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傳智
【摘要】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是每一名語文教育者的教學目標之一。本文在借鑒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結合筆者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學經(jīng)驗,以說服傳播的全新視角,從傳播者、說服內(nèi)容、說服方式、情境與受眾五大要素出發(fā),探討了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以期為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做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說服傳播 語文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37-02
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正是信息從傳者向受者傳輸?shù)倪^程,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弊怨乓詠恚虝艘呀?jīng)有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思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如果我們從傳播學的學科視角來看,或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傳播的目的,在于讓受眾信服,且高效的吸收傳播內(nèi)容。說服傳播即是受者的態(tài)度與行為沿傳者說服意圖的方向發(fā)生的變化。類比教師教學,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教師相當于傳播者,學生相當于受眾,課堂就是傳播環(huán)境,黑板、書本則屬于傳播介質。教師希望自己傳播的課堂精髓在一間教室里,通過和學生營造的環(huán)境、三尺講臺、丈八黑板,得到弟子們高效吸收。
關于說服傳播的理論研究成果主要以霍夫蘭在二戰(zhàn)后的信息傳遞理論與社會判斷理論研究為基礎。作為勸說者(即傳者)來說,總希望受者(即目標靶)用改變態(tài)度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舴蛱m把態(tài)度改變的過程視為一個外界信息傳入影響個體態(tài)度的過程。引起態(tài)度改變的外部三要素分別是傳達者、溝通、情境。
語文教學,是綜合的觀點性、剖析型教學,相較于其他學科更為復雜多樣。本文基于傳播學的學科視角,借鑒霍夫蘭的說服傳播模型,從傳播者、說服內(nèi)容、說服方式、情境與受眾五大要素出發(fā),探討了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以期建構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參考意義。
一、可信賴的教學者
霍夫蘭提出“信源可信度”的概念,認為傳播者通過選擇不同的信源,將獲得不同的傳播效果。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信源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信源需要具備權威性、專業(yè)性、知名度等特征,這樣由信源發(fā)出的訊息,其信譽就高,效果亦好。
從教學的角度,首先在學生眼里,老師必須是可信賴的說服者。教師在學生心目中越權威,越博學,學生接收信息越信服越深刻。好的教師與普通教師,在上課前的備課階段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別,備課越深刻越廣泛,上起課來頭頭是道,學生聽起來眼界大開。學生越信賴教師的教學觀點,其吸收的程度自然也越高,上課氛圍自然也越好。在學生遇到疑問時,首先會咨詢教師的觀點,這樣同時促進了師生交流。
教師在反饋學生的問題時,應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成功者,自己有能力成功。為提高反饋的準確性,教師不妨在批改作業(yè)時,針對每一個學生,像做“教后記”那樣用心做好“改后記”,對普遍錯誤、個別錯例、精彩解答等及時進行記錄、注重分析。
二、有效的教學信息
凱爾曼和霍夫蘭在驗證“信源可信度”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睡眠者效應”——信息雖然是由高可信度信源傳播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說服效果會出現(xiàn)衰減,而低信源可信度的說服效果則有上升的趨勢。
“睡眠效應”在教學中往往體現(xiàn)為,剛上完課學生反映的效果很好,過了幾周,一旦測試,發(fā)現(xiàn)相比之前有顯著下降。很多老師可能都會認為是記憶的原因,本人認為除去記憶一個因素,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學內(nèi)容和信源進行了分離,教師作為一個可信賴的說服者,其傳播信息的可信度在學生心中逐漸消解,也就意味著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效果保持需要與教師重建的過程。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傳播中,教學信息的質量顯得至關重要。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在傳播學中,信息要引起態(tài)度改變,不光有賴于傳達者自身的條件,還必須通過溝通的方式到達目標靶。并不是任何溝通方式都能引起目標靶對信息同樣的接受,或產(chǎn)生態(tài)度改變的同樣效果,這取決于溝通本身的許多變量。
(1)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首因效應是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給受眾的第一印象,近因效應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既往得到的信息對于整個印象和態(tài)度會產(chǎn)生更強的影響。威爾伯·施拉姆認為,首先提出的論點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的論點在被記住上是有利的。因此,在說服過程中,如果先提出論點,再進行補充總結,不但可以增強說服力,還能維持說服效果,增加受眾記憶。
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輸送的第一印象引起學生們的注意,然后對課堂論點逐步補充總結,不但可以增強教學效果,還能增加學生記憶。比如在一篇議論文中,教師首先擺出文章的論點,給學生一個宏觀的文章脈絡結構,然后根據(jù)論點逐步補充,前后呼應,無疑可以加深學生理解。同時,在接下來的講授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分析文章論據(jù)論點,不僅重復文章脈絡結構,還能更全面更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提高教學效率。
(2)一面理與兩面理
一面理能夠對己方觀點做集中闡述,論旨明快,簡潔易懂,但同時也會使說服對象產(chǎn)生心理抵抗。另一方面,兩面理由于給對立觀點以發(fā)言機會,給人一種公平感,可以消除對象的心里反感,但由于同時提示對立雙方的觀點,論旨變得比較復雜,理解的難度增加,在提示對方觀點之際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為對方做宣傳的結果。
在教學任務中,如果一味的灌輸思想,物極必反,學生不但無法有效接收信息,反而容易產(chǎn)生反感的抗拒情緒。一方面,教師提出履行自己的教學思路,給出課堂脈絡。另一方面,傾聽學生所思所感,完善教學內(nèi)容,依據(jù)學生反饋做出相應改變,給學生以公平感,增加其主動性,適應學生需求,消除對象的心理反感。
(3)明示結論與不明示結論
一般來說,向受眾明示結論,可以使說服信息的觀點鮮明,讓說服對象容易理解說服者的意圖和立場,但同時也容易使說服信息顯得生硬而引起說服對象的反感。而如果僅僅提供引導性的說服信息,則會給說服對象得出一種“結論由自己得出”的感覺,使說服對象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說服者的觀點。但這種方法容易使說服信息變得模糊,增加理解的難度,不利于貫徹說服者的意圖。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強調(diào)引導教學,一步步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教師著實可以一反直接提出課堂脈絡和結構的方法,不給出自己的立場和意圖,引導學生自己思考,通過互動討論的模式等,給出一種“結論由自己得出”的感覺,使其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接收教師傳授的信息。同樣,這種方式增加了教學難度,容易脫離教師控制,使教學信息模糊,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但是,這種“結論由自己得出”的感覺無疑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課堂活躍性與同學積極性。
(4)恐懼喚起
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訴諸恐懼的“敲警鐘”有兩種作用。一方面可以強調(diào)事物之間的利害關系,最大限度地引起人們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訴求所產(chǎn)生的恐懼感促使人們迅速采取對應行動。
教學過程中,教師屬于傳授者,學生屬于接收者。教師訴諸恐懼的“敲警鐘”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一定的嚴肅性,引起其重視,另一方面,建立權威的教學形象,師不可無威嚴,畢竟三尺講臺不是兒戲。
四、合理的教學情景
環(huán)境與情境中的許多因素雖然不是與勸說過程直接相關的變量,但它們也是影響態(tài)度改變的一種背景或偶然的變量,起輔助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出合理的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相長。在一篇觀點性文章中,教師可以營造出討論的教學環(huán)境,大家各抒己見,活躍氣氛,對教學效果起到輔助作用。同時,討論質疑是思維碰撞、評價批判、理清思路、升華思想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設發(fā)言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個人或小組圍繞主題共同探討問題,提呈觀點、交流理論、大膽假說、進行辯論,通過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最終達成學習的共識,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與集體協(xié)同發(fā)展的能力。
其次,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在很多古詩的閱讀課中就可以利用音樂,讓學生懂得古詩的韻律之美,進而從韻律美體會到意境美。配上音樂吟誦詩歌,學生在理解程度上又加深了一層。
再次,學生學習一般以有趣為出發(fā)點。如果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就可以讓他們在比一比中間,趕一趕,超一超,在同別的孩子的競爭中無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調(diào)動了自己的積極性。競爭手段經(jīng)常用在字詞的認讀或者拼音的拼讀上。當然也可以用在話題作文上,同時應該注意及時反饋和評價。
最后,評獎激勵的氛圍是學生所喜歡的一種授課情境。只要學生做得好的,我們可以對他們進行點名表揚,發(fā)獎品,把優(yōu)秀的作業(yè)相互傳閱。在一種激勵的積極氛圍中,學生有了學習榜樣,有了趕超目標,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更加自覺認真了。
五、差異化的教學對象
態(tài)度改變是目標靶自身的事。人這個目標靶是具有能動性的復雜系統(tǒng)。任何外部影響都要通過目標靶自身的因素而起作用。因此同一種勸說信息可以在不同人身上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這些因素有對原有態(tài)度的信奉程度,對勸說是否有防御能力即有無經(jīng)過預防注射,以及人格中的種種變量如自尊心、智力等。
客觀上來說,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每個學生的接收能力不一致,優(yōu)秀的學生其接收能力自然好些。針對不同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學生,其教學方式應該有所變化,能力強的學生點到為止即可,讓其自己思考。針對理解差些的學生,可以逐步引導,層層剖析,做到多樣化教學,與學生相長。對于不同性格較內(nèi)向的學生而言,應該通過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參與,通過關愛與激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用多元評價的方式看到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實現(xiàn)課堂內(nèi)有效的教學。
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yè)時也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已有基礎等等設計不同的作業(yè)。按易到難把作業(yè)分成不同層次,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能力強弱,針對教材重、難點,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
良禽擇木而棲,教師應本著信任與尊重、理解與支持、啟發(fā)與鼓勵的原則,盡為人師者的義務和責任。
參考文獻:
[1][美]卡爾·霍夫蘭.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傳播與勸服[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董巍.態(tài)度改變——說服模型的理論傳承及其簡化[J].黑龍江教育學院院報,2009,5:75-76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