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前勇
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舉足輕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驗教學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時要規(guī)范實驗步驟,注重觀察實驗現象,強化課內外實驗,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更要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344-01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舉足輕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驗教學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時要規(guī)范實驗步驟,注重觀察實驗現象,強化課內外實驗,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更要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舉足輕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在多年的執(zhí)教中,我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了一些粗淺的看法,下面提出來供專家同行們參考。
一、發(fā)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生物興趣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讓學生去模仿,教師要相信學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實驗,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直至實驗成功,要讓學生從實驗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首先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把知識從實驗中體會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加強學生探究實驗的指導
新課程標準一再強調,探究性實驗的開展和實施要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體悟探究過程、培養(yǎng)探究意識。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科的綜合、分析等思維過程獲取知識,這一過程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與討論,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時教師可以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分析和處理生物實驗所獲得的信息,探索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運用科學的方法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如探究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實驗前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將空氣注入澄清石灰水中,學生積極發(fā)散思維,提了很多種方法,最后我在實驗桌上放置洗耳球和針筒讓他們自由選擇,并對他們不同組選擇不同材料做的實驗效果進行對比,從中引發(fā)他們更深一層地思考問題。
三、掌握步驟,規(guī)范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前先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再指導學生在預習中抓住每一步的關鍵,并在每個實驗步驟 中規(guī)范操作,這樣才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在學習使用顯微鏡時,如果用左眼觀察,要注意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應及時糾正學生轉換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像。 同時,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guī)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適當。再如,在觀察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時,首先向學生強調兩種植物的顯著區(qū)別,一是葉脈的結構:平行脈與網狀脈;二是莖的結構:有無形成層;三是種子胚的結構:一片子葉與兩片子葉。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 觀察,就能達到觀察的目的。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之間相互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對于初中生來說,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對實驗陌生這是他們在實驗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營造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實驗教學氛圍,發(fā)揮學生們的主觀性,讓兩位同學組成一組來共同完成實驗,這就需要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合作與交流能力,讓學生們在實驗中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共同完成實驗要求的內容,提出問題,采用學生互相交流,共同協(xié)商的辦法去完成實驗。
因此,合作與交流是充滿整個實驗的過程中必須有的,教師在這時要比較合理地運用好評價機制,用評價來激勵學生們的實驗合作與交流,多為學生提供成功機會,引入成就動機原則,哪怕學生們只觀察到一點點現象或是只解決了一個很小的問題時,也及時的給予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知道“我能行”。因此在實驗教學中對學生取得的成績給予及時的鼓勵,增強他們的進取心和榮譽感,促使學生大膽地去探究、去實驗,從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之間相互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和組織實驗,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根據學生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避免了死記硬背。例如: 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時,學生先分別觀察四個部分的外形及細胞特點,教師將課文講授穿插于其中。當學生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后,教師再次要求進一步觀察,以發(fā)現四部分之間的動態(tài)聯系: 生長點既受根冠保護,又為伸長區(qū)和根冠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細胞; 伸長區(qū)的下部逐漸混同于生長點,其上部則趨向于根毛區(qū)。例如:學習“蝗蟲”一節(jié)前,我布置給學生一個興趣小實驗,回家捉兩只蝗蟲,并將甲蝗蟲的頭部浸入水中,而將乙蝗蟲的腹部浸入水中,請仔細觀察哪只蝗蟲先死,并思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對知識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記得牢,印象深刻。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采用各種生動有趣的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學知識、用知識。為生物學的研究、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應利用每個實驗,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使每位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生物學知識和生物實驗技能,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