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郭剛
摘 要:語文教學是小學基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法是增加學生積累,開闊學生視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從課前導讀、課內閱讀、拓展閱讀、品評式閱讀、泛讀與精讀五個方面展開討論,探討如何從課堂教育與課后學習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法;導讀;泛讀
語言文字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中所用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我們的基礎教育——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教會學生聽說讀寫,與人交流的任務,更深遠的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漢語文化。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語文學習也是一個基石。在現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害怕寫作文,不會書面表達用語,古代文化常識缺失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將在下文中談一談對閱讀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的一些理解。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也是自主學習的主要方法。小學生由于認識字的數目較少,分辨能力也不夠強,他們的閱讀內容應該由老師和家長共同引導和篩選,這樣能夠高效地進行閱讀工作。下面將通過五個方面來具體說明語文閱讀教學法的
應用。
一、利用好課前導讀
語文課本每個單元前面都會有章節(jié)導讀,這個導讀旨在闡明本單元的主題,進行情感鋪墊,同時也是明確學習任務。在進行正式的課文教學前,教師可以利用導讀引導學生去讀一些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文章,這樣既可以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初步了解,提升教學質量,又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同時也能對單元主題的內容有更多情感共鳴。例如,在學習古詩詞單元前,可以讓學生分組查閱相關詩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詩人所處的朝代背景,這樣,學生既能對將要學習的詩人有初步了解,又能增加古詩詞積累。當學習民俗類課文時,也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一些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見聞,又使教學氣氛風趣幽默。
二、課內閱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讀的次數多了,語感和理解都會有所提升,甚至一些朗朗上口的文章多讀幾次就背誦下來了,這就是最初的積累。人最初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讀的次數多了,腦海中有了文章的模樣,就可以“依樣畫葫蘆”地進行學習。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不會遣詞造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腦中無物”,即腦海中沒有一個基本的寫作模式,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去讀課文,背誦一些經典的段落,增加自身積累,尤其是古詩文的積累。不管是寫作中,還是在日常交流中,都應鼓勵學生適時引用古詩文,這樣能為文章、表達增添很多色彩。
三、拓展閱讀
拓展閱讀又是對學生的一個更高要求。完成了課本的學習后,適當布置一些教師經過篩選的文章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接觸更多的文學作品,這項工作也可以放到寒暑假來進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推薦他們看一些故事性、趣味性較強的作品,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布置一些中外名著、古詩詞、現代詩歌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多看一些文學大家的作品,加大閱讀量,增加文學積累。
四、品評式閱讀
高年級的學生經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理解力和判斷力,能夠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認知。這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品評式”閱讀。例如,讀一篇文章,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哪部分、哪句話,甚至是某個詞某個字有什么理解。認為用得好,好在哪里;認為用得不好,學生自己有什么獨到的見解。這樣多進行一些品評討論的閱讀交流,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學習古詩歌時,經常會有詩歌鑒賞的題目,這也是品評式閱讀的一部分。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寫一份對所學詩歌的理解和鑒賞,然后大家互相交流,集思廣益。久而久之,學生對文字的鑒賞能力就會有所提升。
五、泛讀與精讀
高年級的學生應當具備快速閱讀和仔細閱讀的能力??焖匍喿x考查的是學生從一篇文章中快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仔細閱讀考查的是學生抓住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鑒賞文章中好詞好句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以培養(yǎng),這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以上是我對閱讀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一些理解。閱讀既是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也是模仿學習的最初積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語文學習及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使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徐秀鳳.閱讀法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意義及運用[J].理論與實踐,2015.
[2]范芳.構建小學語文“品評式”閱讀教學模式[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