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斌 馬玉
摘 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選編的《莊子·逍遙游》的課下注釋很是詳細,對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莊子的思想作用很大,但是個別詞語的注釋還有待斟酌。
關(guān)鍵詞:教科書;《逍遙游》;注釋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選編了《莊子·逍遙游》,課下注釋豐富詳細,但個別注釋值得商榷。
一、“怒而飛”
振翅奮飛。怒,奮發(fā),這里指鼓起翅膀。(教材注釋)
《辭?!泛汀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均將“怒”注解為“形容氣勢強盛”,并直接引“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作為例句。而《漢語大字典》中將“怒”注解為“奮發(fā);奮起”,也直接引“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作為例句。
經(jīng)比較,教材將“怒”注釋為“奮發(fā)”是正確的,可是將之直接解釋為“鼓起翅膀”就顯得牽強了。筆者認為,課下注釋可延用《漢語大字典》的注解,調(diào)整為:“怒:奮起。怒而飛,即奮起而飛,意即振翅奮飛?!?/p>
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乘著旋風環(huán)旋飛上幾萬里的高空。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教材注釋)
《漢語大字典》將“摶”注解為“回旋;盤旋”,并以“希鵬舉以摶天,蹶青云而奮羽” (曹植《玄暢賦》)“濕庭凝墜露,摶風卷落槐”(庾信《晚秋》)為例?!掇o?!穼ⅰ皳弧弊⒔鉃椤碍h(huán)繞;盤旋”,并引“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為例。
對原句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文中“上”名詞活用為動詞,即往上飛?!岸北硇揎?,“摶扶搖”表示動作的一種方式,顯然將“摶”注釋為“環(huán)旋著往上飛”是不可取的,應(yīng)將“摶”注解為“盤旋;回旋”。對句意的注解也應(yīng)取《辭?!分小耙庵^鵬鳥鼓動翅膀,結(jié)聚風力,乘風盤旋上飛九萬里”之意。
三、“小年不及大年”
年,壽命。(教材注釋)
“年”,《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將之注解為“年齡;年歲”,《辭?!泛汀稘h語大字典》均將之注解為“歲數(shù);年紀”,均無“壽命”之意,
結(jié)合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應(yīng)指年紀小的(人),“年”注解為“年歲;年紀”較為恰當。
四、“以五百歲為春”
以五百歲為春,意即兩千年為一年。(教材注釋)
此處注釋雖沒有錯,卻不太妥當,可以注釋為“把五百年當作春季”。當然,此處不作注解也不會影響對句意的理解。后文“以五百歲為秋,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對四季的理解有輔助作用。《廣韻·諄韻》:“春,四時之首?!薄豆騻鳌る[公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漢語大字典》)如要注解,只需對“春”作注解:“春: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币嗫稍鲅a《荀子·王制》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這一常識。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能理解了。
五、“絕云氣”
絕,直上穿過。(教材注釋)
《辭?!分袑ⅰ敖^”注解為“穿過;越過”,《漢語大字典》將“絕”注解為“橫渡;穿越”。根據(jù)原文“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可知鵬鳥已上九萬里高空,背負青天,穿過云氣往南飛。將“絕”注釋為“直上穿過”顯得注釋太窄,“直上”只表示鵬鳥上飛的一種方式,可以將“直上”刪去,注釋為“穿過”或“穿越”即可。
六、“知效一官”
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效,功效,這里是“勝任”的意思。(教材注釋)
把“效”注解為“功效”似乎不準確,理解為“勝任”似乎也顯得牽強,
查閱《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效”有“模仿;效法”之意,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將之注解為“模仿;效法”會更好,原句可譯為“才智能使一方官員效法”。
七、“行比一鄉(xiāng)”
善行能聯(lián)合一鄉(xiāng)的人,比,合。(教材注釋)
“行”,《漢語大字典》注解為“行為、德行”;《辭海》注解為“行為、造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則注解為“品行”,并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楚辭·九章·橘頌》)為例。故教材注釋中將該字譯為“善行”不當,應(yīng)將其注解為“品行,德行”。
“比”,《辭?!纷⒔庵杏小昂晚槨敝猓⒁浴巴醮舜蟀?,克順克比(順:使民順從。比:使民親附)”(《詩經(jīng)·大雅·皇矣》)為例?!稘h語大字典》中注解為“合;親和”,并以“其容體比于禮,其節(jié)比于樂(陸德明釋文:比,親合也)”(《禮記·射義》)“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發(fā)遺”(《漢書·楚元王劉交傅附劉歆》)為例。
筆者認為,教材將“比”理解為“聯(lián)合”,不太準確,原文“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屬于對舉,將其注解為“和順”比較恰當?!靶斜纫秽l(xiāng)”即“品行、德行能使一鄉(xiāng)之民和順”。
八、“而征一國”
能力使一國之人信任。征,信,這里是“取信”的意思。(教材注釋)
《辭?!贰稘h語大字典》中對“征”的注解有以下幾項:
①遠行。②征伐;征戰(zhàn)。③爭奪;奪取。 ④賦稅。⑤舊同“鉦”。⑥姓。⑦“徵”的簡化字。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六版中則增補了以下4個義項:
①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妒酚洝翁蟊炯o》:“趙相征至長安,乃使人復(fù)召趙王。” ②追究;追問。③應(yīng)驗。④求;取。
上述辭書中均沒有“信”“取信”之意。
根據(jù)原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結(jié)合語意的遞進關(guān)系看,筆者認為此處“征”作“征召”理解較為合理。課文下可以這樣注釋:“征:征召,特指君召臣?!痹淇梢赃@樣理解:“所以,那些才智能使一方官員效法,品行、德行能使一鄉(xiāng)之民和順,德行能使一個君王滿意,才能能夠使一國之君召見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只斥鴳一樣?!?這樣一來,學生理解莊子在文中提出的“無己、無功、無名”思想就水到渠成了。
九、“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宋榮子嗤笑這四種人,猶然,笑的樣子。(教材注釋)
此處將“猶然”注釋為“笑的樣子”顯然是錯誤的?!稘h語大字典》中對“猶”的注解是“猶,連詞,尚且。多與‘況配合使用,表示反問?!队衿と俊罚骸q,尚也。《史記·游俠列傳序》:‘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災(zāi),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根據(jù)原文“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可知此處“且”相當于“況”,從用法和語境不難看出,“猶”在此處是“尚且”之意。
(責任編輯: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