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月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從基于研究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視點去捕捉課文真正的“訓練點”和“延伸點”。對于徜徉在閱讀深處的師生來說,這樣的“點”挖掘得越深,師生將越有可能意識到平凡的詞語被深層解讀后的神奇,越有能力和勇氣去打開作者心靈秘境的大門。
關鍵詞:山行;研究學生;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5-059-1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贊美了深秋山林中的動人景色。教學此詩,如何和詩人一起發(fā)現(xiàn)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紅、耀眼的“楓林”,如何和詩人一起“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需要教師基于學生真實的學情,結合小學生對現(xiàn)代生活經驗的感知,以此走進古人杜牧的世界,走進“白云的生處”。
一、案例的描述
學校一位青年教師對《山行》的教學設計如下:
(1)出示中國地圖,指出“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岳麗山”的具體位置。
(2)出示“楓樹”圖,解釋“楓樹”的植物屬性和藥用價值,并解釋中國四大賞楓勝地,它們是北京香山、蘇州天平山、南京棲霞山、湖南長沙岳麓山。
(3)通讀全詩,讓學生逐句理解每一句的意思,著重理解“坐”“于”二字的意思。
(4)讓一部分孩子拿起畫筆畫出楓林傍晚的美景,一部分當小導游介紹深秋山林景色,一部分當小詩人,描繪古詩的意境。
(5)臨下課時,齊唱《經典軍旅歌曲》中的《楓林曲》:“雨過天晴光燦燦,朵朵彩霞映清泉……”并指名學生說說這首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問題的診斷
課后,教研組成員討論認為,此設計中的第(1)、第(2)和第(4)第(5),就是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不顧學生實際,大可“忍痛割愛”。試想,短短一節(jié)課,學生還沒有深入感悟此詩的意境,怎可當畫家和詩人?短短一節(jié)課,既有畫筆“揮毫潑墨”,也有歌聲縈繞于耳際;不僅有對字詞句的品評解讀,又通過畫家、詩導游等方式延伸于課外……然而冷靜下來之后,課堂效果怎么樣呢?圖片的引用是否恰當?嘹亮悅耳的歌聲是否就可以引領孩子們快速走進了詩人內心的秘境之中呢?
實際上,這首小詩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這種內心“表露”靠音樂、畫面等是無法完成的。根據(jù)實際教學的經驗,我們一致認為通過師生反復揣摩和咀嚼詩句中的重點詞句才是正道,至于過多的視頻,切不可過多地“橫空而出”,否則,只能替換和限制孩子們體驗、感悟和想象的權利,長期以往,只會讓他們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逐漸消退。
好的語文課堂不應該在容量之大,形式之“花哨”方面下功夫。而今,語文課堂過分地求全求滿,其實恰恰是得不償失的教育,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反而是不利的。同時,教學活動脫離學生的學情,不顧學生的實際,刻意通過畫畫、唱歌來刻意追求課堂的“花里胡哨”,就會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學生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提高和發(fā)展。做好語文的“分內事”疏忽不得,研究學生的真實學情為前提,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積累課文語言,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這才是語文的“分內事”。
三、教學的對策
經組內討論,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妨調整如下:
(1)原設計中的“1”和“2”圖,可以化繁為簡,直接變?yōu)槌鍪尽霸缆瓷綀D”(包括“愛晚亭”和“望湘亭”圖片),以此引出新課:“喜歡旅游嗎?現(xiàn)在,就跟著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牧一起去秋游吧——這是深秋里的一天,詩人杜牧乘在馬車里,順著蜿蜒的山路而上,山上迷人的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地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這樣開門見山,學生如同跟隨詩人進入了深秋的山林,直達詩人所處的情景之中,仿佛開始了一段奇妙的穿越?!?/p>
(2)教學此詩,幾乎大多數(shù)教師都少不了要引領孩子們探究“坐”“于”二字的意思,然而,仔細考究,引領學生研讀“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生”字卻更有價值。因為,第一,這兩個字一直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字;第二,詩句中用“深”還是“生”,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生”在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處”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繚繞的地方。“深”在這里是“濃厚”、“濃郁”、“濃密”、“深層”的意思,“白云深處”就是在濃濃的白云掩映的地方。引導學生在這樣的細微處開掘、體味和涵詠,必將培養(yǎng)孩子們濃濃的語文意識。因此,此處可以提出疑問,讓學生商量解決問題。最后由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提出結論,統(tǒng)一用“生”字更勝一籌。
(3)教學的結尾引入《楓林曲》有點牽強附會,不如播放《秋日的私語》(鋼琴曲)》更為合適:“下面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隨著這段音樂,這時在你在腦海里會出現(xiàn)了什么圖畫呢?”《楓林曲》是一首革命歌曲,實在和《山行》的意境不搭邊,換一個在意境的更深處“藕斷絲連”的例子更合適。而《秋日的私語》那舒緩、優(yōu)美的曲調卻能恰如其分地襯托出詩人此時的心境,并將這種意境自然地傳遞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間,讓他們深深感受到在一個秋日傍晚,置身于深林之中,靜靜地欣賞紅楓林的美,此情此景,回味無窮。
《山行》一課的研討,讓我們深知好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從基于研究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視點去捕捉課文真正的“訓練點”和“延伸點”。對于徜徉在閱讀深處的師生來說,這樣的“點”挖掘得越深,師生將越有可能意識到平凡的詞語被深層解讀后的神奇,越有能力和勇氣去打開作者心靈的大門,和語言文字進行更親密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