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利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
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現(xiàn)狀
王旭利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轉(zhuǎn)型時期利益分化嚴重,人們的價值取向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能夠正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但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主體和客體關系的不融洽;實踐的重點不突出;缺乏實效性等問題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與當今社會相結合,它能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等在正確的方向上發(fā)展,從而使思想與行為相統(tǒng)一,最終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發(fā)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現(xiàn)狀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施加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狹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實踐活動。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過程本身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即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教學和工作實踐出發(fā),闡述和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載體、內(nèi)容、方式、方法等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環(huán)節(jié)、運行過程和結果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對話性、情境性、交往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它是社會或者相應的社會群體通過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對其整個群體中的成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
(一)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體和客體關系的不融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的過程中主客體之間關系的不融洽成為了阻礙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進步的一大障礙。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主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因身份的不同導致關系的不融洽,主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fā)起者和組織者,它需要為社會思想品德進行代言,也需要對一定的對象客體實施相應的引導和教育,在這過程中主體的組織者身份與客體的被引導者身份往往會使二者之間因身份的不同而導致關系的不融洽。此外,主客體因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因為發(fā)揮不同的作用而導致關系的不融洽。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主體在整個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主導重要,它能夠?qū)λ枷胝谓逃母饕剡M行引導、促進、調(diào)節(jié),而在這個過程中客體不管理不理解,接不接受,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主題的“塑造”,往往會受到主體的制約,這也導致主客體關系的不融洽。
(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重點不突出。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五個重點。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先導性內(nèi)容,它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體系的支柱;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質(zhì)等多方面的教育,通過思想教育人們可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qū)ψ约旱娜松M行科學的規(guī)劃;道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貫徹執(zhí)行發(fā)揮著基礎性的作用,道德教育能夠?qū)ι鐣鞣N關系進行規(guī)范和調(diào)節(jié);法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實施警察,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實施需要相應的法紀作保障;心理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其他幾個組成要素的貫徹執(zhí)行也是很好的保證。這些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但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重點內(nèi)容不突出,具體表現(xiàn)有:其一,政治教育的導向性地位并不突出,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內(nèi)容,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往往忽視受教育者的政治教育。其二,思想教育的根本價值沒有體現(xiàn)。人們的行為是由思想意識決定的,因此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思想教育作為根本。而目前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并沒有真正的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教育中,思想教育對人們的內(nèi)心意識的改變的根本價值并沒有體現(xiàn)。其三,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功能發(fā)揮差,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幾乎成為了一句空話。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被忽視。其四,法紀教育的保障性功能被忽視,法紀教育史保障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能夠有序進行的關鍵,人們只有在知法、懂法、守法的前提下才能自覺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然而,目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并沒有對人們進行法紀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缺乏實效性。
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更多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整個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如沒有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自身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必須要面向受教育者,根據(jù)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展開相應的活動。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并沒有針對受教育者的不同身份、素質(zhì)等不同進行不同的教育,并沒有根據(jù)受教育者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過于抽象化、教條化、脫離實際生活等。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教條化主要表現(xiàn),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當作客觀世界的真理,要求受教育者去記憶和掌握。在實踐中教條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由于脫離了具體的生活實踐缺乏精神的培植和情感的培養(yǎng),教條化的思想盡管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大量道德知識,但教育效果仍然可能是無效。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知未必導致行,在知和行之間還需要一定的橋梁和中介行為,只有通過行動去培養(yǎng)。我國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思想政治教育著固然離不開一定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與形式直接相關,然而如果思想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大搞形式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建軍,曹一建著.思想理論教育原理新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樹蔭.論中國共產(chǎn)黨9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jīng)驗[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8)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85-01
作者簡介:王旭利(1993-),女,漢族,四川?瀘州,西華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