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斌
摘 要:目前,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方面,將移動教學介入傳統教學課堂的教學方式還比較少,據調查和對CNKI上移動教學論文搜索的結果統計,即使有少部分課程的教學引入了部分移動教學元素,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些公共課程(例如:思想政治、公共英語等)。而在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課程中對于移動教學的應用還是很缺乏。針對鐵路特色高職院校現有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如何與頂崗實習相結合,實現實習教學與校內教學相補充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頂崗實習;教學實踐
長期以來,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直以沉悶,難于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而被教學研究者詬病。尤其是對于專業(yè)課的教學來說,這種情況更加普遍。一方面,受教學內容的限制,本身決定了傳統教學形式下的專業(yè)課要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共課更難以被學生接受和喜愛。另一方面,受實訓條件等客觀原因的限制,學生在學校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與現場工作需要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存在著一定情況的脫節(jié),學生認為到現場工作以后還需要重新學習部分專業(yè)知識,因此對于校內的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受到以上這些客觀條件的限制,高職院校的校內教學與頂崗實習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現了脫節(jié)的現象。本文主要從移動教學引入傳統課堂教學的應用思路、頂崗實習教學和校內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試點過程中的幾點體會來進行闡述。
一、將移動教學引入傳統課堂教學的應用思路
移動教學為傳統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補充。課堂教學是有時間限制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困難或者是對課堂知識還沒有完全理解的話,都可以通過移動教學的手段向老師和同學進行請教和討論(比如:目前較為流行的微信、QQ、大學城空間等專業(yè)學習社區(qū))。通常這些移動技術都是可以隨時隨地實時交流的。所以,對于一門使用傳統教學方式開展的課堂,任課老師可以開設一個專門的課堂微信群或者QQ群、大學城空間討論組,為學習了這門課的學生提供一個問題的提出、討論和解決的公共網絡環(huán)境。
移動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能隨時隨地地學習,并且在資源、環(huán)境、地點、內容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目前比較常見的移動教學手段如:云計算、互聯網、視頻公開課、微課等。這些途徑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學生只需要運用手中的移動終端便可以獲得,而不會增加他們額外的開銷。學生如果對教學中的某部分內容不甚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學習,就可以通過移動學習這類多渠道的信息查找來開展自我學習。
二、對頂崗實習教學和校內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試點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筆者于2015年下半年,在部分頂崗實習學生和部分校內學習學生中進行了移動教學的試點。教學試點的背景如下:20名在廣州鐵路集團總公司實習的大三學生(其中,這20名學生又被分別安排到了總公司下屬的各電務段,并且實習工作正好與本學期大二所開設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相關),20名在校進行正常學習的大二學生。開展教學的課程是大二本學年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區(qū)間閉塞自動控制。在教學試點的前期,任課老師建設了相關的課程微信群和課程專屬的微信公眾訂閱號,將學習這門課程的在校生和實習生全部納入該微信群。此外,在大學城空間中,專門開辟了針對這門課程的教研苑。一方面,校內的課程教學如期按授課計劃在大二學生中開展;另一方面,在每個學習任務講解完成后,會將該任務的內容以訂閱號的形式定期進行推送。通過這兩年的教學試點,我們對于把移動教學應用到校內教學與頂崗實習教學的這種教學形式有下面幾點體會。
1.移動設備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成為學習的重要工具
不管教育研究者認不認同,目前的事實是移動設備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成為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對于學習信息的下達、反饋,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移動設備。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使用移動設備開展教學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這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深思,但是這個問題的解決必須要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地嘗試和摸索才能得到答案,光靠理論的假設永遠只能是紙上談兵。
2.基于網絡的學習社區(qū)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通過移動學習創(chuàng)建的特定學習社區(qū),使學生和老師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學習心得和學習成果,老師也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和交流。此外,社區(qū)為學生提供的海量學習資源也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個性化地學習,學生只需要通過移動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使學習變得更加快捷、方便,容易獲取。
頂崗實習作為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由于其參與學生人數眾多,實習地點相對分散,長期以來一直是學校教學和管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袁村.移動學習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及啟示[J].科教縱橫,2013(20).
[2]王偉,鐘紹春.大學生移動學習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9(4):81-8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