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博
摘 要:近年來,新課程改革著重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因此,在初中語文教程的設計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在初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情感和認知融合在一起,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將依照情感教育的特點和改變,淺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情感教育
良好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初中語文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而近年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語文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對初中學生的情感教育。語文教師應著重在情感教育當中培養(yǎng)初中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和品質(zhì),并且關注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它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
一、情感教育的意義
在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的情況下,著重研究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素質(zhì),并且逐漸提升初中學生的語文欣賞和鑒賞等方面的能力,引導他們培養(yǎng)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最終讓初中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zhì),即是所謂的情感教育。
二、初中語文教學的改變
(一)初中語文教學觀念的改變
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不應該像小學一樣把日常的教學生活局限于漢字拼寫,簡單地了解課文作者生平等基礎知識上,而應該逐漸拓寬到文學藝術,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所使用的課文,一般都是情感豐富、流傳廣泛的文章或者詩詞。這些課文從不同的方面,表達出了作者自身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等多方面的感悟和理念,大多是把景色美、人性美等許多美好的情感融于一體。
因此,在教授學生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要著重向學生展現(xiàn)文章作者的心理活動和所想表達的思想情感,帶領學生融情于景,尋找作者心靈情感的閃光點。英國文學家王爾德曾言:“作者和讀者各自完成了書的一半。”這是在說明作者和讀者雙方的相互交叉作用。當在學習一篇課文的時候,學生應該運用自己的心理想法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進而充分發(fā)揮想象,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悟。最終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從這些作者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當中,學習他們優(yōu)良的品德,從中汲取到更多的人生體悟,豐富自身的情感素質(zhì)。
對初中學生來說,在學習課文的過程當中,最容易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就是雙方真摯的情感。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富含真摯的情感,充滿了作者自身對人生、社會和自然最直觀的感受,這些也是最容易打動初中學生那未經(jīng)風霜洗禮的稚嫩心靈。例如,沈從文筆下有趣的童稚之情;背影中朱自清苦澀的思念之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中的精忠報國之情,這些豐富而真摯的情感,正是初中學生,所要感受、體會的情感。
(二)初中語文學習方法的改變
新課改之前的語文學習方式僅僅局限于視、聽、說、寫等方面,這些在日常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這些僅僅只是學習的基礎。在新課改的高標準學習要求下,教師和學生都應當獲取更多優(yōu)良的學習方法,來幫助其學習更多的知識,進而提升自身情感素質(zhì)等各方面。因此,教師和學生在日常語文課堂上,要多進行互動,語文教學學習是一種群體活動,而非單獨某個人的獨立活動;要形成以老師為中心的散發(fā)性課堂互動,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都能積極參與,積極交流溝通,從而了解到不同于自身個體所體會的情感,增強對課文的感受,最終達到學習的最理想狀態(tài),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共同進步,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質(zhì)。
三、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巧造情感氛圍,感染學生情緒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大多數(shù)課文都是作者根據(jù)自身當時的所思所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和情感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些課文大多蘊含了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情感,苦悶、糾結、痛苦、喜悅、期待等等復雜的情感是作者最真摯的情感流露。所以,在課文教授開始時,教師就應當抓住機會,以課文的情感特點為中心,開始從語言上營造一種情感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切身感受到作者那時的心理世界。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曾言:“無論多么華麗的文筆,如果沒有情感,依舊不能觸碰人心底的情感?!闭Z文教學其實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大多數(shù)的學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缺失對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和耐心,最終從中并未汲取到足夠的情感知識和文學知識。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景觸情,從自身出發(fā),引領學生開始感受文章的情感,并且配合上充滿情感的語調(diào)、表情和心里活動,及時引導學生進入情感氛圍,創(chuàng)造出一個符合作者寫作情感的情感氛圍,最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方式,學習到更多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知識,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質(zhì)。
(二)大聲朗讀,融情于聲
古有:“三分詩、七分讀”,從小學語文教學開始,朗讀始終是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可獲取的重要部分,它把沉默的視覺語言文字轉化為情感豐富的聽覺有聲語言。在轉換過程中,教師要用真摯而豐富的情感語言,帶動學生們的情緒,讓他們能夠更加直面的接收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被作者豐富熱烈的情感所感染。這就是最簡單明了的情感教育,把有形的文字符號變成朗讀者抑揚頓挫的語音中無形的真摯情感。
在近年的新課改當中,著重培養(yǎng)初中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和品質(zhì)這一目的始終沒有改變,而情感教育正是這一目標的實際體現(xiàn)。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要以朗讀等多種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學底蘊和審美趣味,不斷的加強對學生積極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社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將語言朗讀合理的融入,開展于日常教學當中,是語文教師們在新課改下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點研討方向。
四、結束語
初中語文的教學方式應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而做出相應的改變,不斷的完善教學的方式、目的。情感教育作為初中語文教學重要的目標之一,教師應當在情感教育方面苦下功夫,良好的運用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最終使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譚玉鳳.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
[2]賴秀霞. 淺議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5
[3]張曉云.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文學教育(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