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霖
【摘要】《喜福會》是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講述了四位中國母親與她們的四個美國女兒之間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華裔移民高潮的到來所產(chǎn)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文化最深層次。本文主要通過跨文化理論來分析小說《喜福會》中所反映的中美集體-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不同。
【關鍵詞】《喜福會》 價值取向 沖突
一、前言
《喜福會》是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該書一經(jīng)出版便創(chuàng)造了華裔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深處中美兩種文化背景和兩種民族精神之下的譚恩美,結合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創(chuàng)作了《喜福會》。她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她將兩種平行的文化在小說中交匯,讓四個移民家庭中的四位中國母親和美國女兒因不同文化的碰撞而產(chǎn)生愛怨與沖突。四位母親和四位女兒分別代表的是中美價值觀,她們的愛怨與沖突就是中美價值觀之間的沖突。本文通過一些跨文化理論來分析書中所展現(xiàn)的集體-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沖突。
二、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相關理論
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論的是兩位美國人類歷史學家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六大價值取向理論是他們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價值取向是“復雜但確定的模式化規(guī)則,與解決普通的人類問題相聯(lián)系,對人類的行為與思想起著指示與導向的作用?!绷髢r值取向之一就是關于人們對自身與他人關系的看法。他們認為不同文化的人們對自身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據(jù)中美價值取向而言,在中國文化中,個體存在于集體之中,集體利益為先;而在美國文化中,個人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從而個體為自己負責?;舴蛩固┑录刹l(fā)展了該理論。根據(jù)霍夫斯泰德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文化集體主義程度較高,而美國文化個人主義程度較高?;粽J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在一般規(guī)范和家庭層面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表格內容:
集體主義社會 個人主義社會
三、具體分析
母親們從小在中國長大,接受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而女兒在美國長大,接受的是美國的思想價值觀。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上差異非常明顯。
就交流方式而言,母親使用的是高語境的交流方式,盡量委婉,而女兒或者洋女婿使用的是低語境的交流方式,說話是直來直往的。對于交流方式而言,女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如女兒吳精美在開始的敘述就分不清母親所說的 “差不多”的意思是不同還是相同。精美認為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這是中國式的咬文嚼字,一種措辭的技巧。精美認為在中國,說話十分注意措辭和用詞,盡量使之婉轉,這一套我是永遠也學不會的。
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母親會把孩子的成功也歸于自己,考慮問題是從“我們”的角度。比如,琳達就會把孩子薇弗莉在下棋方面的成功也看成是自己的成功,出門炫耀,而女兒薇弗萊就對此不以為然,認為自己的成功與母親毫無關系并對母親到處炫耀感到極其反感。因此經(jīng)常批評她媽那么愛炫,干脆自己下洋棋好了; 女兒吳精美也認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成為不了她媽所希望的那樣。
就面子觀而言,在中國,過失會導致自己和群體蒙羞。當精美在喜福會彈鋼琴談的一無是處,調子都不對的時候,女兒精美只是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打擊,并再也不愿意彈鋼琴了。但是,母親感到自己的面子在自己的親朋好友面前都丟光了,因此,精美在人群中,看到她媽一張鐵青的臉。她媽感同身受,因此覺得在親友面前失了面子。就在家庭中的氣氛而言,中國提倡的是和諧,子女應該盡量聽從父母的話,避免在家庭中的直接沖突。在彈鋼琴這件事情上,當女兒精美公然反抗琳達的時候,琳達忍無可忍,認為女兒太大逆不道了,因此說道只有聽話的女兒才可以住進她家,不聽話的就應該出去而女兒認為這僅僅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已,是自己誠實地表達自己意愿的方式。
就資源利用而言,資源歸個人所有,即使是子女和丈夫也很少分享。麗娜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她與自己的丈夫在事業(yè)上平分秋色,在生活上也對丈夫毫不依賴,日常開銷更是實行西方流行的AA制。就家庭資源而言,麗娜與自己的親人基本就沒有做到共享的意識。這跟母親的為家庭做貢獻,任勞任怨是截然不同的。
四、結語
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等的不同肯定造成文化的差異,腳會造成各種沖突誤會。文化以及其最核心層次的價值觀并無高低貴賤之分。文化以及其最核心層次的價值觀只有度的不同,沒有質的區(qū)別。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是一個充滿跨文化交際的社會。對于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的人們,我們不應該作出簡單甚至武斷的是非判斷。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的人們應該更多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使世界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時秀梅.跨國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 基于美國在華跨國公司視角[M].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13.
[2]譚恩美原著.程乃珊,何培華,嚴映薇譯.喜福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關晶.從在《喜福會》看中美文化差異[J].長春大學學報,2005.
[4]羅艷麗.《喜福會》的跨文化交際學解讀:中美不同的家庭價值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