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漾
摘 要:本文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觀察維度,以楊惠元、陳珵的《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量表》為基本參照工具,通過對示范課《牽手一生,是幸福還是謊言》的課堂觀察,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按照對象指向分為指向教學內(nèi)容的行為、指向?qū)W生的行為以及指向課堂的行為三種類型,旨在對中級漢語綜合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進行量化觀察分析。
關鍵詞:綜合課;課堂觀察;教師;教學行為
一、觀察背景
(一)觀察內(nèi)容。本文觀察選擇的課堂是北京語言大學中級綜合課短文教學示范課錄像。教學內(nèi)容為第16課《牽手一生,是幸福還是謊言》的生詞、語法點和課文。該課文長度為600多個漢字,共有21個生詞,2個常用詞語和4個語法點。教學對象一共12名,國別以亞洲國家(韓國、日本、越南、泰國等)居多。該課主講教師魏蘋是一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二十余年,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優(yōu)秀教師,在此類課型的教學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觀察方式。本報告觀察記錄的具體做法:將示范課教學錄像進行文字轉(zhuǎn)寫,轉(zhuǎn)寫重點是教師行為。轉(zhuǎn)寫時,盡可能細致地描述課堂上教師各種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教師行為發(fā)生的條件,以及行為發(fā)生后學生的反應及課堂整體狀況,為進一步的分析做準備。
(三)觀察目的。綜合課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干課,每課的生詞、新語法點、課文的內(nèi)容都始建于綜合課,其他課型基本上是圍繞著綜合課進行專門的技能訓練。對優(yōu)秀對外漢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觀察并進行量化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發(fā)現(xiàn)自身問題,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促進對外漢語教師教學技能等各方面的提高。
二、課堂中的教師行為分類
本報告將捕捉到的教師行為按照行為的對象指向分為三類:1.指向教學內(nèi)容的行為;2.指向?qū)W生的行為;3.指向課堂的行為。
(一)指向教學內(nèi)容的行為。指向教學內(nèi)容的教師行為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完成某一教學目標或內(nèi)容定向的任務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在本次觀察的課堂中具體包括展示、提示、提問三種行為。
1.展示行為。展示行為是教師利用某種媒體向?qū)W生提供學習信息的教學行為。這類行為可以由教師完全獨立控制。根據(jù)所利用的媒體或媒體元素的不同,本課堂中的展示行為較多,有利用多媒體展示文本和圖片、運用板書展示課文語法點、運用卡片展示文本以及運用教具展示課文提示詞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
2.提示行為。提示行為是教師通過一定的直觀手段向?qū)W生提示話語中的關鍵信息點的行為。如本課中教師通過展示不同的圖片給予學生提示,引導學生理解“守”的不同意思。根據(jù)提示手段的不同,本課堂中的提示行為有肢體動作提示、圖片提示、實物提示、板書提示、卡片提示等表現(xiàn)形式。
3.提問行為。提問行為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行為,表現(xiàn)為“師問生答”。提問行為是師生合作完成的教學行為,教師的自問自答不屬于提問行為。根據(jù)提問發(fā)生的條件不同,本課堂中的提問行為主要包括提問、追問、質(zhì)疑問等表現(xiàn)形式。其中追問、質(zhì)疑問的比例所占非常少,是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確切的情況下教師的兩種反應行為。
(1)追問。教師對原問題重新措辭后提出一個與原問題相關的問題,或者將原問題分解,簡化為幾個小問題逐一發(fā)問。或者問一個與原問題相關的新問題。例如,教師問:“這里面他講了一個例子,他有一個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怎么了?”學生回答不上來。教師繼續(xù)引導提問:“我們看這個好朋友是男的還是女的?”(生:女的。)師:“她為了愛情怎么樣?”通過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
(2)質(zhì)疑問。教師將學生的錯誤答案用問題的方式提出,表示質(zhì)疑,提示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例如,教師問:“如果你出門在外,你的媽媽、你的奶奶知道你要回來,她會不會?”某一同學回答:“守在門上?!苯處熧|(zhì)疑,問道:“門上?”運用質(zhì)疑問可以給學生一個再次反應的時間,有利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
(二)指向?qū)W生的行為。指向?qū)W生的教師行為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完成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定向的任務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在本課堂中包括觀察、傾聽、反饋、評價四種行為。
1.觀察行為。教師借助其視覺器官收集學生信息的教學行為,以學生的外顯行為為觀察對象。
2.傾聽行為。教師借助其聽覺器官收集學生言語信息的教學行為,是教師主動獲得教學反饋信息的手段。
3.反饋行為。教師向?qū)W生提供有關學生回答準確性等方面信息的教學行為,是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對學生答案的分析、擴展或評價。根據(jù)學生答案的準確與否,本課堂中教師的反饋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肯定答案。教師糾錯極少出現(xiàn)。
4.評價行為。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的價值判斷,本案例中多表現(xiàn)為“很好!”、“不錯!”
(三)指向課堂的行為。指向課堂的教學行為是教師關于課堂管理協(xié)調(diào)能力的體現(xiàn),主要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和效益。本課堂中的課堂管理行為表現(xiàn)為教師管理課堂秩序、監(jiān)控課堂狀況、規(guī)定教學活動的內(nèi)容和要求、征求學生的反饋,還表現(xiàn)為教師對課堂節(jié)奏、話語權、提示語、教學活動開始與結束的把握以及教學活動組織形式的選擇(如同桌兩人對話、多人小組活動等)。
三、課堂中教師行為的特點
根據(jù)觀察,該課堂中教師行為有以下特點:
(一)具有較好的直觀性。教師在這75分鐘的短文教學中,多次使用多種直觀手段。本文列出4種使用不同直觀手段的行為,對它們進行觀察記錄,分別幾下它們的使用次數(shù)。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廣泛使用了包括肢體動作(2次)、實物教具(9次)、圖片(13次)、板書(14次)等在內(nèi)的各種教學手段。在這些直觀手段中,圖片和板書是使用最頻繁的手段。
(二)具有較好的實踐性。該課堂教學中,因為是新課教學,教師言語多為引領學生理解,同時教師也盡可能選擇能給學生提供最多練習、實踐機會的行為,最大化增加學生說話的時間。本文使用行為編碼觀察記錄法,以5秒鐘作為一個計量單位,就師生的課堂說話時間對本課堂進行觀察,將觀察到的教師說話、學生說話、師生同時說話及其他4種行為分別進行登記記錄,由此整理出這4種行為所占的課堂時間及比重。7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說話35分鐘,學生說話31分鐘,師生同時說話2分鐘,其他7分鐘。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教師獨立說話時間占47%,學生獨立說話時間占41%,學生總的開口度比較高。
(三)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該課堂中,教師的提問所占比例非常大,同時也彰顯出教師對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控制與把握。生詞講解、課文講解、語法講解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也十分清晰自然。整個75分鐘的短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節(jié)奏十分緊湊,張弛有度。如在對課文第二段反方的結論進行復習講解時的教學過程,通過詞語“由此可見”一直引導學生,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時的教學用語也十分緊湊。
(四)輸入難度適中。該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漢語能力表達較好,理解接受能力較高。同時更能看到教師的每一個行為都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一步一步進行引導,以達到“可理解輸入”的目的。如在生詞“守”的講解中,教師由圖片引出學生的討論,進而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拼湊出該字的完整意義及用法,難易適中,非常具有引導技巧。
(五)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語言課堂的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親和力,盡可能減少與學生的距離感。同時,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投入到學習當中。該課堂中,教師行為呈現(xiàn)出良好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教師從教學開始到結束一直保持著笑容,在學生發(fā)言不暢時也一直給予言語鼓勵。總體來看,整堂課學生一直保持著積極認真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如在講解生詞“珍惜”時,教師提問“應該珍惜什么?”有同學回答“珍惜老師”。另外,學生笑聲不斷,還有多次掌聲,這些都說明教師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對課堂教學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不僅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本文試圖通過觀察一個75分鐘的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課堂,對一位優(yōu)秀的有經(jīng)驗的漢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總結分析。從該教學視頻中可以看出,這位教師的教學行為可以分為三大類,九小類;其行為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節(jié)奏感強、輸入難度適中以及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等特征。整個課堂氛圍輕松自然,在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程序設計、時間把握、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上都表現(xiàn)的十分得體恰當,為成長中的對外漢語教師提供了很好的課堂教學行為范例。
參考文獻:
[1]楊惠元,陳埕.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量表(見崔希亮主編《對外漢語綜合課課堂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劉弘.對外漢語職前教師課堂觀察與分析能力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2(3):419-430.
[3]何盈,黃璐.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封閉式提問的運用技巧——以綜合課《牽手一生是幸福還是謊言》的教學為例[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4(4):57-58.
[4]吳曉紅,高霞.“課堂觀察”量表的應用分析——基于課堂教學的案例[J].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