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2016-08-17 11:44:30張碧碧張彥彥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6年8期
        關鍵詞:心理韌性中介作用網(wǎng)絡成癮

        張碧碧+張彥彥

        摘要為探討大學生心理韌性、應對方式和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采用網(wǎng)絡成癮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和應對方式問卷對351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果表明:(1)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應對方式與網(wǎng)絡成癮三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具體而言,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和求助兩個因子呈正相關,與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個因子呈負相關;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呈負相關;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因子與網(wǎng)絡成癮呈負相關,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個因子與網(wǎng)絡成癮呈正相關。(2)心理韌性通過影響自責、幻想和合理化三種應對方式間接地影響大學生的網(wǎng)絡成癮,即上述三種應對方式在心理韌性影響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心理韌性;網(wǎng)絡成癮;應對方式;中介作用

        分類號B848.4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8.0051引言

        網(wǎng)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IA),或稱病理性網(wǎng)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當前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截止至2014年12月,中國網(wǎng)民數(shù)量達649億,其中有531%的網(wǎng)民認為自身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并且學歷程度越高的網(wǎng)民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依賴比例越大,大學本科及以上的網(wǎng)民中有639%的人比較或非常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CNNIC,2015)。網(wǎng)絡成癮主要是指個體無法控制自己對網(wǎng)絡的使用,使用網(wǎng)絡已對個體的心理、社交、學業(yè)或工作造成負面影響(Cao,Su, Liu, & Gao,2007)。網(wǎng)絡成癮是一種多維度的綜合征,包括認知和行為的多種癥狀表現(xiàn)(雷靂,2010)。大量研究表明,網(wǎng)絡成癮會導致諸如社會退縮、抑郁、孤獨等社會性和健康等方面的消極后果(Caplan,2005;Davis,2001)?;诖髮W生使用網(wǎng)絡的普遍性和網(wǎng)絡成癮的嚴重性,探討網(wǎng)絡成癮的影響因素已非常必要。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影響因素可分為三類:一是社會因素,包括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和人際關系(葛秀春,葛玲,趙婧,2011;侯友,鐘建軍,李杰,2010;王立皓,童輝杰,2003);二是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模式等(高巍,黃碧齋,2006;李濤,張?zhí)m君,2004;徐夫真,張文新,2011);三是個體因素,包括人格特質、孤獨感、應對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等(陳亮亮,葛韜韜,鄭愛明,2011;羅天玉,丁道群,2006;王濱,2006;王娟,游越,黃俊,陳瑞穎,莊紅平,2012)。依據(jù)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人與人生活的環(huán)境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過程,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是個體發(fā)展的推動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具有適應、甚至創(chuàng)造自己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能力(Bronfenbrenner & Morris,2006)。因此,個體應對壓力或挫折的能力可能對網(wǎng)絡成癮有負向預測作用,而這種能力可以被心理韌性這一概念詮釋。

        心理韌性(resilience),也稱心理彈性或復原力,是指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或危險時能成功應對、積極復原的現(xiàn)象(Tugade & Fredrickson,2004)。除非面臨重大生活事件,心理韌性在一段時期內(nèi)可被視為一種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Block & Block,1980;Luthar,Gcchetti, & Becker,2000)。研究表明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關系密切,大學生心理韌性可以預測網(wǎng)絡成癮情況。孫榮山和馬先明(2013)對中學生的網(wǎng)絡成癮情況進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網(wǎng)絡成癮傾向者在心理韌性量表上的得分顯著低于非網(wǎng)絡成癮傾向者;中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生活事件顯著正相關,與心理韌性顯著負相關,心理韌性在生活事件對網(wǎng)絡成癮的預測上具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應。王娟娟,王祥和李林英(2014)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存在顯著負相關,心理韌性中的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和情緒控制三個因子對網(wǎng)絡成癮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Li,Shi,Wang,Shi,Yang和Yang(2010)以348名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可以顯著負向預測網(wǎng)絡成癮。孫亞蜀,任俊和吳超(20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初中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總分和其中的突顯性、耐受性、強迫性上網(wǎng)、社交撫慰和消極后果因子均呈顯著負相關。

        應對方式作為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可以預測個體的適應性發(fā)展情況。應對方式是指個體面對壓力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是個體穩(wěn)定特質和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Compas, ConnorSmin,Saltzman, Thomsen,& Wadsworth,2001)。應對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注重解決問題的積極應對,如問題解決和求助;二是著力減輕痛苦情緒的消極應對,如幻想、退避和合理化。Herman-Stabl, Stemmler和Petersen(1995)發(fā)現(xiàn)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現(xiàn)心理病癥。對于癌癥幸存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減少心理困擾,而消極的應對方式則會增加心理困擾(David,Montgomery, & Bovbjerg,2006;Roesch et al.,2005)。先前的應對方式經(jīng)驗可能會決定潛在威脅是否會對個體造成創(chuàng)傷(Maier & Watkins,2010)。已有研究表明,網(wǎng)絡成癮者比非網(wǎng)絡成癮者更多采用自責、幻想、回避、合理化等應對方式,而更少采用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但是網(wǎng)絡成癮者和非網(wǎng)絡成癮者在求助因子上無顯著差異(李宏利,雷靂,2005;唐曉霞,于立群,2012;周愛保,康誠,2007)。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成癮者和非網(wǎng)絡成癮者在問題解決和求助因子上差異都不顯著(陳亮亮,葛韜韜,鄭愛明,2011;閻楠,孫月吉,馬芳,耿玲,魏曉鵬,林嬡和寧樹娥,2008;姚斌,王延松,李望舒,2008)。然而,上述探討應對方式和網(wǎng)絡成癮關系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網(wǎng)絡成癮者和非網(wǎng)絡成癮者進行平均數(shù)差異的比較,而缺少對于兩者關系以及心理機制的探討。

        心理技術與應用4卷

        8期張碧碧張彥彥: 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韌性和應對方式是兩個緊密聯(lián)系的概念,二者存在復雜的、相互建構的關系。一方面,應對方式作為心理韌性的保護性因素之一,可以預測個體的心理韌性狀況(EarvolinoRamirez,2007;Coyne & Gottlieb,1996;CampbellSills, Cohan, & Stein, 2006;Terry,1991)。另一方面,當把心理韌性作為一種人格特質時,心理韌性也可以預測個體的應對方式。心理韌性高的個體在面對逆境時更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適應行為,他們會更多地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Sexton, Byrd, & Von Kluge,2010)。Major, Richards, Cooper, Cozzarelli和Zubek(1998)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更高心理韌性的女性在墮胎后表現(xiàn)出更好的適應性(較少的心理困擾、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決策滿意度),并且這種影響受到認知評價和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Lim, Shon和Paek(2014)以癌癥幸存者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不僅可以顯著負向預測他們的心理困擾,而且在應對方式和心理困擾中起中介作用。Yu, Peng, Chen, Long, He, Li和Wang(2014)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積極的應對方式在心理韌性和創(chuàng)傷后成長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根據(jù)Davis(2001)的網(wǎng)絡成癮認知-行為模型,心理失調(diào)是引發(fā)網(wǎng)絡成癮的必要條件,而非適應性的認知風格則是推進網(wǎng)絡成癮過程的充分條件,并且前者在網(wǎng)絡成癮形成過程中處于遠端位置,而后者處于近端位置。其中的認知因素包括自我懷疑、低自我效能、負面自我評價和沉思型認知風格等,這些認知因素在網(wǎng)絡成癮中起著發(fā)展和維持的作用,認知扭曲和強化的惡性循環(huán)會不斷加重網(wǎng)絡成癮的癥狀。KaliszewskaCzeremska(2011)對Davis的認知-行為模型進行改進,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成癮的個體本身具有產(chǎn)生這種問題行為的傾向,那些人格失調(diào)或不成熟的個體更有可能染上網(wǎng)絡成癮。因此,本研究假設心理韌性和應對方式可預測網(wǎng)絡成癮,并且應對方式在心理韌性預測網(wǎng)絡成癮中起中介作用。鑒于以往研究主要是對上述三個變量作兩兩關系的探討,本研究將嘗試使用結構方程模型(SEM)作整體分析,建立三者關系的理論模型。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了390名長春高校在校生完成問卷調(diào)查,剔除49份沒有完整填寫或填答不認真的問卷,最終獲得351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00%。在有效問卷中,男性189名(538%),女性162名(462%);本科生305名(869%),研究生46名(131%);被試年齡介于17到26歲之間(M=2024;SD=190);被試網(wǎng)齡從1到16年不等(M=695;SD=312)。

        22研究工具

        221網(wǎng)絡成癮

        采用陳淑惠, 翁麗禎, 蘇逸人, 吳和懋和楊品鳳(2003)編制的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進行施測。該量表共26題,包括強迫性上網(wǎng)、戒斷反應、耐受性、人際與健康和時間管理5個維度,采用4點計分,1表示極不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被試得分越高,說明網(wǎng)絡成癮越嚴重。本研究中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在068到082之間,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222心理韌性

        采用由Connor和Davidson編制、于肖楠和張建新(2007)修訂的中國版心理韌性量表(CDRISC)進行施測。該量表共25題,包括堅韌、力量和樂觀3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0表示“完全不是”,4表示“幾乎總是”。被試得分越高,說明心理韌性越強。本研究中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介于061至089之間,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

        223應對方式

        采用肖計劃和許秀峰(1996)編制的應對方式問卷進行施測。該量表共62題,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個維度,采用2點計分。本研究中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介于043至074之間。

        23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160和AMOS210進行數(shù)據(jù)管理和統(tǒng)計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心理韌性、應對方式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

        首先對心理韌性、應對方式與網(wǎng)絡成癮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心理韌性各維度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呈負相關,心理韌性中的堅韌和力量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相關顯著,即大學生越堅韌、越有力量,其網(wǎng)絡成癮的可能性越低。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和求助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呈負相關,其中解決問題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相關顯著;應對方式中的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另外,心理韌性各維度與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責、幻想和退避呈顯著負相關;心理韌性中的堅韌、樂觀與求助呈顯著正相關,堅韌和力量與合理化成顯著負相關(見表1)。

        其次,采用分層回歸分析的方法檢驗心理韌性和應對方式各維度對網(wǎng)絡成癮的預測作用。第一步,將人口學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納入回歸方程;第二步,采用強迫進入法將心理韌性納入回歸方程;第三步,采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法將應對方式六個維度納入回歸方程。結果顯示,心理韌性能顯著負向預測大學生的網(wǎng)絡成癮(β=-019,t=-353,p<0001),但當把應對方式納入回歸方程后,心理韌性的標準化系數(shù)下降014;此外,應對方式中的幻想、自責和合理化能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見表2)。表1心理韌性、應對方式與網(wǎng)絡成瘙 毐 32心理韌性、應對方式影響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機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心理韌性直接影響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模型(簡稱:直接作用模型)和應對方式在心理韌性影響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中介作用模型(簡稱:中介作用模型)分別進行考察,用極大似然法進行假設模型的估計和檢驗。結果如圖1和表3所示,模型擬合指數(shù)較好。

        心理韌性對網(wǎng)絡成癮的直接效果值為-010(p>005),應對方式中的合理化、幻想和自責對網(wǎng)絡成癮的直接效果值分別為014(p<005)、020(p<0001)和017(p<001)。另外,心理韌性對自責、幻想和合理化均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 -042,p<0001;β= -027,p<0001;β= -018,p<001)。心理韌性對網(wǎng)絡成癮的總效果值為-025,其中直接效果占392%,通過合理化、幻想和自責影響網(wǎng)絡成癮的間接效果分別占103%、213%和293%。在模型中引入應對方式之后,心理韌性對網(wǎng)絡成癮的直接預測作用的絕對值從025降到010,且先前顯著的直接作用變得不顯著,表明應對方式在心理韌性影響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圖1心理韌性、應對方式對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作用機制

        41大學生心理韌性對網(wǎng)絡成癮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成負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王娟娟,王祥,李林英,2014;Li et al.,2010)。其中,心理韌性中的堅韌、力量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相關顯著。這說明個體在面臨困境和挑戰(zhàn)時控制力越強、在經(jīng)歷創(chuàng)傷后越能積極復原甚至變得更有力量,就越不容易陷入網(wǎng)絡成癮。相關分析反映出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之間存在共同特征,即強調(diào)個體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只是前者突出個體遭受逆境的條件,后者突出這種控制是針對網(wǎng)絡使用行為。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韌性對網(wǎng)絡成癮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但是當模型引入應對方式后,心理韌性對網(wǎng)絡成癮的直接預測作用的絕對值由025降到010,之前的直接作用變得不再顯著。

        42應對方式在大學生心理韌性影響網(wǎng)絡成癮中的中介作用中介作用模型分析的結果顯示,心理韌性對應對方式中的自責、幻想和合理化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而這三種應對方式對網(wǎng)絡成癮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即大學生心理韌性通過自責、幻想和合理化的中介作用來預測網(wǎng)絡成癮。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自責、幻想和合理化在心理韌性影響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在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方面,相關分析結果同以往的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CampbellSills,Cohan, & Stein,2006;Jaser & White,2010;Major et al.,1998),即心理韌性與積極的應對方式(解決問題、求助)成正相關,與消極的應對方式(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成負相關。心理韌性被視為個體面對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Tugade & Fredrickson,2004)。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的內(nèi)在保護性因素包括問題解決能力、自尊、情緒管理能力、自我效能、人際交往能力等(馬偉娜,桑標,洪靈敏,2008)。這些都說明心理韌性高的個體可能擁有更多的心理資源,因而他們較少表現(xiàn)出自我防御,更多地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在應對方式與網(wǎng)絡成癮方面,解決問題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成顯著負相關,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與網(wǎng)絡成癮各維度成顯著正相關。這與以往對網(wǎng)絡成癮者和非網(wǎng)絡成癮者的應對方式進行平均數(shù)差異檢驗的研究結果相似(李宏利,雷靂,2005;唐曉霞,于立群,2012;周愛保,康誠,2007)。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個體可能擁有更多的社會支持,更致力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易于卷入網(wǎng)絡成癮(于肖楠,張建新,2005)?;貧w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應對方式中的自責、幻想和合理化對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這說明個體的應對方式越不成熟,越容易放縱自己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逃避或發(fā)泄。另外,六種應對方式之間(除了求助與幻想、求助與合理化)顯著相關,可能是造成只有自責、幻想和合理化進入回歸方程的原因。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韌性僅通過影響自責、幻想和合理化的應對方式進而間接地影響大學生的網(wǎng)絡成癮。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因為心理韌性影響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因素是情緒控制和自強,即個體面對困境時表現(xiàn)出的控制力和逆流而上的力量(Yu & Zhang,2007)。這種情緒控制和自強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應對方式。心理韌性越差的個體情緒控制能力越弱,也越缺少于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力量,他們在生活中更易于采用自責、幻想和合理化的消極應對方式,從而更容易卷入病理性網(wǎng)絡使用。這些研究結果說明未來做網(wǎng)絡成癮的干預研究時應考慮心理韌性和應對方式的作用。

        43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取樣問題。本研究的樣本均來自于長春市某高校,考慮到校際間的差異,將該結果推廣到全體大學生時需要謹慎。另外,樣本量在各個年齡、學歷(本科在讀、碩士在讀)上的分布不是很均衡。二是應對方式問卷的信度問題,應對方式中的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分量表的信度較低。三是未對網(wǎng)絡成癮類型進行區(qū)分,網(wǎng)絡游戲、網(wǎng)絡關系、網(wǎng)絡色情、信息收集和網(wǎng)絡購物等不同類型成癮背后的機制可能不同。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網(wǎng)絡來進行社交的個體比使用網(wǎng)絡來進行娛樂和查看新聞的個體更容易陷入網(wǎng)絡成癮四是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本研究無法確認各個變量在網(wǎng)絡成癮發(fā)展階段中的順序,未來可考慮通過縱向研究討論變量間的先后作用順序。此外,未來研究也可以探討網(wǎng)絡特性、情境因素以及人格特質等因素對于網(wǎng)絡成癮的影響。

        5結論

        (1)總體而言,大學生的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和求助成顯著正相關,與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成顯著負相關;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成顯著負相關;而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與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成顯著負相關,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與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成顯著正相關。

        (2)心理韌性通過影響自責、幻想和合理化的應對方式進而間接地影響大學生的網(wǎng)絡成癮。這三種應對方式在心理韌性影響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陳亮亮, 葛韜韜, 鄭愛明(2011). 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9(5), 588-591.

        陳淑惠, 翁麗禎, 蘇逸人, 吳和懋, 楊品鳳(2003). 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 中華心理學刊, 45(3), 279-294.

        高巍, 黃碧齋(2006). 你的孩子有網(wǎng)癮嗎——網(wǎng)癮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家庭影響因素分析.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10), 44-46.

        候友, 鐘建軍, 李杰(2010).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生活事件、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 中國心理學雜志, 39(4), 19-22.

        雷靂(2010). 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探析.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6(5), 554-560.

        李宏利, 雷靂(2005). 中學生的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與其應付方式的關系. 心理學報, 37(1), 87-91.

        李濤, 張?zhí)m君(2004).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傾向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研究. 心理科學, 37(3), 662-663.

        羅天玉, 丁道群(2006). 人格特質、網(wǎng)絡使用動機與網(wǎng)絡成癮傾向的關系.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4(4), 365-367.

        馬偉娜, 桑標, 洪靈敏(2008). 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6(1), 89-96.

        孫榮山, 馬先明(2013). 中學生生活事件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 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32(8), 123-125.

        孫亞蜀, 任俊, 吳超(2012). 城鎮(zhèn)初中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 中國學校衛(wèi)生, 33(12), 1514-1516.

        唐曉霞, 于立群(2012).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心身癥狀、社會支持及應付方式關系的研究.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39(6), 1455-1457.

        王濱(2006). 大學生孤獨感與網(wǎng)絡成癮傾向關系的研究. 心理科學, 29(6), 1425-1427.

        王娟娟, 王祥, 李林英(2014).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心理韌性的關系. 學理論, (3), 85-86.

        王娟, 游越, 黃俊, 陳端穎, 莊紅平(2012).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自我同一性、自我控制能力的關系. 精神醫(yī)學雜志, 25(5), 350-352.

        王立皓, 童輝杰(2003).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社會支持、交往焦慮、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 健康心理學雜志, (2), 94-96.

        肖計劃, 許秀峰(1996). “應對方式問卷”效度與信度研究.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0(4), 164-168.

        徐夫真, 張文新(2011). 青少年疏離感與病理性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的關系: 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納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 心理學報, 43(4), 410-419.

        閻楠, 孫月吉, 馬芳, 耿玲, 魏曉鵬, 林媛, 寧樹娥(2008). 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者應激相關的社會支持、應付方式、認知評價和個性因素研究.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17(6), 492-494.

        姚斌, 王延松, 李望舒(2008).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心理狀態(tài)與應付方式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17(6), 506-507.

        于肖楠, 張建新(2005). 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13(5), 658-665.

        趙婧, 葛秀春, 葛玲(2011).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校醫(yī), 25(1), 18-19.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中心.(2015). 第35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周愛保, 康誠(2007). 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者的應付方式特征.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1(4), 251-252.

        Block, J. H., & Block, J.(1980). The role of egocontrol and egoresilienc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In W. A. Collins(Ed.), The 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pp. 39-101). Hillsdale, NJ: Erlbaum.

        Bronfenbrenner, U., & Morris, P. A.(2006).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W. Damon & R. M. Lerner(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pp.793-828). Hoboken, NY: Wiley.

        CampbellSills, L., Cohan, S. L., & Stein, M. B.(2006). 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 coping,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 585-599.

        Cao, F., Su, L., Liu, T., & Gao, X.(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European Psychiatry, 22, 466-471.

        Caplan, S.(2005). A social skill account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5, 721-736.

        Compas, B. E., ConnorSmith, J. K., Saltzman, H., Thomsen, A. H., & Wadsworth, M. E.(2001).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roblems, progress, 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1), 87-127.

        Coyne, J. C., & Gottlieb, B. H.(1996). The mismeasure of coping by checkli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4), 959-991.

        David, D., Montgomery, G. H., & Bovbjerg, D. H.(2006). Relations between coping responses and optimismpessimism in predicting anticipatory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surgical breast cancer pati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40, 203-213.

        Davis, R. A.(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 187-195.

        HermanStabl, M. A., Stemmler, M., & Petersen, A. C.(1995). Approach and avoidant coping: 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6), 649-665.

        Jaser, S. S., & White, L. E.(2010). Coping and resilience in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7(3), 335-342.

        KaliszewskaCzeremska, K. (2011). Modelling excessive Internet use: Revision of R. Daviss cognitivebehaviou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2(3), 129-139.

        Li, X., Shi, M., Wang, Z., Shi, K., Yang, R., & Yang, C.(2010). Resilience as a predictor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mediation effects of perceived class climate and alien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EEE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 2nd, Beijing.

        Lim, J., Shon, E., & Paek, M.(2014). The dyadic effects of coping and resilience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or cancer survivor couples. Support Care Cancer, 22, 3209-3217.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3), 543-562.

        Maier, S. F., & Watkins, L. R.(2010). Role of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in coping and resilience. Brain Research, 1355, 52-60.

        Major, B., Richards, C., Cooper, M. L., Cozzarelli, C., & Zubek, J.(1998). Personal resilience,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cop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adjustment to abor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3), 735-752.

        Roesch, S. C., Adams, L. S., Hines, A., Palmores, A., Vyas, P., Tran, C., Pekin, S., & Vaughn, A. A.(2005). Coping with prostate cancer: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8, 281-293.

        Sexton, M. B., Byrd, M. R., & von Kluge, S.(2010). Measuring resilience in women experiencing infertility using the CDRISC: Examining infertilityrelated stress, general di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4, 236-241.

        Sim

        猜你喜歡
        心理韌性中介作用網(wǎng)絡成癮
        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趨勢述評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02:36:16
        動機調(diào)控對成人英語學習成績的作用研究
        成人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6 11:56:12
        不同媒體下感知價值對品牌認同影響的實證研究
        心理彈性和核心自我評價對高中生考試焦慮的影響
        高中生網(wǎng)絡成癮及其相關因素探究
        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自尊異質性的關系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8:01:58
        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16:11
        淺談中職學生癡迷電子產(chǎn)品的現(xiàn)象與對策
        高職貧困生的心理韌性研究及其培養(yǎng)策略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31:21
        大學生感恩、孤獨感和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5:56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婷婷亚洲岛国热超碰中文字幕|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国产成人av 综合 亚洲| 国产高清白浆|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狼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合集|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天堂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色婷婷久久免费网站| 精品成人av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av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99久久久精品国产性黑人| 国产三级黄色大片在线免费看| 巨人精品福利官方导航|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偷拍|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爽快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 狼色在线精品影视免费播放| 国产性色av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h国产视频|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日本一道dvd在线中文字幕|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日天天射| 日射精情感性色视频| 国产亚洲女在线线精品| 日本午夜理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无乱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