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玲
【摘 要】本文闡述了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的一些體會:重視概念的引入,激發(fā)理解概念的欲望;引導學生歸納事實,幫助概念的理解;將實驗教學與概念教學有機整合,促進概念的理解;情景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概念。
【關鍵詞】生物學概念教學;概念理解;運用
生物學概念是生物科學的基礎和精髓,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和歸納。生命科學中的許多規(guī)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關生物學概念,才能得以正確表述?!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將凸顯重要概念的傳遞作為課程標準修訂的標志性成果,力求以此引導加強對概念理解的教學。下面就將近年來,我在生物學概念教學中如何對概念進行引入、分析、突破、運用等方面的教學方法及策略提出來與各位同仁進行商榷。
一、首先要重視概念的引入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概念教學中有些老師表現出對概念引入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經常表現出過于直白引入概念的方式,這就讓學生首先在心理上對概念造成乏味認識,從而影響了后面教學的正常進行。如果老師能利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活動實驗等途徑引出新概念的學習,這就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理解概念的熱情。
案例:“性別決定”概念的引入:常規(guī)教學中,較多教師展示幾幅男、女圖片,然后設置問題:男、女性別有別,是由什么決定的?這樣引出“性別決定”這一概念,直白并缺乏新鮮感。如果采用下列方式引入,效果大有不同:
素材:泰國人妖皇后選美大賽,泰國的所有人妖都齊聚泰國海濱旅游城市芭提雅,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世。她們身著性感的盛裝,濃妝艷抹,都希望能贏得比賽的勝利。因為最終獲得冠軍的“人妖皇后”會身價暴漲,一夜暴富…..
設置問題:你知道“人妖皇后”究竟是男性還是女性,依據是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引出“性別決定”這一概念。
案例啟發(fā):上述素材可迅速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對概念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內驅力。為抽象、枯燥、生疏的生物學概念“添油加醋”,創(chuàng)設了一種生動活潑、新穎別致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概念的興趣大開,身臨其境地投入概念的學習之中。受啟于此,教師還可精心選擇與新授概念緊密相關的時事新聞、媒體焦點、社會熱點問題,如可以用“三鹿奶粉與三聚氰胺”事件、“安徽阜陽的‘大頭娃娃”事件引出“蛋白質”;利用“日本富島核泄漏”事件引出“基因突變”;利用“加酶洗衣粉”廣告和實物藥片“多酶片”引出“酶”等等。
二、引導學生歸納事實,幫助概念的理解
事實是形成概念的基礎,引導學生歸納事實,可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圍繞重要概念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遵從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對生物學事實進行精心梳理和篩選,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在歸納事實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例如,“反射”是“人體的神經調節(jié)”一節(jié)的重要概念之一,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反射”概念中“需要神經系統(tǒng)的參與”“對接受的信息作出規(guī)律性的反應”的概念內涵呢?在教學時,可先組織學生完成膝跳反射實驗,讓學生嘗試描述膝跳反射的過程要點(“叩擊膝蓋下緣”是給予刺激;“小腿前伸”是反應),再組織學生觀察縮手反射實驗(讓學生摸裝有開水的水杯,會立即縮手),找出膝跳反射與縮手反射的共同點(接受信息,作出反應),再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列舉其他“接受信息,作出反應”的實例(例如“紅燈停、綠燈行”、電話鈴響立即接聽、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分析膝跳反射、縮手反射實驗,列舉其他具有“接受信息,作出反應”的生物學事實,幫助學生從生物學事實中歸納提煉“反射”的共性特征;在引導學生對驅動性問題展開深層次討論、交流中,歸納出只有神經系統(tǒng)的參與,才可以將刺激部位與發(fā)生部位連接起來,完成反射活動;在分析回答“每個人對叩擊膝蓋下緣的韌帶的正常反應是小腿前伸的”等問題中,幫助學生理解“對接受的信息所發(fā)生的反應是有規(guī)律的”概念內涵。
三、將實驗教學與概念教學有機整合,促進概念理解
作為生物學教學的核心內容——概念教學,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在教學中設置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提供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事實為學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撐,通過對事實的概括和理解促進概念的主動生成,促進學生對知識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
案例:“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這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就是發(fā)生在肺部及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根據這一重要概念設計一個核心問題:外界的氧氣怎樣到達全身的組織細胞?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線。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是氣體先進入肺使肺擴大?還是肺先擴大了,氣體才被吸入?”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動手操作簡易裝置,深入觀察模擬膈肌的氣球與模擬肺的氣球的先后變化,觀察結果與學生之前的想法產生了認知沖突,促進學生質疑并解釋原因。
四、通過情景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概念
概念學習是否有效,體現在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甄別學生是否理解概念的有效辦法是看學生能否在新情景中應用概念解決相關問題。概念應用是概念教學的高層次目標,是對學生的更高要求。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景問題:非典型肺炎是由非典病毒(SARS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一般由于吸入帶有非典病毒的空氣而引起。提出問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是什么?從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看,非典患者患病前屬于什么?患病后屬于什么?為什么?非典型肺炎病的傳播途徑是什么?當學生在新情景下能夠初步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你能結合對非典病的分析,發(fā)現病原體和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概念之間有聯系嗎?讓學生在尋找概念間的聯系中理解并理清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區(qū)別。
最后還可通過隨堂練習鞏固提升、強化應用概念;課堂練習是鞏固概念和反饋學生理解應用概念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生活中常見的傳染病病例為素材,編制評價學生辨析易混淆概念能力水平的思考題。例如艾滋病的病原體和傳染源分別是什么?198年上海市流行甲型肝炎,后查明是食用不潔毛蚶引起的,不潔毛蚶是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中的哪一個?應該如何面對來勢洶洶的埃博拉出血熱?在學生完成課堂練習的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在概念理解和應用上的癥結時及時疏通,幫助他們進一步明確病原體和傳染源、傳染源和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這三組易混淆概念間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