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福
摘 要:新課程、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歷史課堂讓我們看到了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機器,課堂不再是老師一言堂,教學活動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不再是復印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下,歷史課堂是開放的,是靈動的,是充滿活力的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開放性;學習探究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生學習知識也不能局限于課堂、教材,更不能只是老師傳授知識,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小組探究等方式,課堂已經是開放的。人們對歷史的評價也不再是只看教科書,只聽權威的,都有自己的認識、觀點。這與新課程、新課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更是符號社會認知的,也是與時代、與歷史同步的。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不再是看考了多少分,我們要看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對學習的認識,對學習的態(tài)度,對學習的關注,對歷史的評判。
新課程認為“學生是獨立性的人”。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對歷史的態(tài)度要一分為二。初中學生正是生理和心理發(fā)育成長時期,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情感、興趣、愛好、需要、動機。他們有敏銳的觀察力,活洛的思想,快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對世界有自己的認識、有獨特的判斷,有自己的選擇。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對他們的想法、做法,合理地、正確的能夠給予熱情的肯定,相左的也要加以鼓勵引導,注意保護學生積極思維的品質。這樣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會漸立漸固,學生也敢于發(fā)問,敢于主動與老師質疑。因此也就有了如下討論:“你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中,哪一派的學說更有利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這一討論中的學生根據(jù)上網(wǎng)查找的資料,課堂上劍拔弩張,放膽爭鳴,出現(xiàn)各抒己見的白熱化情景。由于教師不時的對新的不同的觀點給予肯定,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了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認為“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多年的教學工作讓我認識到在思想上要把學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性可以教育引導的人。學生具有發(fā)展的潛在可能,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長的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在歷史教學中面對全體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心和愛心,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動腦筋”和“活動與探究”鍛煉學生的動腦、動口和動手能力。要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訓練和展示自己的獨特的才能,讓他們能實實在在的體驗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賞的滋味。特別是在小制作活動中,當同學們拿出自己用橡皮泥或膠泥,模仿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商周青銅器,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觀摩時,教室里就會出現(xiàn)一片歡樂的海洋。老師和學生一起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體會著中華民族先民們的聰慧與偉大。在學習“昌盛的秦漢文化”一課中,讓同學們觀看89頁的四個兵勇,先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形象,用黃泥制作出來,然后將學生的作品收集起來進行評獎。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加強,同時更加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再如小游戲:用各地不同的方言說一句話,再用普通話重復一遍,這既讓學生真實感受了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的必要性,又鍛煉了他們口頭表達的能力。
“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币蚨诮虒W過程中把學生當作研究者,而不是當作接受者。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學習者對學習對象的接受、判斷、篩選、組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識,將新的知識納入到原知識結構之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再對新的知識結構進行分析、判斷、綜合形成新的觀點。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的同時,也是一個研究者。教師也是一個研究者,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分享彼此之間的思想、經驗、知識,交流彼此之間的情感、體驗,進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目的。經過近幾年的歷史新課程標準教材的教學和反思,我體驗到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不在于教師個人的滔滔不絕的講述,眉飛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學生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是否和老師一起走進特定的歷史情景,同喜、同悲、同憂。要達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的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課堂上組織學生分小組辯論秦始皇的功過;角色扮演并評判劉邦、項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破釜沉舟”透視;史圖結合畫出陳勝、吳廣起義進軍路線圖;歷史課本劇表演等。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參與分析、參與研究。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不僅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研究的積極性,課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學習氛圍,而且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和諧的關系得以鞏固。
“與學生成為交心的朋友”。要藝術性的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與學生交換看法,糾正其錯誤觀點,鼓勵學生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朋友關系,而不是舊的傳統(tǒng)的那種被動式的師講生聽、師主生從的關系。也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向傳統(tǒng)觀念發(fā)起挑戰(zhàn)。在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展開的教育教學,能夠刺激我們的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不就正好達到了使學生變?yōu)椤皩W習的主人”的目的嗎?學生的心靈得以開放,個性得以張揚,創(chuàng)造力得以開發(fā),這也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夢寐以求的。教師在教育教學行為上,要以尊重、理解、寬容、贊賞的態(tài)度來處理師生關系。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情緒情感、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選擇、判斷和意愿,維護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尊嚴。同時還應該學會寬容,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的多樣性,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學會欣賞他人,這樣才有利于在師生之間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朋友關系。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浪潮,我們肩負重任,只要我們不斷更新觀念,學習新課程、新課改理念,正確處理好教材與課程、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chuàng)新;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給他們一個展示個性和才能的平臺,以學習為舟,以研究為槳,以人格為帆,新的課堂改革一定會駛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縣西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