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兵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手段發(fā)生了變革,電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被教師運用在教學中。本文根據(jù)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重點闡述了電教手段在語文閱讀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運用。
【關鍵詞】電教手段 ? ?語文閱讀教學 ? ?運用
電化教育手段,簡稱電教手段,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電化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和方式。電教手段主要有幻燈片、投影、電影、錄音、電視和電子計算機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電教手段,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有利于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文字為聲音、圖畫,變枯燥為激情,化腐朽為神奇。下面筆者就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科學地運用電化教育手段,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鋪情設境,激情導入
在閱讀教學中,特別在教學一些歷史年代比較久遠、與學生實際生活經(jīng)驗差別較大的文章時,課前有意地交代一些相關的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做好充分的鋪墊,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文章的情境。如教學語文出版社(S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開國大典》,備課時,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與課文內容及背景年代的差距,因此我在課前搜集了解放前中國人民遭受戰(zhàn)爭、饑餓、疾病以及中國長期以來飽受外國列強侵略和欺侮的史實畫面,再配以解放戰(zhàn)爭慘烈的電影片段。學生被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所震撼,很快就理解新中國的成立對于全國人民來講是一件多么激動人心的事情,激發(fā)了他們閱讀的興趣。
二、設置沖突,巧妙質疑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必須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課程標準》還強調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語文能力。
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通過直觀的畫面或音像手段展示事物的不同特征,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在知識的不斷沖突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相互合作,從而真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我準備了兩段視頻,一段展示的是黃河中下游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糧食豐收的景象;接著播放暴雨成災、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深的黃土高原的景象,以及黃河決口、村莊受淹的畫面。學生被黃河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所震驚,引起了認知上的矛盾,激發(fā)了探究的熱情,心中自然產(chǎn)生強烈的疑問。此時,我適時提問:“看到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各種問題自然產(chǎn)生。有的問:“黃河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有的問:“黃河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有的問:“我們應該怎樣治理黃河?”學生探究的欲望被激起,我適時提出學習任務:小組合作,探究黃河變化的原因以及治理黃河的方法。
三、動畫顯示,化難為易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停留在直觀、形象的階段,對于抽象的科普類課文內容存在著理解困難等問題。但是如果教師能輔以多媒體手段,運用動畫演示抽象的科學原理,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的《蝙蝠與雷達》一課時,由于超聲波和無線電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現(xiàn)象,學生缺乏認知體驗,所以在理解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和雷達利用無線電波探路的工作原理上出現(xiàn)了困難。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采用動畫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借景激情,融情入文
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所謂的“報文以入情”。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自身的個別差異,有時面對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往往難以讀出其應有的美感。此時,若選擇一段精心準備的配樂朗讀,再輔以與之相適應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人物的情感。這種方法在古詩教學中,對于引導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境界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在教學語文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下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我為了讓學生更快地理解古詩的內容,進入詩人送別友人的離情別意,制作了兩幅幻燈片。一幅是詩人站在長江邊的黃鶴樓前,朋友站在一艘小船上,面向西邊的黃鶴樓揮手作別;另一幅是滾滾的長江水向東流去,一葉孤舟在遠處若隱若現(xiàn),而詩人還站在黃鶴樓前惆悵遠眺。結合畫面,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西辭”等關鍵詞,并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情厚誼。
五、構建想象,拓展延伸
電化教育手段的運用為教師利用無限的教學資源提供了可能,而在解讀文本后,利用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與文本相關的題材,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能有效地升華主題,豐富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蝙蝠與雷達》一課后,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潛水艇和飛機的工作原理,并提示其都和生物的某些特性有關,進而揭示仿生學的有關知識。最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還能根據(jù)其他生物的特點提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方案嗎?請把它寫出來或畫出來?!睂W生有的根據(jù)小鳥飛行的特點提出了設計飛行器的設想;有的根據(jù)荷葉的特點畫出了涼亭雨水收集器的圖畫;有的根據(jù)鳥巢的特點設計建造防震房屋的方案。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被極大地豐富了,各種奇思妙想自然也就迸發(fā)出來了。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電教手段,可使語文課堂染上繽紛色彩,可使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教師的工作輕松自如。
【參考文獻】
[1]張行濤,周衛(wèi)勇主編.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2]萬明華著.有效的語文教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