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俊海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兒童思維最活躍的時期在七至十二歲,也就是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是最佳的選擇。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課外教學平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呢?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能力;二是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三是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平臺 創(chuàng)新思維 培養(yǎng)方法
課外教學是學生將理論在實踐中認知的重要途徑,認知往往在學生對課內理論感悟的撲朔迷離中產生,在生理的鍵盤上存檔。心理學家認為:“愛好和興趣能使認得大腦皮層不斷產生新的沖擊力。”在學習過程中有了興趣,小學生對于學習就有了一種渴望感,一種決不罷休的探索實踐精神。這就要求小學生在課外學習中,不再受教材范圍的限制,能由心所想、獨立自主地發(fā)展和探索問題。
一、從激發(fā)學生求異思維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課外楷模作用尤其重要,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盡量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特別善于模仿,而和學生接觸較多的教師便經常成為學生模仿的直接對象。他們相信老師無可厚非,可是我們應教會他們老師說的并不都是對的,要學會思辨地看待老師的一言一行,我們愛老師,更愛真理。鑒于此,老師應該是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人,學生會像老師一樣不自覺地學習創(chuàng)新。身教重于言教,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強調創(chuàng)新的重要,也不及實實在在的一次創(chuàng)新來得直接。教師提的問題要有創(chuàng)意,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說出幾個答案,這些都要求教師一定要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經常和學生一起搞一些活動,如“腦筋急轉彎”、“成語接龍”,老師也成為參與者。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思維活躍了,許多同學回答問題更有創(chuàng)新性,這就是教師榜樣作用的效應。
老師的榜樣帶頭作用會讓小學生思維得以活躍,這樣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思維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它的分類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例如單一思維與多向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聚斂思維與擴散思維,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動態(tài)思維與靜態(tài)思維,等等?,F代社會要求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式,如果只使用單一的思維方式,那么思維容易僵化,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法,才有可能出現創(chuàng)造的奇跡。
創(chuàng)新思維的核心是求異思維。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能使思維更深入,理解更透徹,運用更靈活是求異思維的關鍵。這就要求老師在日常教學當中鼓勵學生參加一些課余知識競答,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表異議,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尤其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鼓勵一個問題多種答案。因為一個問題不止一個答案,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就很可能不相同,如果鼓勵學生在解答問題時,進行多方面的思考,找出幾種不同答案,就可能使思維縝密靈活,從而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獨到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二、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大自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外就是學生思想活躍的跳板。因此,不要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有時異想天開的提問或回答是調皮、故意氣老師。即使是異想天開,也應給予鼓勵,畢竟它是孩子頭腦中思維的結果,更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信號。記得在我一次教學過程中,有一次給學生布置了一篇小作文,題目是寫一個小動物,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抓住小動物的特點寫。課外有位同學問我:“老師,人是不是小動物?”這樣的問題可能多數老師都會生氣,但我卻笑了笑,溫和地對他說:“你說呢?”這位同學說:“老師,我家的大黃牛有四五百斤,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動物?!辈荒苷f他是錯誤的,只是有點異想天開。我說:“就按你說的去寫吧?!钡诙煳铱吹搅怂淖魑模喝俗砸詾槭堑厍蛉f物的主人,仗著力量大,仗著會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著,卻把其他動物趕盡殺絕。要知道你們人也是動物,和老鼠相比,可能會嚇死它們。但是在其他大型動物的面前,人卻小得可憐……學生能將人和動物結合的論證,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是一次理論合實踐的初探。
三、注重師生和諧的關系的建構,推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比谇⒌膸熒P系可以促進學生聽其言、孝其行、親其師、信其道,可以讓學生在寬裕的課堂學習中想他人所未思,言他人所未言,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自己。教師無意的微笑、對學生言語的關懷、無意的一次家訪,對于學生來說無形中形成一股濃濃的親情。打破學生嚴師嚴教的傳統思維,讓學生切身感到師者如父,學生愛老師,老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老師要有探求真理的模范效應,使所教所授學生能輕松愉快接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更好地推動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活動要讓學生當主角,給他們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老師從旁協助的同時讓學生展開想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和愛好人生的興趣,開發(fā)求異思維。形式多變的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良好平臺,究其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待大家共同進一步探究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吳清彩.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3(S1).
[2]程鳳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青年文學家,2009(7).
[3]金芳萍.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甘肅農業(yè),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