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善 種蘋莉
【摘要】本文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下的化學高考試題特點,以實例分析如何在化學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高考 化學試題 解題能力 培養(yǎng)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高考中占據(jù)的比重也較大。因為高中所學內容較多,在高考前,需要對學生進行復習學習。所以在此期間,教師除了將化學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教學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化學試題解題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下的化學高考試題特點
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本文通過對歷屆高考化學試題進行探查,發(fā)現(xiàn)試題除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運用和解題技能外,更重視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方案設計與問題的解析,讓學生更快速地找出有效的解題方法解答問題,考察學生對不同題型的解題能力。
(一)結合熱點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于解題技能
對上海市2013年化學高考試題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此次試卷對基礎知識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化學反應原理上,比如常見的金屬氧化后還原反應、化學熱效反應、元素周期規(guī)律和電離平衡等。
例如在試卷選擇題的第三小題中,230Th和232Th是釷的兩種同位素,而232Th可以轉化為232U。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Th元素的質量數(shù)是232 B·Th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31 C·232Th轉化為232U是化學變化 C·230Th和232Th化學性質相同
這題考察的是學生對原子結構和原子量之間的概念,難度并不大。此外本次高考,還將社會的熱點和化學的知識結構結合一體,將化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到的化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提高工業(yè)生產的效率,增強學生健康生活的意識,2013年4月24日,東航首次成功進行了由地溝油生產的生物航空燃油的飛行試驗,考察學生對經過加工的餐飲廢氣有和汽油、煤油等的檢驗區(qū)別。
(二)過程與方法,探究和體驗的考察
試卷中還考察了學生在進行化學實驗階段的方案設計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觀察、邏輯推導、整理、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選擇題的第八小題中,此題以點心的包裝中的脫氧劑問題為背景,將氧化還原、熱效應和原電池原理風有機結合為一體,考察學生綜合知識與解題的能力。在四十二題中,將實驗室中的二氧化硫尾氣吸收和工業(yè)廢氣的脫硫排放等原理相融合,通過對石灰粉,將石膏和石堿的化學反應流程圖進行分析,對比兩者的化學反應指標,從而找出兩者的相同之處,將石灰和石膏對工業(yè)廢氣與汽車尾氣等有害氣體的化學中和過濾方式的優(yōu)缺點進行比對,讓學生設計一個更為方便且有效的,能夠實現(xiàn)物料循環(huán)利用的煙氣脫硫方案。由此可以看到,學生在化學的學習和復習過程中需要注意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化學實驗探究的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解題能力在化學高考復習中的培養(yǎng)
(一)整體解題法
所謂的解題的整體解題法,是從題型的全局上觀察,充分挖掘題目的有效信息,快速準確地找到切入點,將復雜的題型簡單化,達到精準解題的目的。如在2013年上海高考化學試卷選擇題第五小題中:374℃、22.1Mpa以上的超臨界水具有很強的溶解有機物的能力,并含有較多的H+和OH-,由此可知超臨界水:
A·顯中性,PH等于7 B·表現(xiàn)出非極性溶劑特性 C·顯酸性,PH小于7 D·表現(xiàn)出極性溶劑的特性。
分析:這道題主要是考察學生對信息量的掌握,要把握整體信息量,就需要從“含有較多的H+和OH-”這一化學性質出發(fā),由題中所述可知,水質呈現(xiàn)中性,所以當PH值小于7時,超臨界水灰表現(xiàn)出非極性溶劑特性,所以正確答案選擇B。
(二)逆向解題法
逆向思維解題能力又稱反向思考,就是不按常規(guī)的順序,而是由果到因。通過特定的思維性將題目簡化后,進行解答。這一方式的使用需要學生具有靈活的思維性,懂得打破常規(guī)且對基礎知識較為熟練,在使用此方式解題也需要特定的題型。比如在試卷中的第二小題:氰酸銨(NH4OCN)與尿素(CO(NH2)2):
A·都是共價化合物 B·都是離子化合物 C·互為同分異結構 D·互為同素異形體。
分析:單沖題目無法找出有效的信息,那么就需要從答案中尋找突破點。此題考查的是有機化和物,氰酸銨在加熱后會轉變?yōu)槟蛩?,兩者的分子結構并不屬于離子或共價化合物,也不為同素異形體,所以正確答案為C選項。
(三)極端解題法
極端解題能力是通過對試題進行假設,設置理想狀態(tài)下的變化或者比較容易解題的值,然后把求得的結果與實際情況作對比,通過比較后獲取正確結論,長應用于選擇題的解題中。字試卷二十二題中:一定量的CuS和Cu2S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氣體VL(標準狀態(tài)),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含有Cu2+和SO42-)加入足量的NaOH,產生藍色沉淀,經過濾、洗滌、灼燒,得到CuO12.0g,若上述氣體為NO和NO2的混合物,且體積比為1:1,則V可能為:
A·9L B·13.5L C·15.7L D·16.8L
分析:此題主要是運用極端解題法,根據(jù)元素周期表的規(guī)律可以得知,銅元素的原子數(shù)量為64,氧元素的原子數(shù)為16,根據(jù)化學中學習到的物質的質量公式有12g,得出0.15mdCuS和0.075Cu2S時,那么電子轉移的數(shù)為0.15×8=1.2md;0.075×10=0.75md,由于兩者之間的體積比例為1:1,則假設NO為Xmd,則公式為3X+X=1.2,最終得出X=0.3,那么氣體的體積就為0.6×22.4=13.44L,設4X=0.75,得出X=0.1875,氣體的體積為0.375×22.4=8.4L,采用排除法,正確答案為A選項。
(四)規(guī)律解題法
規(guī)律解題法就是按照化學變化的正確形式和狀態(tài),逐步解決問題。這種方式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累積,把握化學變化規(guī)律,如質量守恒定律、氧化規(guī)律、金屬可燃性、量變引起質變的規(guī)律等。
結束語: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試卷解題的規(guī)律,培養(yǎng)解題的能力,是保證在化學高考中獲得較高分數(shù)的保證,也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教育考試院高考評價課題組,肖小明,周學良.2013年湖南省高考化學學科考生水平評價及教學建議[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4,02:48-64.
[2]鄭海燕.化學高考復習策略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2:163-164.
[3]顧玉.例析解題思維在高考化學復習中的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