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倩倩
摘 ? ?要: 課堂觀察是一種系統(tǒng)行為,更是一種研究方法。文章基于課堂觀察的LICC模式,以小學科學為例,選取教師提問有效性為觀察點,進行課堂觀察的診斷和分析,并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 提問有效性 ? ?課堂觀察 ? ?LICC模式
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課堂觀察一直是“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yè)能力”,所幸的是,近幾年課堂觀察引起了學者和一線教師愈來愈多的關注,并呈現(xiàn)出良好的研究與實踐勢頭。本文選取了蘇教版小學科學《熱的傳遞》一課,試圖對教師提問的有效性進行探究。
一、相關背景介紹
《熱的傳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的第二課。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fā)展的專業(yè)活動[1]。佐藤學教授說:“目的并不在于評價課上得好壞,而是讓大家一起感受授課樂趣和困難。”[2]筆者進行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為崔允漷老師的LICC模式。該模式假設,課堂教學由學生學習(L)、教師教學(I)、課程性質(zhì)(C)與課堂文化(C)組成。包括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強調(diào)專業(yè)的聽評課必須基于合作,注重證據(jù),崇尚研究[3]。筆者選取的觀察點是提問有效性,屬于“教師教學”維度中的“對話”視角。
二、教學案例實錄
這堂課分為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①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②小組討論,記錄假設并匯報;③探索用實驗方法驗證假設;④學生進行實驗并匯報;⑤教師總結(jié),擴展延伸。由于第一和第三環(huán)節(jié)提問比較集中,因此選擇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課堂觀察。以下是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片斷:
教師問:一直給水加熱,會有什么改變?
學生自由答:水會蒸發(fā)。
教師問:放勺子里只能看到勺里面的熱傳遞,勺柄處怎么看?
指定學生回答:把水滴到勺柄上。
教師:水放多少?
學生答:放5滴就可以了。(示范)
教師:好,考慮到水不好掌握我們選蠟油,蠟油遇到熱會改變嗎?
學生自由回答:會融化。
教師追問:把整個勺子都涂上蠟油,用蠟燭加熱。可以加熱了嗎?
學生自由答:不可以,手拿勺子會燒傷。
教師:另外還應注意勺子和火焰的距離?;鹧婺睦餃囟茸罡??
學生自由答:外焰。
三、課堂觀察的診斷和分析
(一)觀察表說明
研究“教師提問有效性”的時候,我從“教師提問—教師候答—學生回答—教師理答”角度做整體性判斷。故觀察量表同時涵蓋這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①教師提問方面:凡是能引起學生思考或需要學生主觀判斷的語言表達都認為是提問,以教師原話為準。問題指向與層次作為一個重要指標;②教師候答方面:從候答時間角度展開觀察;③學生回答方面:以回答方式作為指標;④教師理答方面:從理答方式角度觀察[4]。
(二)觀察結(jié)果分析及教學建議
課堂觀察結(jié)束后,筆者依據(jù)記錄資料從問題本身、學生回答和教師理答三個角度分析,分析結(jié)果如下:
表1 ? ?問題本身角度的觀察統(tǒng)計結(jié)果
表2 ? ?學生回答角度的觀察統(tǒng)計結(jié)果
表3 ? ?教師理答角度的觀察統(tǒng)計結(jié)果
1.優(yōu)點
第一,問題指向明確。從教師提出的19個問題來分析,這些問題的指向性都十分明確清晰。教師只有向?qū)W生拋出明確的問題,學生才能有清晰的思路去思考,從而促進教學順利進行。案例中教師問題指向性明確,是我們應借鑒和學習的。
第二,善用追問。追問存在兩種情況,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答案不滿意,想通過追問讓學生改變前概念,也可能是教師單純想引發(fā)學生更深的思考。許老師在課上善用追問,如提出問題:“假如用水,水應放到哪里?”學生回答:“勺子里面。”她立即追問道:“放在里面只能看到勺口里面的熱的傳遞,那勺柄怎么看到熱的傳遞?”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用追問訓練學生的思維不失為一種重要的理答方式。
2.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一,問題層次搭配不合理。結(jié)果來看,屬于分析的有17次,而識記和評價類的各占1次。按照布魯姆目標分類,問題分六個層次,知識、理解、運用屬于低思維水平,而分析、綜合、評價屬于高思維水平。高低兩種水平對學生發(fā)展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同等重要。
第二,重復答案次數(shù)多。重復答案分兩種情況:一是教師想強調(diào)答案的正確性,二是因?qū)W生發(fā)言不夠清晰而讓答案明確一下??纱螖?shù)過多則會顯得啰唆,導致學生失去激情與興趣,從而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多次重復學生答案,可能因為這樣可給自己更多思考時間組織下面的教學用語,也可能是教師的一種表達習慣??傊\用這種理答方式時應適度。
3.教學建議
第一,合理搭配問題的層次。要想引發(fā)學生各種水平的思維層次,問題層次就應該多樣。識記類問題可幫助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實現(xiàn)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類問題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類問題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因此不同問題層次對學生思維發(fā)展有不同的作用,沒有優(yōu)劣之分,教師應合理搭配問題的層次。
第二,多鼓勵學生。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有積極的反饋,以鼓勵為主。案例中教師對學生稱贊的次數(shù)少,且稱贊時沒有說明學生回答好在哪兒。教師應多給予學生鼓勵,鼓勵是針對過程和態(tài)度的,表揚是針對結(jié)果和成效的,多鼓勵會使學生更加自信和努力。另外,適度表揚也是有必要的,表揚時一定說明學生哪方面做得好,這樣學生會對自己的努力方向更明確。
第三,給學生適度的候答時間。教師拋出問題后,應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去思考?,F(xiàn)實情況中,當老師提出問題后,許多學生著急舉手回答,甚至想都不想就急于表現(xiàn),心中還沒有答案就舉手。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把答案想清楚再回答。問題提問后應讓學生有充足時間做好回答問題的準備。這樣,才會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74.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1):67.
[3]崔允漷.論指向教學改進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0(3):4.
[4]吳江林,林榮湊,愈小平.課堂觀察LICC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