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姍
【摘要】所謂關聯詞是指一個或幾個詞在語義上起到與上下句相關聯作用的詞語。寫作過程中,關聯詞的使用可以提升語篇的銜接性,準確地表達各個分句之間的關系。與之類似地,對主語的提及可以使信息明朗化,減少歧義現象的產生。然而,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在漢語政論文中,出于簡潔的行文需要,通常有邏輯關聯詞缺省的現象以及無主語現象的產生。然而,這一缺省在英譯過程中卻會加以增補轉化。
【關鍵詞】翻譯 邏輯關聯詞 無人稱小句
一、主語的缺如和增補
除去漢語善用動詞,英語善用名詞的這一語言使用習慣,這種區(qū)別從審美角度看來產生于如下原因:首先,“簡潔精美”是中外相同的審美取向。在行文中尤其是書名中避免冗長是早已達成的共識。因此,書名的翻譯不能置字數多少于不顧;其次,在同等簡潔的題目中,漢語標題的選擇受“感性模糊美”的影響:“實現”這一行為的發(fā)出者并沒有被點明。這層沒有被點破的窗戶紙表明,在漢語中,主語既然不言自明,不如隱而不宣,這樣可以使句子個更洗練簡潔;第二,主語虛位以待可使讀者產生一種替代性主體感,親近感,無形中把讀者拉近了行為事態(tài)的進程。然而,英語具有嚴謹的語法規(guī)則性。在有謂語動詞出現的句中,英語無一例外須有一個主語來配合形成主語加謂語的一個核心結構,并保持數的一致性。因此,在翻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譯者大多面臨著兩個選擇:或是嚴格按照英語語法,增補出隱而不宣的主語“我們”,或是直接省去原文的動詞“實現”,凸顯中國夢的具體內涵。取舍之間,“題目簡潔”這一審美標準決定了譯者的選擇。因此,大部分英語譯者將題目改為名詞短語加of引導的后置定語作為標題。將“中國夢”置于句首,不僅保持了題目的簡潔美,更是符合英文讀者“前重心后描述”的認知習慣,將“中國夢”更加鮮明地印在了英文讀者的腦海中。
當我們翻開目錄,我們會發(fā)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出現在目錄時則往往呈現出另一種譯法“WE ARE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很明顯地,這些版本增補了主語“we”。由于人們對于書名的第一審美標準是簡潔明了,而對目錄及正文的簡潔性審美需求則沒有那么高。優(yōu)秀的譯者在進行書名翻譯時要在確保簡潔的同時保證語法的得體性,在目錄及正文翻譯時則要盡可能囊括所有原文語義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
二、邏輯關聯詞的缺如及增補
漢語的模糊美和英語的明晰理性美體現在原書英譯本邏輯關聯詞的增補上。漢語重意合,少用或不用邏輯關聯詞,句法結構猶如波浪般曲折向前。而英語重形合,句法結構猶如樹狀層層推進。由于漢語演講講究句型對仗工整,句式整齊劃一。從音美角度講,在用并列短語及句式來增加整體氣勢時,通常省略邏輯連接詞“and”以及“to”從而保持音節(jié)數目的穩(wěn)定,維持一定的節(jié)奏規(guī)律,但英譯中會進行增補。
例:
1.實現我們的發(fā)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To achieve our development goals, we must no only strengthen ourselves materially but also culturally and ethically.
2.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we must have such confidence in our path, theory and system to truly measure up to these famous lines: “in spite of all beats, it stands still, not bending low, Whether from east,west, south or north the wind does blow”
除此之外,漢語版本在三兩詞語短句并列時往往并無連接詞“and”,但是英語會進行添補。例如:
3.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make our country prosperous and strong, revitalize the nation, and make the people happy.
三、結語
漢語政論文英譯過程中,源語言缺省的邏輯關聯詞及事態(tài)相關者往往會進行增補。這種改善及帶來的良好表達效果體現出語言的碰撞不是要熄滅任何一種熠熠奪目的光彩,而是要激出兩種各自絢麗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章艷.翻譯美學理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宋志平.英漢語形合與意合對比研究綜觀[J].東北師大學報,2003(2):92-98.
[3]隋榮誼,李鋒平.翻譯美學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1): 54-57.
[4]張思潔.意合與行合[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54.
[5]朱英毅.政論文中排比句翻譯策略研究——以《十七大報告》及英譯本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0(1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