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關鍵詞】 小學語文;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097—01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且把這種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教育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什么學習比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重視預習,指導自主探究
1. 指導預習方法。以前,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yè),往往應付式地、粗略地看完一遍課文后,就打開有關輔助讀本開始摘抄;有的甚至連書都不看就直接摘抄,完全沒有進行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思維的惰性,對預習也就沒有了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講了預習的重要性,指出了他們在預習中的弊病,并告訴他們在預習時要認真地看,仔細思考,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探究,同時要求學生在預習中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有一點收獲記錄一點收獲,有一點感受寫一點感受,做好預習批注。
2. 分層要求,體現(xiàn)自主。學生的知識層面各不相同,因此,對所有的學生布置一個模式的預習作業(yè)會使學生覺得沒有新意。故而,教師在指導預習方法的基礎上,更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層次,分層設計預習作業(y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主地選擇作業(yè),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逐步脫離抄襲教案。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把一篇文章的預習作業(y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常規(guī)性作業(yè),包括通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劃出不懂的地方等;一部分為自主性作業(yè),包括欣賞佳詞佳句、體會任務性格特征、感知寫作特點、做讀書卡片以及收集有關資料等。這兩部分作業(yè),常規(guī)性的作業(yè)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自主性作業(yè)就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知識層次自主選擇,自主完成。
二、參與交流合作,引導自主探究
1. 因材施教是學生自主研究的主旋律。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資源,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認真鉆研教材,潛心挖掘探究資源,精心設計探究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黄n文有多種讀法,也很有可能出現(xiàn)多重意義。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成為學生展現(xiàn)個性和發(fā)展個性的教學。如,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可以通過看圖,展示學生不同的觀察能力;可以憑借想象,展示學生不同的思維個性;可以讓學生布置作業(yè),展示他們不同的設計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從而讓語文教學真正實現(xiàn)“一人一特色、一生一個性”的理想的個性化教育理念。
2. 讀中感悟、讀中交流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課堂教學中,我把讀分為默讀、引讀、感情朗讀等。默讀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引讀和感情朗讀要求學生讀出感情,在讀中體會意境,升華感情。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時,首先,我讓學生在默讀、思考的過程中,劃出描寫周總理生活簡樸和工作勞苦的句子。接著,我在指導學生抓住“一疊”、“一尺來高”、“一小碟”等詞語來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的基礎上交流收集到有關周總理的資料。學生對周總理的感情在讀與交流互相映襯、互相貫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體驗到了快樂,而且也使感情得到了升華。
3. 積極參與、適時引導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種需要,有效地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去,針對學生的疑問,適時進行引導,促進小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問題。如,在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學生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對“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一句不能理解。雖然有個別學生認為這句話肯定不是表面意思,但對其真正意思還是不能把握。對于學生面對的問題,我沒有直接解答,而是給學生講了當時的時代背景,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經(jīng)過,魯迅把筆當作武器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情形。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學生很快就得出了問題的答案,在我的參與和適時的引導下,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體驗了自主探究的快樂,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課后創(chuàng)作,升華自主探究
在復習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后創(chuàng)作,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學了詩歌以后,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詩歌的創(chuàng)作;學了散文后,可以讓學生試著寫作散文,等等。從而通過課后的創(chuàng)作練習,使學生體會創(chuàng)作的艱辛,同時也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究的積極性。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