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萍蓉
摘 要:文言文閱讀教學要注重目標引領、言文合一。看一堂課的教學是否高效,要看它是否符合學生學習需要,能否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要看教學流程安排是否成漸進深入的序列,教學活動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學的邏輯。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教學目標;言文合一;《小石潭記》
怎樣的文言文閱讀教學課才是有成效的課?許多名家的課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清晰、有效的目標意識。知道應該教什么、為什么要教這些內容,并且把目標意識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
這樣清晰的目標意識首先要基于教師的專業(yè)視角,對文本進行“職業(yè)性閱讀”,深入發(fā)掘文本豐富的教學價值,并且對文本的教學價值進行分析、提煉和優(yōu)化,從中確立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主要包括:一是語文知識——可帶領學生開展言語訓練的文本的言語價值,包括蘊含豐富的情趣與理趣的詞句、恰切的修辭手法、典型的表現(xiàn)手法乃至獨特的標點用法;二是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思的能力。然后,進一步思考如何定位與編制統(tǒng)帥教學的課時目標,選擇與處理圍繞目標的教學內容,設計與呈現(xiàn)實施目標的教學流程,設計與組織達成目標的學生活動,設計與反饋強化目標的高效作業(yè),從而逐步培育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所選課文,以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為主。古代游記,大都比較簡單,但寫景狀物各有其特色,大多是作者感事抒懷、借景言情之作?!缎∈队洝窢顚懞嫌乐莞浇囊惶師o名水潭,文章突出其石底水清、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的特點。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但地處荒野、人跡罕至,無人賞識,“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潭的命運不正是人的命運嗎?這與作者志向遠大、才華滿腹卻被貶永州司馬的遭遇何其相似!所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景色分明是作者心境的投射。一如《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山”和“萬徑”“絕、滅”了人、鳥的蹤跡,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在作者筆下,“千山”“萬徑”都是雪,致使“鳥飛絕”“人蹤滅”,就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但江是不會存雪的呀,難道這個孤獨的老漁翁,真的是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嗎?這境界其實就與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有異曲同工之妙。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失意孤獨之情漫上心頭,無邊無際。人“無情”,只得轉向非人卻“有情”的草木中去尋找慰藉和寄托。但是,幽蘭“不以無人而不芳”,雖然被貶,雖然落魄,其內心還是不甘的,還是心存希冀,等待“如有用我者”的,一如姜子牙等待“周文王”,于是更感孤獨和懷才不遇。但學生要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難度的。柳宗元寫的《永州八記》之所以成為著名的散文名篇,歷來人們對這些游記的評價都極高,在于他不像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樣,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點浮泛的印象,他的游記不僅描繪了山川景物形態(tài),而且在自然山水的描繪中融入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和現(xiàn)實情懷(“堙厄感郁”的處境和心情)。但對作者如何以文言志、以句見情,即融情于景、以實寫虛、動靜結合的寫作特色進行欣賞評價,更不是易事。因此,在引導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欣賞評價,應是教學的重、難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文言文閱讀教學目標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表述雖然只有短短幾句話,但這樣的要求卻不僅僅是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更反映了一種語文素養(yǎng)上的要求。
“積累”“感悟”都是極為個性化的閱讀方式,教師無法替代學生去積累、感悟。而“誦讀”更需要品味意蘊、投入感情。這樣的文言文學習要求反映出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是強加給學生的,而必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教學規(guī)律。
看一堂課的教學是否高效,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學生學習需要,能否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價值的活動和高成功期待的課堂才會使學生盡力投入地學習。因此,在確定隱性的教學目標的同時,應有一個在一節(jié)課內能夠實現(xiàn)的顯性的教學目標。學生能夠看見學習結果,通過在活動中的有價值的參與,通過盡力,有學得的可能,這樣的課堂教學在教學結果的顯現(xiàn)上才會呈現(xiàn)出吸引力。
因此,就《小石潭記》的教學而言,教學內容的選擇應關注文言文和游記散文的文體特征。由此,筆者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會解釋并清楚為什么這樣解釋“樂”“斗折蛇行”等重點文言詞語。
2.通過多種朗讀,領會本文“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感受、發(fā)現(xiàn)、欣賞小石潭的美,體會作者的情感。
筆者認為這樣的目標定位是明確而集中的。因為一堂課的時間是個常數(shù),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一兩個點,可以形成強烈的刺激,徹底解決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課才是高效、優(yōu)質的課。同時,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有所兼顧,三維融合,相互滲透,充分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看一堂課的教學是否高效,還要看教學流程安排是否成漸進深入的序列,教學活動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學的邏輯?;顒釉O計應根據教學目標,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一系列在同一話題下環(huán)環(huán)相扣、銜接自然且能構成一個有梯度的、形式不同的任務,即讓文本解讀走向學生,使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結果。有了感同身受,文本解讀才會真正落到實處——學生在完成不同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語言,運用了語言,獲得了能力。而這個序列步驟,教師必須了然于胸,才會張弛有度、收放自如。
同時,文言文教學要避免兩個極端:“毀于清議”與“死于章句”。那么,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怎么做?
顯然,涵泳當是一條捷徑,為眾多教學大師所推崇。反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私塾教育即強調一種直觀而又簡單的教學理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結果是在無形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對文章的一種感悟力,就是所謂的“慧根”??梢姡谭ㄇХN讀為本。對文言文的理解賞析,如若建立在朗讀的基礎上,配以適時的點撥指導,學生必然能夠體會語言的節(jié)奏與韻律,必然能夠揣摩文意。以幾個詞語為切口,前后勾連,入得文字,又出得文字,是突破瓶頸的有效途徑。筆者采用言(文言)文(文章、文學、文化)合一的教學策略,通過不斷地引導和追問,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廣泛的對話,在對話中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由讀懂文本到讀懂作者,最終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以這樣一個問題引領學生讀出自己:
當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間躊躇徘徊之時,與他同時參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貶再貶的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這樣寫道:“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眲⒂礤a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但他卻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樂,并且滿懷希望——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你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
具體的教學流程如下:
1.開門見山,直接導入:直接出示課題《小石潭記》,導入新課。
選擇直接導入,是因為這樣可以實現(xiàn)本色閱讀,摒棄反復推敲、精心準備的導語,學生沒有受到老師思維定勢的影響,不會被框定在老師的理解和認識中。學生可以原生態(tài)地自由閱讀,產生最初的閱讀疑問,獲得最初的情感體驗。
2.同桌合作初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沒有專門的知識,不掌握專門的技巧是無法讀懂的??疾槲难晕拈喿x能力,考點在課內,材料在課外,如果看不懂文言文的意思,那怎么去理解分析呢?因此,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要積累眾多的知識: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詞義不同的詞、重點虛詞用法、多種句式等。怎么積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讀懂淺易的文言文,這里提出了一種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即注釋研讀法。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評析,來“發(fā)現(xiàn)”和歸結朗讀的技巧——停頓恰當,節(jié)奏分明。
其實,“借助工具書”“借助注釋”都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這也充分表明教師不應該包辦一切,而是應該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學。而且,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積累字詞之外,語法就顯得很重要了。雖然,初中階段的學習要以“文”和“言”為中心,對于語法知識只要涉及即可,不必作為授課的重點,但是要注意隨時滲透。所以,課上還要通過朗讀停頓的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解釋文言詞句的規(guī)律,授學生以“漁”(比如“心樂之”中的“樂”,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就是活用為動詞),希望假以時日,可以達到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小組合作再讀:讀出一分景物的特點(讀懂文意,理解賞析)。
“作為游記,移步換景是它最大的特征。那柳宗元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以此作為過渡,筆者的主問題是這樣的:試著用一個字“一網打盡”小石潭的景色特點,并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說一說。
教學的切入點應當是文本特點和學生需求。切入點符合學生學習需要,才會激發(fā)學生有效學習的動機。素讀,獲得最初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驗,同時,引導樹立自主學習、質疑探究的意識。
同時,學習活動要為“課眼”服務?!澳隳苡媚膫€字‘一網打盡小石潭的景色特點?又是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這樣的特點的?”對這一主問題的探討,可以拎起全文的整體教學,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串起對重要詞句的疏通及規(guī)律的把握,以及本文“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的學習。
4.自由放聲三讀:讀出幾許作者的心情(讀評作者,探究反思)。
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融情于景、以文言志、以句見情,即作者個人的身世之感和現(xiàn)實情懷(“堙厄感郁”的處境和心情)呢?
(1)主問題:面對小石潭的如此美景,柳宗元心情(感受)如何?
對這一主問題的探討,最大的作用是,圍繞教學點“清”,教學流程進一步推進,文本的解讀走向深入,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呈現(xiàn)出來: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追問,通過對話和傾聽,帶動學生深入文本內核,沉入文字背后,深度體會作者情感。
(2)鏈接柳宗元生平簡介,探究原因。
(3)鏈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陋室銘》,談談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
這兒采用移情的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并注重觀點和角度的多元,增強表達欲望。
基于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筆者設計的作業(yè)是這樣的: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熟悉的景點,寫一個兩三百字的片斷,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注生活,關注人生,凈化思想。由書本向現(xiàn)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環(huán)節(jié)把課本和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在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并對學生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閱讀技巧,包括閱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閱讀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閱讀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等綜合能力)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以言語形式為抓手,主動探究,提高運用語言這一工具的能力(即聽、說、讀、寫、思的能力),掌握祖國的語言,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形成必需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