓強?!痹谥v解過程中,突出兩點:一是孤立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重力的大??;二是坦克有兩條履帶,因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為4m2。
4.增大/減小壓強“待時而動”
教師:在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呢?舉例說明。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學習熱情得到再次提升,內(nèi)心抑制不住的學習動力待時而動。學生分組討論,提出思路,并舉例說明:在壓力大小一定時,增大(或減?。┦芰γ娣e可以減小(或增大)壓強;在受力面積大小一定時,增大(或減?。毫梢栽龃螅ɑ驕p?。簭姟?/p>
接著,學生自然就視頻中“救援人員匍匐上冰面”進行了解釋:匍匐在冰面上可以增大受力面積,從而減小壓強,避免冰面破裂。
三、課堂鞏固“身靜思動”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更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教師往往會花更多時間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鞏固練習的時間在無形中被擠占了。學生缺少獨立練習的機會,基本技能也就無法形成,易形成心浮氣躁的不良習慣。本堂課教師針對重點精選題目,盡量讓學生進行隨堂鞏固。
四、課堂小結(jié)“歡聲雷動”
課堂小結(jié)作為教學中最后一步,經(jīng)常會受到時間、教師情緒的影響,甚至被忽視。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建構(gòu)的過程,教學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活動。本節(jié)課的課堂小結(jié),主要由學生進行梳理和總結(jié),同學間互相補充、積極“點贊”,學生在歡聲笑語中結(jié)束了本堂課的學習。
另外,課后作業(yè)的布置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其中一項作業(yè)就是估測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完成該項作業(yè),學生要明確估測原理,設計方案進行壓力和受力面積的測量,并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得出測量結(jié)果。這一活動既調(diào)動了學生課后學習的興趣,又使學生能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的一些簡單問題。
在短短的45分鐘內(nèi)要將大量知識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又要避免填鴨式教學就需要教師精心地安排和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才能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上述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學習課堂知識,師生、生生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火花不斷迸射,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