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如今語文教學中對文本的解讀有的依舊停留在語言表面的簡單剖析上,無法把握文章的深層意蘊,導致學生無法實現(xiàn)與文本真正的對話。“追本溯源”的語文教學力求在把握文章語言文字等字面解讀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對文本更深層次的挖掘,激發(fā)學生的生命體驗,實現(xiàn)與文本和作者的碰撞。
【關鍵詞】“追本溯源”;語文教學;生命體驗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guī)定:“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边@為語文教學工作者規(guī)定了方向,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執(zhí)教者往往將教學重心放在“工具性”上,忽略“人文性”的挖掘,又或者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挖掘上無法深入,學生未與文本產生共鳴,表面上學了很多知識,但學完一篇課文后真正內化進已有認知體系的知識少之又少,考試一過知識也就遺忘大半。這從根本上是因為學生并沒有與作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交流,無法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文本意蘊、作者情感進行碰撞。而要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真正交流,教師解讀教材時就要避免逗留于語文教學的外延,要能夠深入到文本內部去,并從學情出發(fā)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將其與文本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以其現(xiàn)有的認知體系去碰撞文本,并把文本所傳達的知識納入自己的已有的體系中去,產生自己對文本獨到的體會,這樣才算是實現(xiàn)真正的語文教學。做到這一點,語文課標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實現(xiàn)也并不是難題了。
一、語文教學流于表面的表現(xiàn)和弊端
如今中小學語文課堂記筆記成為學生的主要任務,詞語的、解釋、修辭手法的運用、作者的情感、文章主旨等內容占據書頭,可以看出教師教的很細致,學生學得也很認真和辛苦,但是實際的效果并不佳。中學語文教育中,老師常帶領學生分析語言修辭,概括文章主題,總結了一系列答題的套路,比如回答修辭類問題即“運用何種修辭手法,有什么樣的作用,表達作者什么情感”;回答主題時愛國情懷、抨擊封建社會、贊美喜愛之情等套話層出不窮,可是真正理解修辭、會用修辭,真正體會愛國之情、把握封建社會內涵的學生卻很少。語文教學中如果僅僅是簡單的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方法、語言修辭,是無法獲得真切的感受的,學生與文本的“隔閡”無法消除。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教師更多的是在語文教學的外沿活動,沒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內部,探究到文本的核心內容”同時教師也沒有從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體系出發(fā),將作品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學生自然無法以其已有的認知能力去理解作品,那些書本上記錄的筆記內容也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而不是學生的認知體系里。語文的“工具性”沒有得到實際的領會和應用,“人文性”也就更不必說了。
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篇趙麗宏《為你打開一扇門》為例。作為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的第一課,這篇課文必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課文的內容來看,課文立意清晰,語言激昂,作者鼓勵大家打開文學這扇大門。學生在理解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困難。在許多的課堂中,教師往往將重心放在文章語言和結構的分析上,圍繞著文中“門”的內涵、排比句式的應用、論證的思路反復講解,這些固然重要,可是對于經歷過小升初系統(tǒng)復習過的學生來說排比句式理解不算難事,文章中“門”的內涵和論證的思路可以清楚地從文中探知。如果將這些作為教學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內容,那這篇課文作為中學教材第一篇課文真正的作用并沒有發(fā)揮出來,學生只是停留文本表層,未透過文本外在的語言把握其傳達的內在思想認識和人生體驗。做不到這一點,那語文的人文性無法體現(xiàn),工具性也并未真正掌握。又如有關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的教學,很多教師將課堂精力集中于修辭手法和一些字詞的分析上,誠然這樣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將語文教學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語言這一表層的分析和玩味,學生無法獲知作品背后作者的生活體驗并體會作品的基礎上反觀自己的生活的話,那么學生會感到語文是機械枯燥的,無法與作品產生共鳴,缺乏激情,那么學習效果當然不理想。
二、追本溯源,激發(fā)生命體驗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強調了教育與生活的緊密相連的關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提倡“語文必須聯(lián)系生活,語文教學的根應立足于生產”的語文教學觀;劉國正的“語文生活觀”也強調“語文教學應與學生生活的廣闊天地聯(lián)系起來,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美國教育家華特也說過“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些學者的論述強調語文教學不能囿于表層文字和章法技巧中,語文是一門與生活外延相聯(lián)系的更加開放和廣闊的學科。這一性質也在指導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枯燥機械的教程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生活內涵,與學生的生活進行碰撞,激發(fā)他們的生命體驗,把語文教活,讓學生學得“有味”。
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首先在教材研讀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能夠深入教材,站在單元、一冊書甚至是整個學段的角度上去分析文章,探討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需要培養(yǎng)的能力以及分析對今后學習和生活的教育點,并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激發(fā)學生的生命體驗,將文章呈現(xiàn)的語言、方法技巧以及情感體驗納入認知體系中去。比如上述說到的課文《為你打開一扇門》,編者將其安排在初中語文第一課,重點不是學習文章字詞、排比等表層邏輯,而是能通過這篇文章的研讀引領這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逐步認識文學,理解文學,最后能夠熱愛文學,為今后更高階段的語文學習奠定情感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在完成表層邏輯的學習后,最重要的是帶領學生把握作者寫作這篇充滿激情的文章的背景,并介紹其他一些類似的文章如周國平《經典和我們》、李曉《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等作為拓展閱讀,了解大家們對文學的認識,并結合自己之前學習的體驗,反思自己和文學的關系,為之后的學習規(guī)劃藍圖。從這篇文章出發(fā),對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才能不負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又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不少執(zhí)教者會圍繞著文章的修辭、語氣詞使用等語言內容展開細致的分析和鑒賞,并設法通過讀促進學生的寫,可是學生寫作水平并未提高。關鍵還是在于文本解讀的時候教師未帶領學生把握文章背后的源泉。老舍當時的在濟南度過了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所以他筆下的“濟南”不同于現(xiàn)實中的濟南,這個“濟南”是帶有老舍情感標簽的濟南,也正是因為作者賦予了這座城太多的愛,所以他筆下“濟南的冬天”才會如此溫晴和可愛,才會有迸發(fā)出如此多優(yōu)美的句子,只有融入真情實感的文章才會讓讀者動容。學生反觀自己的寫作,理解文章寫作中真情實感的重要性。這樣指導寫作遠遠比單純地分析語句,簡單的說教要有效的多。
流于表層邏輯的語文教學加重學生負擔且收效甚微。深入挖掘文本,追本溯源,激發(fā)學生的生命體驗,才能夠更好的指導到今后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麟生周紅兵.《劉國正“語文生活觀”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3]曹明海,潘慶玉.《生活:語文教學的源頭——論劉正國語文生活觀》[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6期.
[4]徐明亮.《追本溯源抓住根本——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現(xiàn)代語文,2014年9月.
[5]陳瑜.《中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究與實踐》[D].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袁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13年.
[7]李良杰.《于漪語文教學智慧探析》[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