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摘要】項目式學習主張從學習者角度出發(fā),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特征。本研究以可行性、實踐性、多樣性及動態(tài)性為原則,嘗試構建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項目式學習框架,并探討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實施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策略與方法,以期促進學生語言、知識、技能、情感的協(xié)調發(fā)展,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及跨學科學習能力。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框架 實施策略
一、前言
當代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在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項目式學習集中體現(xiàn)并貫徹了語言的“學”和“用”的統(tǒng)一,具有基于任務的語言教學模式和基于內容的語言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能促進語言、內容和技能的同步習得,是實現(xiàn)外語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途徑。本研究試圖構建適合我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環(huán)境的項目式學習框架及其實施策略,以期為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提供依據(jù)和參考。
二、項目式學習基本特征
項目式學習是“按照課程內容和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以設計的學習項目為中心,以小組作為主要組織形式,以項目來驅動學生的學習,通過對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完成學習內容與活動任務,運用已有知識和新知識,達到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意義學習”。
項目式學習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自主性。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責任者,自主選擇相關知識信息,自主選擇和應用相關學習策略,對自己實際學習活動進行監(jiān)察、評估、反饋,并進行調節(jié)、修正和控制。第二,合作性。學習者之間是一種分工與合作的關系。師生以及生生之間圍繞項目的選擇、設計與完成進行多元化的探索、交流與協(xié)作,形成“學習共同體”。第三,探究性。教師調動多種教學資源,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智力和社會交往環(huán)境,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深入探討,反復研究,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精神與技能。
三、項目式學習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國外有關外語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研究,經歷了萌芽(如Fried-Booth,1982)、影響擴大(如Haines,1989)、理念探討(如Stoller,1997)和模式構建(如Beckett & Slater,2005)幾個階段,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諸多學者對項目依托的語言教學進行了理論與實踐探討,如Vincent(1990)探討的寫作教學、Fried-Booth(2002)設計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等。亦有學者探討了依托項目在二語/外語教學中的優(yōu)勢,如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性(如Malcolm & Rindfleisch,2003)、訓練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如Kagnarith et al,2007)等。
2.國內研究現(xiàn)狀。項目式學習于20世紀90年代末被引入我國。劉景福、鐘志賢(2002)介紹了國外開展的項目式學習實踐。近年來,有學者嘗試構建基于項目的外語教學框架或模式,如張明芳(2011)從后方法視角構建了適合我國外語教學環(huán)境的項目式學習框架;李立、杜潔敏(2014)開展了大學英語分科教學背景下學術英語PBL教學模式研究。還有學者對依托項目的外語教學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如何軼君(2011)開展了項目式學習對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學習者口語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研究;王勃然(2013)對項目式學習模式影響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諸多因素進行了探究。
四、基于項目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構建
1.構建原則。構建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項目式學習框架應遵循以下原則:(1)可行性。針對學生個人需求、學業(yè)需求、社會需求及需求變化特點進行項目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認知能力、興趣等特點,確保項目式學習的可行性及有效性。(2)實踐性。項目的內容可以以學科為依托,也可以跨學科設計。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內容,項目內容不能隨意主觀臆造,脫離實際生活。(3)多樣性。多樣性主要體現(xiàn)在項目目標多樣性及項目評估形式多樣性。人才培養(yǎng)目標既要注重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注重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評估項目既包括學習結果,也包括學習態(tài)度、參與程度等。(4)動態(tài)性。教師要根據(jù)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因素,科學靈活的設計和調整項目式學習要素,不斷豐富和完善項目式學習理論框架。
2.模式闡釋。根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中對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筆者設計了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項目式學習框架,該框架主要有五大要素構成:口語能力、非語言能力、非智力因素、信息技術和學科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信息化背景下基于項目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
從交際語言能力理論的觀點看,口語能力通常包括語言要素的運用能力、話語組織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大學英英語口語教學不能僅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還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非語言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個性心理因素,包括動機、態(tài)度等。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調動學生口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
基于項目的學習內容是現(xiàn)實生活和真實情境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復雜的、多學科知識交叉的問題。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交叉知識進行開放性探索,掌握本學科知識的同時,了解跨學科知識和豐富相關的百科知識,這打破了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學生分科學習,人為割裂知識的弊端。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學習者提供運用多種技術進行項目選擇、計劃、實施及成果展示的機會。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為基于項目的口語學習提供資源支持(人力資源如教師、
學生、專家等,非人力資源如語言素材等)、技術支持(實時和非實時的信息交互與反饋,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及管理支持(對網(wǎng)絡資源、學習檔案及口語學習過程進行控制與評估等)。
3.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實施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策略與方法。筆者根據(jù)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實施項目式語言學習的過程分為如下階段:需求分析、設定項目主題、選擇項目主題、設計項目任務、創(chuàng)設項目情境、實施項目計劃、項目成果展示和項目評估與完善,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項目的學習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實施步驟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個人需求、學業(yè)需求及社會需求分析。對英語口語學習進行需求分析可以為大學英語口語課程的內容、設計及實施提供依據(jù),為口語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jù)。
(2)設定項目主題。項目主題要以學生專業(yè)特點與目標崗位的英語需求為出發(fā)點,項目內容要盡量真實、有針對性。教師要合理篩選、調整與整合學科知識與教學資源,盡量讓學生參與議定,最終使項目的內容構成一個個專題,如家庭教育、性別差異、環(huán)境污染等,讓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將要在一個什么樣的范圍內進行項目式學習。
(3)選擇項目主題。教師要幫助或指導學生根據(jù)他們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選擇感興趣的主題作為口語訓練內容,讓學生有話說并且會說。同時,教師可以預先導入與主題相關的新的語言知識,使學生獲得一定量的陳述性知識,以減輕其認知負載,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介紹諸如拖延、轉述、求助、副語言等口語交際策略,使口語教學不僅重視英語口語技能訓練,還要加強交際策略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4)設計項目任務。設計驅動問題是整個項目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驅動問題要激發(fā)學生興趣,要和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語言水平相匹配,所涉及到的詞匯及觀點不宜過高于學生現(xiàn)有水平。設計項目任務時,可以通過查詢網(wǎng)絡資料、師生共同商討和修改,確定小組子項目論題。
(5)創(chuàng)設項目情境。在項目實施過程,教師要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生焦慮感。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英語口語活動是降低學習者焦慮程度、提高英語口語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適當?shù)慕浑H情境,盡量模擬自然條件下受推動的交際性輸出,如角色扮演、電影配音,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情感狀態(tài),把情感焦慮降至最低限度。
(6)實施項目計劃。小組成員根據(jù)自身愛好及強項制定項目方案,包括時間規(guī)劃、團隊分工、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等,形成小組資料文件夾,并合作談論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對小組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給與必要的建議、輔導、反饋及專題講座,以促進項目的順利開展。
(7)展示項目成果。小組合作完成的項目成果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課堂報告、錄音、配音、自拍錄像、講故事、角色表演、看圖說話、辯論等。各小組通過展示其研究成果,展現(xiàn)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
(8)項目評估與完善。項目評估要采取多元的評估方式,對學生所完成的任務的效果進行評估和分析。以課堂報告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為例,小組就其論題進行課堂報告,報告結束后,小組作為團體接受他人提問并做出回答,教師、其他小組的學生、本小組的學生可以從報告內容、詞匯豐富度、口語流利度、表達連貫性、答辯滿意度等方面對此次研究成果進行終結性評估。同時,項目實施過程中本小組成員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程度及各方面能力如信息搜集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等要同樣納入評估體系,從而形成一個教師評估、同伴評估、自我評估相結合,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較為完善的評估體系。
五、結語
信息化背景下基于項目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是以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和高級認知能力為目標,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大量真實、鮮活的語言素材、實時和非實時的語言學習必需的交流手段、真實的交際情景和寬松的交際氛圍,并圍繞真實的項目任務開展口語活動的新型探究性學習模式。該模式囊括了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非智力因素、學科內容及信息技術五大要素,有利于學生語言、知識、技能、情感的協(xié)調發(fā)展,有利于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及跨學科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Beckett,G.H.&T.Slater.The project framework:A tool for language,content,and skills integration[J].ELT Journal,2005(2):108-116.
[2]Fried-Booth,D.L.Project work with advanced classes[J].ELT Journal,1982(36):98-103.
[3]Haines,S.Projects for the EFL Classroom:Resource Material for Teachers[M].Walton-on-Thames,UK:Nelson,1989.
[4]Kagnarith,C.Theara,C.& A.Klein.A questionnaire project:Integrating the four macro skills with critical thinking[J].English Teaching Forum,2007(1):2-9.
[5]Malcolm,D.&W.Rindfleisch.Individualizing learning through self-directed projects[J].English Teaching Forum,2003(3):10-15.
[6]Stoller,F(xiàn).L.Project work:A means to promote language and content[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7(4):2-9,37.
[7]何軼君.項目學習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11.
[8]李立,杜潔敏.大學英語分科教學背景下學術英語PBL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4(5).
[9]劉景福,鐘志賢.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2(11):18-19.
[10]劉育東.外語教學中項目學習教學法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11]王勃然.項目學習模式對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3(1).
[12]楊惠中,朱正才,方緒軍.英語口語能力描述語因子分析及能力等級劃分[J].現(xiàn)代外語,2011(2).
[13]易凌峰.教師認知與決策研究的現(xiàn)狀與反思[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5).
[14]張明芳.后方法視角下外語教學中的項目學習框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